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腸道菌在大腸癌的發展中起著重要影響作用。如何養出好的腸道菌相來預防大腸癌呢?
腸道裡的這些菌與大腸癌息息相關
大腸癌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但是,遺傳的影響僅占12% ~ 35%,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特別是西式飲食和生活方式對的影響,可使大腸癌風險上升。另外,口腔衛生習慣也與大腸癌的風險相關。
大腸癌患者與健康患者的腸道菌相有不同。發現,大腸癌患者的糞便和腫瘤樣本容易發現較多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牛鏈球菌(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以及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其中,人們常聽聞的大腸桿菌,是個種類繁多的菌群,雖然多數對人類無害,但仍有致病性的大腸桿菌。美國醫學期刊指出,大腸桿菌與大腸癌呈正相關,大腸癌患者的檢出率約為60%,健康個體的檢出率約為20%。
另外,大腸癌患者糞便中許多細菌也與口腔共生菌有關,如具核梭桿菌和卟琳單胞菌屬。一項顯示,牙齒數量少且患有中、重度牙周病的女性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了48%。
亞洲益生菌專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蔡英傑指出,這些研究都是用比較的方法,比較正常人和大腸癌患者的腸道菌相有什麼差別,發現有這些的不同。但是,這些菌到底是如何影響大腸癌,科學界還不是很清楚。
目前,主要的觀點是,這些菌會破壞腸道菌相的平衡,並放出毒素影響細胞調節或直接傷害細胞,產生有毒代謝物,以及引起慢性發炎,改變腸道的通透性。這些變化會在大腸黏膜細胞上產生作用,累積傷害,造成細胞異常增生和基因毒性而生成腺瘤,甚至發展至大腸癌。
丁酸的矛盾!促進腸道健康又會致癌?
腸道菌與大腸癌的關聯中,還有一個因素是這些細菌所分泌的,會誘導細胞衰老、發炎,促進腫瘤生成。
但矛盾的是,由腸道菌發酵膳食纖維而成的短鏈脂肪酸,尤其是,被發現可以平衡腸道菌群,維持黏膜屏障,調節宿主免疫反應,預防感染和調節能量消耗。因此,生產丁酸的細菌被視為益生菌。
蔡英傑強調,每一種菌多少都會產生丁酸,壞菌也會,但量不會多,壞菌的危害主要還是來自於其產生的毒素。另外,丁酸矛盾現象多年來確實一直被討論,被稱為丁酸悖論。
有幾個觀點和發現:
丁酸濃度:適當的丁酸濃度對人體有益,濃度太高就有害了,問題在於目前還不曉得真正的臨界值。
幹細胞:幹細胞具有再生與分化的能力,可以增殖成同種細胞,也可分化成其它功能的細胞。
腸道細胞生長是由幹細胞分化而來,丁酸會抑制幹細胞生長,可是對於幹細胞分化出來的正常細胞,丁酸又會促進這些正常腸細胞生長。而長出來的正常細胞,會保護幹細胞不被丁酸所傷害。
蔡英傑表示,至今人們還搞不清楚為什麼,但是「幹細胞長得快不一定是好的,因為可能會造成癌細胞分化、生長」。
腸道健康狀況:如果腸道處於嚴重潰瘍的狀況,丁酸是有害的。對於腸道輕度潰瘍或是健康的人,丁酸是有益的。這個觀點近年來的接受度較高。
那麼,丁酸是好還是壞?蔡英傑認為是偏好的,可是當腸道嚴重發炎、潰瘍時,要減少攝取纖維。同理,腸道健康惡劣、剛動完手術後的人,不要補充益生菌。因為,纖維和益生菌會讓丁酸增加。
他提醒,大腸癌患者需要注意補充益生菌的時間。這類患者的腸道菌相特別容易失衡,很需要補充益生菌,建議患者剛開刀後或正化療時,不要吃益生菌,等急性期過去就可以多補充。
預防大腸癌 3方法調節腸道菌相
是不是減少體內這些特定的壞菌,就有助於降低大腸癌風險呢?前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鄭元瑜指出,消化道的微生物群與人體是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在體內環境,各種微生物又形成複雜的生態系統。若試圖把某些特定的、不好的細菌從體內清除掉,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因為出問題的是整個系統。
如果是預防某幾種細菌進入人體,也不是好辦法,主要是這些菌多是人體自然系統中的一部分。因為體內本來就存在一些壞菌,在失衡的環境下它們還是會過度生長。
鄭元瑜表示,維護體內微觀的生態系統,才是治本的方法。包括健康的飲食、運動、情緒狀態、規律的睡眠作息、維護口腔衛生,以及控制「三高」等慢性病。
當然,針對腸道菌相去,仍可作為預防大腸癌的有力工具。有幾個具體的方法:
1. 調整飲食
改善腸道菌相需要一些時間。人們可多食用發酵食物,如酸奶,以及適當攝取富含纖維的蔬果、穀物。
多項表明,攝入過多的紅肉和加工肉類,可能會增加大腸癌風險。當進入大腸裡的食物殘渣主要是蛋白質殘渣和肝臟為消化脂肪而分泌的膽汁時,經由腸道菌發酵,可能通過促炎和促腫瘤途徑對腸細胞造成損害,從而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增加。
以蔬果、優質油脂、優質蛋白質為主的地中海飲食,能降低大腸癌的。原因之一是,地中海飲食能提升腸道內的,養出好的腸道菌相。
蔡英傑補充,長期腸道菌相差的人,如果突然改吃地中海飲食,可能要長達半年才會感受到改善效果。而且也不建議這類人一口氣吃太多高纖食物。他解釋,這類人腸道裡能分解纖維的菌很少,若突然吃太多纖維,反而會不舒服。建議這類人先補充益生菌來直接改善腸道菌相,補充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改善飲食的效果。
2. 補充益生菌
腸道發炎程度跟整體腸道菌相有關。要改善整體菌相,目前並沒有單一的有效菌,需要同時補充多種類的菌,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蔡英傑建議,可以挑選含5~6種好菌的益生菌產品。
3. 保持口腔健康和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好的飲食衛生可以預防大腸桿菌等病菌「病從口入」,同時,口腔健康也是人體健康很重要的一環。例如,單靠腸道好菌去抑制牙齦卟啉單胞菌較難,需要平時保持口腔衛生來幫忙。
台南中心牙醫診所主治醫師徐志中認為,有效的口腔清潔,降低了口腔細菌數量,能間接減低身體裡的細菌,可能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貝氏刷牙法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的正確刷牙方式。刷牙時,牙刷刷毛與牙齒呈45度角,這個角度能使刷毛輕柔擠壓牙齦溝,可避免細菌的堆積。(編輯推薦閱讀:牙周病的元凶是它!2招阻斷牙菌斑、防牙結石)
徐志中建議,人們還可隨身攜帶牙線,飲食後及時用牙線清理齒間三角型的縫隙,且半年就進行一次全口洗牙與口腔保健檢查,更有助於口腔健康。◇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腸道好人就年輕!簡單3招養好腸道菌、抗老化
· 常放臭屁跟大腸癌有關?留意一個主要症狀
· 抗生素殺死腸道菌、讓全身發炎?這樣做預防
責任編輯:李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