【大紀元2023年10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瑛瑜香港報導)特首李家超週三(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被多名海外末代區議員批評為「換血大計劃」,指李家超無處理2019年以來的政治傷口,是放棄香港人。
海外港人組織「時代公民教育平台」週四(26日)舉行網上論壇,討論最新一份施政報告,由社會政策及公共行政學者鍾劍華主持,其他參與者有離開香港的油尖旺區前區議員陳嘉朗、林兆彬、中西區前區議員葉錦龍、曾任職關注基層非政府組織的李大成。
李大成形容今份《施政報告》是「炒冷飯」(沒有新意),在劏房濫收水電費立法等方面的執行力、縮小貧富差距等措施上,仍然沒有解決,認為政策以「邀功」為KPI制定(目標管理),情況每況愈下,「基層(能)有什麼期望?」
林兆彬指出《施政報告》無理會2019年至今的問題,「李家超好像生活在平衡時空」,避而不談。他指,香港監獄中有過千政治犯、移民數字亦有六位數,李視若無睹。另外約7,000名反送中運動中被捕的人士,今年初曾經有消息指政府會「劃線」不予起訴,但現在不再提起。林認為,李家超有權考慮修補社會撕裂,但是「偏偏李家超無著墨在這方面,香港政府不僅無處理傷口,還不斷在香港人的傷口灑鹽,令好多香港人都非常傷心」。
葉錦龍認為《施政報告》代表港府及中共政權對香港的取態,是「一國兩制蕩然無存」、「內防『國賊』」,即他們眼中的分裂勢力,並利用香港作為中共「走出去」的跳板,吸收資金技術。他認為本次《施政報告》正說明了香港人渴望的生活狀況、政治、教育、土地、經濟政策等「已經蕩然無存」,認為港人要考慮是否繼續承認相關政權。
葉錦龍:換血大計劃 林兆彬:放棄香港人
葉錦龍認為,《施政報告》是香港人口的「換血大計劃」。當李家超談及「高才通」時,提到KPI(績效指標)為3萬人,但已經有6、7萬人成功申請,十多萬人輪候,與透過BNO簽證往英國的香港人人數相若,是想取代已經移民的人,並擴寬「香港人」的定義,認為海外的港人要定義何謂「香港人」,例如身分價值認同等,以討論未來的路向。
林兆彬指出,《施政報告》開首部分類似黨媒社評,批評「反中亂港」份子、軟對抗等,反映李家超政府無心挽留移民港人,處理移民潮。林說,李家超「心知肚明」港人因政治原因移民,但是報告中著墨的政治方面,例如教師到大陸交流、學校仍然搞洗腦教育,「好明顯李家超已經放棄了挽留香港得『黃絲』人才,不斷想辦法從大陸、一帶一路國家『搶人才』,這是一個很可悲的現實,香港明顯在換血」。
他並認為報告是「放棄香港人」,特別是支持民主、自由、人權的香港人,「他(李家超)已經不理這群人在香港怎麼生存下去」,他在港的朋友對香港已經無歸屬感,「選舉投不到心目中的候選人,當一個市民無法參與香港社會的任何公共政策討論,又不准遊行,長遠對香港沒有歸屬感」,要不移民,要不閒時就外遊,情況可悲。
李大成稱收到基層街坊反映,擔心《施政報告》提及推行憲制教育、愛國教育等,會壓縮其它課程,又擔心在這樣的教育下,會為將來社會「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他表示,部分基層家長未能移民,唯有在家庭的身教著手,但他們擔心在壓制的環境下,孩子未能探求部分知識,會影響他們成長。
鍾劍華認為,港府將於2024年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比《基本法》提及的範圍更寬,涉及到「假新聞」、「軟對抗」等,與《基本法》原意不同,「擺到明係(明顯是)政治上的打壓,擺到明(明顯)剝奪香港人的基本自由與人權,擺到明(明顯)是一種政治與思想控制」。
鼓勵生育措施作用不大
嘉賓討論到政府的鼓勵生育措施,均認為作用不大。李大成指出,按照現在的速度,5至8年後才會多增加公屋單位供應,《施政報告》提到有新生兒的家庭可以減少一年輪候時間,「無乜意思(沒有什麼意思)」。另外,近年為了增加單位數目,公屋大單位數目減少,家庭中多於一人的輪候時間已經會變長,「減返一年,無乜太大意義(減掉一年,沒有太大意義)」,形容《施政報告》的說法「做做樣子,哄騙人」。
他亦引述有街坊向他表示,派發兩萬元鼓勵生育「得啖笑」(徒增笑耳),認為生育與否不是取決於兩萬元,而是工資、工時、住屋、託管等眾多因素,政府的託管資源仍然缺乏。
林兆彬批評政府無視工時長等不生育因素,反而給出兩萬元津貼是「扮做嘢(裝模作樣)」,分析現在香港洗腦教育嚴重,父母不懂教育下一代「上學到底要說真話還是假話」,他在香港的朋友因此寧願移民或只養寵物,認為政府應該認真探討港人不生育的原因。
葉錦龍直言《施政報告》是「3個鐘廢話」,質疑以2萬元換來港人生育是否過於天真,並指出政府同時新增900個日間托兒名額,反映政府缺乏全盤考量。
發展政策舊酒新瓶
《施政報告》提出的發展措施,當中重申強化「十四五」規劃下的「八大中心」定位,例如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等。
葉錦龍認為相關的政策屬「舊酒新瓶」,類似當時董建華提倡的「中藥港」之類,並質疑港股市值低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成疑,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無論如何提供優惠,投資者仍然不會將目光放在香港。另外推動文化藝術交流的政策,亦是意圖以香港品牌將中國大陸的意識形態推動出去,當大陸的「白手套」,欺騙大眾。
陳嘉朗提到政府打算向越南、老撾及尼泊爾「搶人才」,認為是可笑,建議政府審視相關國家提供的人才性質的能力。他表示越南一直發展IT工業,但已經出現勞工短缺問題。
越南現時輸出的勞工通常選擇前往台灣及日本,陳質疑越南勞工已在台灣和日本建立族群,「香港而家先爭人哋嚟(香港現在才爭取人家來),又要從頭開始」。
至於尼泊爾和老撾,陳認為兩國較貧窮、教育程度及相關技術水準偏低,以往他任職的油尖旺區亦有尼泊爾社區,指出他們在港接受本地教育「爬上去都好艱難」,表示不明白政府思維,「不是應該找一些勁(厲害)一點的地方,找厲害點的人才過來嗎?」
論壇總結時,鍾劍華指出現時的情況是「期望管理的調整過程」,上一份及這份的《施政報告》均在淡化市民的期望,即使沒有期望,但《施政報告》仍然影響港人權益,仍然值得關心。「就算放棄香港政府,也不要放棄香港,不要放棄我們自己」,「去到哪裡,我們都繼續關心香港」,並希望身在海外的最後一批民意代表,繼續為香港發聲。@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