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0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楊欣文加拿大溫哥華採訪報導)祭作舍的新作、粵語兒童音樂劇《女英雄花木蘭》,經過一年來的緊張籌備、創作和排練,終於在感恩節期間在溫哥華與觀衆見面。演出贏得掌聲不斷、好評如潮,觀衆反應熱烈。導演趙汝瀚(Truman Chiu)對演出效果非常滿意。
為讓傳統語言文化代代承傳而創作
1.爲了下一代能延續傳統的語言文化
集粵語兒童音樂劇《女英雄花木蘭》的監製、編劇、導演於一身的趙汝瀚(Truman Chiu)表示,粵語兒童音樂劇是祭作舍的一個新嘗試。創作的初衷是: 「因為很多家長在我面前都有提過,小朋友來到這裡之後很快就習慣了講英文,繼而就很少機會講廣東話。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演出,能夠將廣東話保存下來,使下一代可以承傳廣東話。」 同時,「我們希望他們除了學習廣東話之外,也可以認識更多中國古代的文化。」
2.用唱歌跳舞演繹熟悉的古代故事
至於選中《花木蘭》這個故事作為兒童音樂劇的題材,趙導演的考量是:「因為《花木蘭》的故事在西方社會其實比較多人認識。因爲電影也拍過,卡通片也出過,小朋友有比較多機會接觸到,所以容易讓一些未聽慣廣東話的觀眾,可以儘快投入故事裡面。」
趙導演表示,在構思這個舞台劇的時候,因爲《花木蘭》這個故事本身已經有一個大綱在裡面,所以內容上沒有做太大的改動;不過,在創作時他也在裡面加了一些自己的想像。
他提到:「我嘗試代入一個英雄人物裡面,也想嘗試做一些改動讓她有血有肉的形象能表現出來。正如小朋友也會有犯錯的時候,怎樣在那個錯失當中成長。我相信不單只是小朋友,大人看的時候,那個共鳴也會大一些。」
在設定角色上,趙導演用了大半年的時間跟小朋友相處,去認識他們,以便更加知道他們可以做什麽、能力在哪裡、氣質如何,然後才設計角色給他們去演。同時還會考慮,與成人舞台劇相比,兒童劇在演出的配套、製作上花費的金錢通常會比較多一些;而在演出方面,會安排小朋友換角色快一些,能夠突出小朋友的童真,而不需要太過造作。
趙導演認爲:「做一個兒童劇,音樂和舞蹈這兩個元素是必備的。因爲小朋友在這個過程裡面,能夠訓練到他的肢體語言、手腳協調,以及他對音樂拍子等各方面,訓練會比較全面一點;而且,有音樂和舞蹈,使人不會有沉悶的感覺,又可以有更多的內容在台上展示給觀眾。」
那麽,在兒童劇裡安排小朋友和大人一起演出有什麼好處呢?趙導演認爲:「其實大人是會分擔很多小朋友要講的對白,小朋友就可以專注在他們唱歌或者跳舞的部分;而且大人也可以在帶動劇情方面有些幫助。」
3.構想被完美地在舞臺上呈現
趙導演很慶幸由於有音樂總監Connie Lin和舞蹈總監Celia Leung兩個主創的加入,使粵語兒童音樂劇《女英雄花木蘭》的演出能夠圓滿成功。
「其實我們開始的時候是由一個粵語兒歌班開始的,希望先從音樂方面入手的。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市場有多大,也不知道家長的反應會如何。那一班大約有半年的時間,我們聽到家長和坊間有些反應,問什麼時候會加入戲劇的元素啊?我們暑假就決定落實去做這件事。去年10月左右就開始招募到十幾個小朋友。」
趙導演認爲,如果要做一個兒童劇,一定是音樂上要有一個好的拍檔。Connie本身在香港也有教小朋友唱歌,還有教音樂。去年她剛好從香港回來,所以,一開始他就先跟音樂總監談。
「那時候,大家都對保存廣東話文化很重視,都很有心去做,於是就開始了音樂創作,然後是彩排。當時我們還沒有一個很固定的排舞老師,我們都是想找一些本地的不同的舞蹈團體,可能每個團體幫我們編一兩支舞,湊夠數;大約在4月左右,舞蹈總監Celia姐姐就加入了。然後整件事就變得更加順暢。」
小朋友的成功離不開家長的陪伴與鼓勵
據趙導演介紹,這次參加演出的小演員年齡由6歲到13歲不等。開始培訓的時候,有些小朋友還沒有到6歲,還有些是4歲的,太小的都不是很敢接收的。他們基本上都會有機會接觸到廣東話,但是很多人平時基本上是講英文的,還有一個平時是講國語的。
