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珍品:普桑銅板油畫

作者:大紀元專欄作家Lorraine Ferrier 嘉蓮 編譯
[法]尼古拉‧普桑,《園中苦禱》(The Agony in the Garden)局部,1626—1627年作,銅板油畫,62×49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由喬恩和芭芭拉‧蘭多(Jon and Barbara Landau)夫婦為紀念基思‧克里斯蒂安森(Keith Christiansen)而捐贈。(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2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譯註1)畫在銅板上的油畫只有兩幅存世。2022年1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得到了其中一幅──《園中苦禱》(The Agony in the Garden)。

儘管一些17、18世紀的文獻提到過這幅畫,但它到1985年才重現於世。此後直至最近,此畫一直在藝術收藏家喬恩和芭芭拉‧蘭多(Jon and Barbara Landau)夫婦家中,但如今,它已加入普桑作品在歐洲之外的最大收藏——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供大眾歎賞。

MET歐洲繪畫部負責人、約翰‧波普-軒尼詩(John Pope-Hennessy)策展人斯蒂芬‧沃洛吉安(Stephan Wolohojian)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件雄心勃勃的作品曾屬於17世紀最重要的羅馬收藏家之一,它從畫出來的那一刻起就倍受珍視。」

沃洛吉安提到的收藏家,就是曾任比薩教區大主教的卡洛‧安東尼奧‧達爾‧波佐(Carlo Antonio dal Pozzo),他是古董商卡西亞諾‧達爾‧波佐(Cassiano dal Pozzo)的弟弟,後者成為普桑的朋友及其在羅馬最有影響力的贊助人。

[法]尼古拉‧普桑,《園中苦禱》(The Agony in the Garden)局部,1626—1627年作,銅板油畫,62×49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由喬恩和芭芭拉‧蘭多(Jon and Barbara Landau)夫婦為紀念基思‧克里斯蒂安森(Keith Christiansen)而捐贈。(公有領域)

畫面

《園中苦禱》是普桑剛到羅馬時所繪,那是在他作為古典主義畫家聲名鵲起之前。他受到了最出色的前輩藝術家──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提香等的影響,也從古希臘和羅馬藝術中汲取了營養。

普桑在畫中創造的場景是如此宏偉高眇,觀看這幅畫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痛苦」,而是信仰、希望,還有謙卑。

在這幅夜景中,普桑描繪了最後的晚餐之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耶路撒冷橄欖山腳下的一處花園)禱告的那一刻。基督知道他即將被釘上十字架。普桑將他畫在背景中,而他卻是畫面的焦點。當基督通過天使向上天奉上象徵苦難之杯時,小天使們縈繞在他身旁。三位門徒彼得、詹姆斯和約翰在前景中沉睡,對他們的主即將為世人作出的犧牲渾然不覺。

銅板「畫布」

中世紀的時候,藝術家開始在銅板上創作油畫。在這類繪畫中,油畫顏料固著在金屬表面,而不是滲入多孔的木板或畫布。在銅板上作畫,使畫作獲得了堅固持久的支撐;雖然銅板也會彎曲或生鏽,但不像帆布和木板那樣容易變質。

親眼見到普桑《園中苦禱》的原作而不是通過電子屏幕觀看圖像,一定是一種享受,因為銅的光澤會為這一神聖場景增添一種空靈的效果。

欲知更多關於尼古拉‧普桑畫作《園中苦禱》的信息,請訪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

【譯註1】尼古拉‧普桑(1594—1665),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奠基人。

作者簡介:
Lorraine Ferrier是英文《大紀元時報》美術與工藝美術專欄作家,主要專注於北美和歐洲藝術與手工藝的美感與傳統價值。她特別感興趣的是將不為人知的珍貴藝術帶入大眾視野,以保護我們的傳統藝術遺產。Ferrier居住在英國倫敦郊區。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 16世紀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費德里戈‧岡薩加(Federigo Gonzaga)請藝術家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以「純粹休閒」為目的,為他建造一座遊憩宮殿來接待貴賓。當時,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個湖泊中的一個島嶼。宮殿位於城市牆外一處較小的島嶼上,名為得特宮(Teieto)。
  • 「寒冷時,茶會給你溫暖;燥熱時,茶會使你鎮定;沮喪時,茶會給你鼓舞;亢奮時,茶會令你冷靜。」這首小詩的作者是前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精簡地詮釋了這種飲品風靡全球的原因。
  • 老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Sr.)是著名的維吉尼亞種植園主,亦是政治家和愛國者,於1760年為他的家族建造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 )。這座以喬治式建築風格設計的宅第位於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北部的橙縣。最初,這座宅第的外觀以簡單且正式的對稱呈現。
  • 1788年以來,參眾議員們就在里奇蒙(Richmond)的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舉行會議,這裡也是全美最早用英文召開代表大會的地方。宏偉的議會大廈坐落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肖克山頂(Shockoe Hill),是新世界第一座以古典神廟為設計基礎的公共建築,也是美國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公共建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