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香港要聞

《立場》被控煽動案 總編:只想報導事實真相

兩名《立場新聞》前高層鍾沛權(左)和林紹桐。資料圖片(宋碧龍/大紀元)

【大紀元2023年0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理爾、林一山香港報導)前香港《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於2021年12月被捕,連同《立場新聞》所屬公司被港府控吿「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區域法院法官郭偉健於1月9日裁定案件表證成立。

鍾沛權1月12日在庭上作供時否認《立場新聞》炒作社會事件以推翻政權,強調《立場新聞》意圖很純粹,只想記錄事實和報導真相,沒有心力煽動任何人。另外,他否認力捧初選出線者或為他們造勢,表示3位受訪的政治人物都很有新聞價值,受到公眾關注。

案件1月12日於區域法院進入第19天審訊。控方稱反送中運動是「反中亂港勢力」「鼓吹港獨、自決、分裂國家」,鍾沛權指運動起初是要求撤回《逃犯條例》及調查警暴,直到後期才出現「香港獨立」訴求。運動支持者光譜廣闊、跨階層、跨領域,包括商界、很少表達反對意見的社會賢達等,就連富商劉鑾雄也高調反對《逃犯條例》。

鍾沛權認為「光時」口號不一定代表香港獨立,而是有些香港價值需要保留、很害怕失去它,希望能夠回復一個理想中或曾經存在的香港。

《立場》只想記錄事實、報導真相

鍾沛權否認《立場新聞》炒作社會事件以推翻政權,強調《立場新聞》意圖很純粹,只想做好新聞、記錄事實、報導真相,沒有心力煽動任何人。

他提及《立場新聞》曾被抗爭者和網民要求刪除相片,被指「出賣手足」,但他認為傳媒並非要去保護任何人,所以在印象中從未讓步刪相。但當受訪者要求匿名,作為傳媒工作者一定會誓死保護其身分,因為保護消息來源是至高無上。

否認力捧初選出線者或為他們造勢

控方指《立場新聞》發表3名「民主派初選」出線者何桂藍、鄒家成和梁晃維的專訪,是為他們造勢和「戴光環」(力捧),並大肆宣揚非法意念;又指民主派初選參與者提倡「攬炒」,推動暴力衝突、引起血腥鎮壓和顛覆國家政權。

鍾沛權否認為3人造勢和「戴光環」,並解釋3人是新晉和年輕的政治人物,在以前香港選舉中從未出現過,受到公眾關注和注目,是很有新聞價值的人物,希望通過訪問向公眾呈現他們的政治主張和想法。他認為初選是關乎重大公眾利益的政治事件,會盡量訪問不同政治光譜的候選人。

雖然受訪者事後被捕,鍾沛權亦不認為報導初選是禁區,因為被定罪的罪犯都有言論自由,如果他的意見關乎公眾利益就需要被報導。他憶述鄒家成和梁晃維於初選後才受訪,梁晃維受訪前已被「DQ」(取消資格),政府亦押後選舉,他們短期內根本無機會參選,沒有必要幫助他造勢。

關於專訪何桂藍的文章,鍾沛權否認文章屬煽動,文章亦沒有呼籲讀者支持何桂藍。他指何桂藍稱「警暴是事實」的說法,有一定事實基礎與民情支持,曾經有廣泛聲音質疑警方使用過分武力,「沒有理由因為一個政治人物提出一個說法,就被指煽動,甚至牽涉一個罪行,那個寒蟬效應實在太大,不利社會健康發展」。

「羅冠聰文章反映社會部份人看法」

控方早前指羅冠聰的文章《香港—美麗島》為初選參加者「戴光環」、「申冤」、「乘機打擊政府」,鍾沛權形容他當年是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亦是港島區「票王」,是一個知名、受重視、矚目的政治人物,所以在早期已經成為《立場新聞》博客,轉載他在社交媒體發表的文章是一貫做法。

鍾沛權否認文章為被告「戴光環」、「申冤」、「乘機打擊政府」,而文章內容某程度上反映社會上部份人對初選案的看法。他認為一個前立法會議員公開發表評論,有需要讓公眾知道。

另外他又表示,不同人對「攬炒」有不同演繹,而民主派初選陣營光譜廣闊,有溫和民主派人士,故不認為初選等於推動暴力衝突。

楊健興:傳《立場》停運之後就是《眾新聞》

《眾新聞》前主筆楊健興1月12日在前民主黨主席劉慧卿的網台節目《議會內外》中憶述,由《蘋果日報》2021年6月停刊開始,坊間有傳聞指《立場新聞》將會是下一間被停運,然後再到《眾新聞》。他稱當時《眾新聞》從不同渠道都感覺到風險,直至《立場新聞》多名高層在2021年12月被捕,《眾新聞》判斷傳聞可信,在短時間內決定停運。

而在今次專訪中,楊健興稱復辦《眾新聞》的機會很微,目前香港傳媒生態不能只靠「新聞價值」去決定刊登批評政府的言論,以往報道事實是最好的抗辯。但現在卻可能要等到官方出稿回應才可以報導事件,要考慮怎樣報導、是否報導,這是自我審查。他又指若新聞自由可以回到過去的「百花齊放」,便是最好的「香港故事」。

曹家超:《立場》非常勇敢

時事評論員曹家超1月12日在網台「香港無格仔」節目中憶述,《立場新聞》在2021年停運前,曾經跟「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合作,公開「潘朵拉文件」揭發梁振英等權貴隱匿資產,做法非常勇敢。但若果按照現時的新聞生態,就需要先等待官方出稿回應才可以報導事件。

曹家超佩服在《蘋果日報》、《立場新聞》和《眾新聞》解散後,仍有不少記者很有責任感地繼續報導新聞,例如《ReNews》、《綠豆》等,但如果記者無法轉型,便有種茫然的感覺,亦有人轉行在快餐店打工。

案件編號:DCCC265/2022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