談到小演員的選擇和培訓,趙導演強調一點:首先我們一定要求小朋友是自願來,不可以是家長要他來,而他自己不想;一定是要家長和小朋友兩方面都想參與的;第二就是要對他有一個簡單的觀察,主要不是去考他的能力,而是讓我們看看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小朋友,比如他的中文程度怎樣,他是不是真的想來,他比較有興趣唱歌跳舞或是演戲。就是首先要了解他們,然後我們才開始集訓。」
演出令觀衆十分驚訝和讚賞的是,小演員們不但都能用廣東話背誦《木蘭詞》,在一個多小時的演出裡,他們還能記住不同場次的台詞、歌詞和動作。
趙導演把功勞主要歸功於小朋友的父母、甚至爺爺嫲嫲的配合和小演員的努力。「我想記(臺詞等)的那些部分是要家長配合的。我們會有台詞、或者歌詞發給他們,但自己是需要回家練習的。開始時我們每星期只練兩個小時,其餘的時間、那些准備的功夫都是小朋友在家裡做,我相信家長們都用了很多時間去陪他們准備;但是同時,小朋友本身的自發能力都是很強的,我相信他們都很願意去學、去演出。」
孩子演出中覺得開心滿足是最大收穫
對於這次的演出,趙導演表示:「當然滿意了。因為參與演出的小朋友,除了1-2個可能是有經驗的外,都是第一次參加演出,能做到這個成績,已經是很難得的了。」
演出前,趙導演並不太擔心小演員在演出中會出現問題。他認爲:「因為小朋友彩排的時候,有時候也會忘記對白,都有這樣的經驗,而且同臺的大人演員也會幫助他們。當然是要多鼓勵他們,演出前還要盡量做得好一點。」
演出結束後,看見小演員、家長和觀衆的反應,趙導演表示十分開心。他覺得:他們邀請來的親戚朋友都非常欣賞他們的演出,至少感覺是他們覺得值回票價。所以希望將來能帶更多的人來看。因為廣東話的兒童劇,其實市場很小,大家都不知道行不行,這次算是一個不錯的起步。」
散場的時候,很多來看演出的小朋友、甚至還有個別家長都說他們有興趣參加劇社。
趙導演表示:「這次我們主要是希望可以推廣廣東話的兒童戲劇,所以從去年10月開始,如果作爲一個課程來說,我們是完全免費去做的,只是希望在這次的演出,在賣票方面可以支付一點導師費。接下來如何做我們其實還沒有一個很詳細的計劃,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是去牟利。還是那句話,最重要是小朋友真的喜歡去演出才可以來參加,不是為了滿足家長的心願。他們未必會喜歡廣東話,但他們喜歡演出,他們來到後會慢慢講多了廣東話。」 這是今年家長跟趙導演說得最多、也最滿意的一件事。
趙導演覺得:「最主要就是小朋友在演出裡覺得開心和滿足,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穫!其實做兒童劇從來都不是為了娛樂一班觀眾,是希望在過程裡面小朋友得到益處。所以到最後,當然多些觀眾來看他們表演,小朋友會開心些。但我自己就不是太刻意去想質素的問題了,反而是在這過程中小朋友是否真的學到東西、成長了,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意想不到的收穫
讓趙導演覺得很幸運的是:「這次除了比如Celia姐姐(舞蹈總監)加入外,其實很多做佈景、道具、戲服的不同單位在後期加入了,都是一些很有能力的人在當中幫忙。透過這個演出讓我認識到很多幕後的高手,所以對我自己來說是一個Bonus(獎勵)。」
正在籌備新作 希望大家繼續關注
今年,祭作舍大型的演出已經結束,聖誕節期間將在教會安排一個小型的演出。趙導演和創作團隊現在正在考慮明年會不會、或如何去延續廣東話的兒童戲劇的事情。不過,除了小朋友之外,他們也會兼顧成人的演出。
趙導演表示:「明年我們會做一個叫《上樓耆談》 的黑色喜劇,從一個黑色幽默的角度去探討溫哥華的樓市。大家都覺得,如果沒有福蔭的話,其實是很難買到房子的。我們『耆談』的『耆』 就是『耆英』的『耆』。就是說,會不會要七老八十才能儲夠錢『上到車』(買到樓)呢?希望觀眾在這方面有多點共鳴。
另外,還有一個叫《劇場港義》的劇。『港』是香港人的『港』。我們希望可以訓練到一批香港人,在舞台上去自己講自己的故事。」◇
責任編輯:林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