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策不透明 外企受夠了 撤離成潮流

人氣 4934

【大紀元2023年01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宋唐、易如綜合報導)儘管疫情依然是中國當前的一個焦點,而另一個趨勢正在悄然發生,長期來看,可能對中國的影響更大,即一向對中國製造下賭注的外國公司,正在著手準備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

從過去嚴苛的清零政策到突然間撒手不管的躺平,中共高層決策越來越不可預測,美中日益緊張的關係,也給外國公司投資中國蒙上陰影。這使得長期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製造慢慢褪色,世界的生產中心將轉移到印度、東南亞和拉丁美洲,一個未來新的供應鏈可望形成。

供應鏈移出中國成潮流

近日,中共高調「戰狼」外交官趙立堅不再以官方發言人身分出現,轉任邊界和海洋事務的副局長,這被視為對西方示好、促進貿易的舉動,但可能為時已晚。

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之前,很少人會想到與中國供應鏈脫鉤,將產品放在中國製造是一個降低成本的辦法。美中貿易戰開啟了經濟脫鉤,之後病毒的大流行中,中共利用供應鏈作為槓桿的要挾行為,加速了脫鉤進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促使西方政治醒悟,當時西方的主要政治人物均表示,要與價值觀一樣的國家做生意,媒體出現「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概念。而現在即使是利益優先的外國大公司,也看到了把生產基地放在中國的政治風險,主動移出中國。

《紐約時報》報導說,在美中敵意加劇之際,對於跨國企業而言,數十年來在中國製造產品的經濟效益所帶來的信念,受到了嚴峻考驗。美國企業重新評估依賴中國工廠製造產品的風險,一些企業正在將業務轉移到一個離本土更近的國家墨西哥。

美國企業將業務轉移到墨西哥,也出於基本的地理因素。將一個裝滿貨物的集裝箱從中國運至美國通常需要一個月時間,但墨西哥工廠和美國零售商能在兩週內實現往來。

去年年初,沃爾瑪需要採購價值100萬美元的公司制服——單筆訂單超過5萬件——但沒有從中國的常規供應商那裡購買,而是選擇了墨西哥的家族服裝企業普思洛(Preslow)。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告訴大紀元,「中國製造實際上是由於西方美國向中國開放市場,中國當時勞動力成本可能低,中國就成為了世界工廠。現在中美經濟上交惡,美國開始積極封殺中共的一些高科技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基本上中美經濟上正在逐漸地脫鉤,自然訂單、產業鏈市場都開始轉移,都開始對中國封閉。」

「美加墨協議替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來,很多美國工廠都轉移到了墨西哥,但是有些還會去中國,中國有低勞動力成本和熟練工人。但現在看來,中國的勞動力這個優勢也沒有了,畢竟政治不確定性太多。墨西哥雖然勞動力成本要高一點,可能沒有那麼多熟練的工人。但現在看來,中國的優勢失去以後,墨西哥就越來越成為一個更好的選擇了。」

在美中緊張局勢升級的情況下,蘋果公司也計劃2023年首次將部分MacBook的生產轉移到越南。(Stephanie Keith/Getty Images)

《日經亞洲》報導,美國科技公司戴爾計劃在2024年前停止使用中國產芯片,還要求電子模塊和印刷電路板等供應商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如越南)準備產能。其競爭對手惠普(HP)也開始調查其供應商,考慮量將生產和裝配線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可行性。

一位公司高管告訴《日經亞洲》:「以前我們只知道戴爾計劃在中國外進行多元化發展,但這次是有點太猛。」「他們甚至不希望芯片在中國生產,理由是擔心美國政府的政策。……這不僅僅是一個評估,這不是狼來了。」

Counterpoint的科技分析師伊萬‧林(Ivan Lam)預測,未來5到10年,全球將開始出現更多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區域生產中心將在印度、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出現,而且轉變將從產品組裝開始,涉及更多的零部件。」林說。

「我們仍然認為這需要很多時間才能出現,但這次這一趨勢真的出現了,這將是一個科技供應鏈的未來走向。」她補充說。

在美中緊張局勢升級的情況下,蘋果公司也計劃2023年首次將部分MacBook的生產轉移到越南。分析師表示,蘋果公司的長期目標是讓40%至45%的iPhone從印度發貨,而目前該比例只有個位數。供應商們稱,越南有望承擔更多的蘋果公司其它產品的生產,比如AirPods、智能手錶和筆記本電腦。

據汽車行業高管和供應鏈專家表示,全球汽車製造集團已經開始悄悄地減少對中國零部件製造的依賴,且這是各大汽車製造商的一致行動。

《金融時報》報導,「(整個行業)對物流業務進行了大規模重新思考」,福特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泰德‧坎尼斯(Ted Cannis)說,「供應鏈將成為這十年的焦點。」

汽車製造商的觀念轉變由兩項因素驅動,其一是中共清零政策造成的不確定性,迫使工廠在短時間內關閉。第二個因素是長期擔憂,如果北京與國際社會的關係破裂(類似於俄羅斯),可能會威脅到貿易,那麼政治脫鉤會更大。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H.)對大紀元分析了外資企業離開的四個原因,「一是供應與生產問題:由於之前中國大陸嚴格的清零,導致時不時的供應與生產無法預見的停頓,在疫情初期還可以接受,但是隨著替代生產國(例如東南亞、拉美)陸續恢復正常,會導致一些對供應與生產敏感的企業,考慮撤離到相對穩定的地區,或者把訂單、生產部分轉移。

「二是貿易制裁、國際關係問題導致:由於近年中國與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國、歐盟的貿易關係緊張,出於成本(例如美國關稅)、制裁(例如芯片、棉花)等因素考慮,部分企業會考慮其它地區進行替代。

「尤其是新疆棉花問題,導致東南亞出口服裝已經慢慢追上中國,而精密儀器製造越來越多轉移。日本由於地緣政治把歐姆龍(omron)、理光等很多企業完全撤離中國。

「三是生產成本、稅收、法律保護等因素:目前中國在一些產業的競爭優勢慢慢褪去,例如人工、水電、稅收等。」

「四是他國競爭: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越南與印度,多年來一直積極與中國爭奪國際產業,特別是利用中國清零期間,更加大肆拉攏企業轉移出中國。我就曾經在疫情期間收到印度方面邀請出席經濟論壇,冠冕堂皇討論如何增加印度在產業引進的國際競爭力,其實就是企圖加快精準『挖中國(中共)牆腳』。」

2022年11月30日,中國安徽省阜陽市的工廠裡,一名工人在生產揚聲器的流水線上工作。(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不可預測的政治和商業環境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幾十年來,學者、外交官和企業高管們一直煞費苦心地研究中共政府文件、官媒報導和官員公開露面的影像,希望從中尋找有關中共內部運作的線索。自2012年掌權以來,習近平重塑了高層權力結構,讓人越來越難以預測其未來。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rg Wuttke)表示,從某些方面看,奧密克戎比中國(中共)政府更容易預測,一個愈發政治化的環境,讓人很難弄清楚決策者將要做什麼。

據西方高管、行業團體和遊說人士稱,面對這種不透明性,許多美國和歐洲企業對中國的態度愈發謹慎,並避免在中國進行重大投資,更傾向於採取觀望態度。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去年10月中旬,蘋果最大的iPhone製造商富士康鄭州工廠疫情爆發,20萬名工人被封鎖在廠區裡,引發工人的抗議和逃亡。使得iPhone的生產受到打擊,這意味著購買高端產品iPhone 14 Pro和14 Pro Max的顧客,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

謝田表示,「中國(中共)政治上不透明也不穩定,中共權鬥也出現很多變數,尤其是中共這個極權專制的統治,共產黨政策朝令夕改,這都給商業企業帶來很大的煩惱。

「中共政府突然封城,就馬上就封城,全國封城,然後突然解封了,又沒有準備,就導致更多的感染,這些都會對企業產生影響。比方他因為突然封城了,這個訂單沒有了,生產也不能繼續了。突然解封,他也沒準備好也不能開工,封了1、2年以後,訂單這些什麼都沒有了,所以這企業就只能關閉了。這些都讓人覺得,中國不再是一個合適的經商的環境。」

黃大衛認為,從中短期看,中國製造還是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這個一時半刻不會立刻改變。但是越來越多之前引以為傲的產業,在國際經貿、外交關係緊張下,正慢慢被腐蝕褪色。

「中國(中共)對外資生產性企業的態度(支持力度)、對國際品牌的『修理』(例如抵制南韓樂天到趕出中國、要求各品牌政治表態等)、鼓動粉紅出征侮辱外企與負責人,或者明星等,也是增加褪色的速度。當然,國際社會就是競爭關係,希望從中國產業外移分一杯羹的國家,也是這些中國製造褪色的有力推手。」

北京中南海資料照。(Quinn Rooney/Getty Images)

放棄清零後 中國經濟會反彈?

中國最近決定放棄嚴格的清零政策,使許多人相信中國經濟會反彈。例如《經濟學人》已經將其對2023年中國GDP增長的預測上調至5.2%。

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和經濟學教授魏尚進撰文說,中國經濟增長的恢復不是自動的,必須應對幾個挑戰,包括短期內企業和家庭對其未來收入的信心下降,中期內生產力增長不足,以及長期內不利的人口結構轉型。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去年公布了一項對其會員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在117家企業中,只有大約一半企業表示對中國的前景感到樂觀,較一年前下降了18個百分點,為16年來的最低。

魏尚進寫道,從長遠來看,中國面臨的最大經濟挑戰是該國不斷萎縮的勞動力。與越南和印度等經濟競爭對手相比,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在近十年來一直在下降。即使生產力增長保持不變,這種人口變化也會導致GDP增長不斷下降。

一些政策措施,如大規模引進外國勞動力,可能會奏效,但很可能會導致社會或政治上的複雜問題。其它措施,如提高出生率、提高退休年齡或提高女性勞動力參與度的嘗試,看起來都不太樂觀。

黃大衛表示,「如果僅從經濟角度看,現在已經明顯反彈。但是,這個反彈只是基於之前卡住社會活動的清零放鬆的原因,並非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因。

「這個短暫反彈之後,人們遲早會發現3年的混亂,導致大量企業倒閉。而國有企業卻野蠻生長,經濟活動的行為模式改變,對未來的摸之不去的擔憂與悲觀,公權力3年極度膨脹之後,是否可以低下頭踏實進行行政業務的疑慮,3年也使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看法發生很大改變,而中國自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巨變,這些都是不利於中國社會運行與經濟發展。

「所以,反彈之後,中國經濟要復甦還是舉步維艱。」

對於中共放棄清零後,外國公司會不會回來,謝田回答道,「不會那麼容易的,因為這個產業鏈轉移,本身是工廠整個都關掉,另外在越南、印度尼西亞、印度重新設廠,那個廠現在已經開始生產了,並且政治環境、經濟環境都非常穩定,那這些公司不會那麼輕易地把它搬回來。所以中共清零政策現在解除了,但實際上那些訂單就回不來了,因為那些工廠早已經走了,人走茶涼了。

「並且所有的人都會對中共這種封城、解封這種隨意性、武斷性,感到深惡痛絕,也就是說毫無民意基礎,是政府一拍腦袋就做成了決定。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教訓,那些西方的公司企業他上過一次當,他不會再上當。

「中國今年的經濟形勢,我覺得中國這個困境還會繼續,中國經濟下滑還會繼續。房地產壞帳、銀行壞帳、爆雷問題,這些都會繼續,中國進出口市場也會繼續惡化,就業問題非常嚴重。實際上整個世界經濟都會放緩,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現在看來肯定會落後於印度,也落後於東盟國家。」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疫情慘烈 專家:恐成大躍進以來最大死亡事件
專家:黨為面子造假死亡數據 騙不了中國人
Paxlovid在中國到底貴不貴 對比數據告訴你
共和黨保住眾院多數席位 實現完全執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