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十一日,蔣中正在廬山為軍官團特別講解儒家經典《禮記》名篇《大學》。此後,他又在多個不同場合向軍中將士講解儒家思想。本系列擷取蔣公在《科學的學庸》中演講片段。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明朝王陽明認為這三句話構成了大學之道的整個體系。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者在內容上是上下貫穿的關係,而非並列。蔣介石認為王陽明的觀點比朱熹的合理,而且容易理解。他將這三句話視為是大學之道的三個要則。「這要則,就是天生蒸(眾也)民,有物有則之則,乃是人與生俱來的理則。」
講「明德」意義 存天理 去人慾
朱熹認為:「人之氣質,有剛有柔,有高明,有沉潛,倘任其偏向發達,不加修省,必至影響及於本體」,「一切聲色貨利、功名權位之外欲,亦足以掩蔽本性,使之馳騁迷途而忘返」。
人的秉性氣質都不一樣,不注意修身自省,必然會影響到本身的行為。任由名利色氣、功名權勢等這些外在的慾望,任由驕奢淫逸,失德敗壞的行為主宰,久而久之就會掩蓋人的本性,使人沉湎在迷途中,而難以返回本性。蔣公認為修明「明德」,就是為了存天理,去人慾,保持純潔靈明的天性,不被後天的習氣、後天的物慾所遮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大學之道的第一要則,修身養德。「明明德」,第一個「明」字,蔣公解讀為:就是實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真理,實現道德。「天地父母生了我們下來,就有一種天賦靈明的德性。這就是『明德』,但是他有時不免為氣質所拘,為物慾所蔽,漸漸失其靈明以至於泯滅,而一切驕奢淫佚、失德敗行的生活和惡習,乃從之而生。大學之道,第一就是要修明『明德』,以去人慾而存天理。亦可以說是要存天性而除物慾,要使此『明德』——『天性』保持其本體之純潔靈明,不為氣質所移,不為物慾所蔽,不為利害所誘,日益發揚光大,充實完善,此即謂之明其明德,這是修己工夫的第一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乃是構成大學之道的第一要則和程序,亦就是朱子所謂第一綱領。」
「在親民」的含義
「在親民」,對親的理解,歷代學者也有不同,有的解釋為「新」,有的解讀為親近民眾。蔣公說:「『親』這個字,有兩種解釋,程子釋『親者,新也』,故朱子在大學章句中,以『在親民』作『在新民』,解所謂『新民』者,即是使民眾能日新又新、進步不已的意思。所以本書第二章的釋義作為新民釋。而王陽明則照大學古本『在親民』的『親』字的原文意義,釋『親民』為親近民眾,乃本其一體之仁心,以感化民眾、革新國家與社會的意思。」
學習明德修身之後,就要進行推廣,以使更多的人受益。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化民成俗」,除卻腐舊的不良習氣、生活方式,以便形成新思想,新的生活。
新民必然是從親民開始,如果不親近民眾,即便有好的思想、好的美德,也無從傳授給百姓,更無從感化眾人。王陽明依照大學古本原文「親民」,釋義為親近民眾,「所謂『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親吾之兄,以及人之兄』,此乃根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解說,亦有其深遠的意義,且有其古本原文充分的根據。」
「我們認為親民與新民二者之意,並無重大差異,不必多所爭辯,因為我們親近民眾,必須要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漸磨之以仁義,教之引之,鼓之舞之,使能滌除一切污,使其智能、德性、精神、體魄、生活、行動,都能追上時代,日新又新的道理,乃是決無錯誤的。」
「止於至善」的含義
何為「止於至善」?蔣中正這樣釋義:「在本書(大學)第三章所說的就是『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是說做人要有所止,而且要知其所止,不能善惡不分、左右兩可、無所適從的意思。」
對於這句話,蔣中正以為可做兩種解釋:「一種是『精益求精』『以求至乎其極』的意思;一種是『擇善固執』『止其所止』的意思。」
「我們一個人明德(修己)親民(治人)皆應當向理想的至善之境,不斷進取;必求達到至善至美之境,而毫無欠缺的地步,亦就是要做到於理已無所不窮,於事已無所不盡,萬物皆能各得其所,千古而不易其道,到這時候方得為止。」
一個人學習大學之道,明德在於修己,而親民在於治理民心,都應當朝著至善的境界,不斷進取,「必求達到至善至美之境,而毫無欠缺的地步,亦就是要做到於理已無所不窮,於事已無所不盡,萬物皆能各得其所,千古而不易其道,到這時候方得為止。」
王陽明對於「至善」的解釋說:「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者也。」
蔣公註解:「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此其說明『至善』就是『真理』。亦即吾心之『良知』,而『良知』即『真理』之所在,乃在吾心之內,而不假外求的。我們為人、處世、作事、立業如能把握住此至善之道,而固執不變,信守不移,就不會馳騁妄想、見異思遷了。」
「所以『止於至善』,不只是為學、處事、開物、成務、做人的第三要則(綱領),而實是總括以上『明德』與『親民』兩大要則(綱領)實踐篤行的準則,而為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者的總綱領。」
(點閱【蔣公講義】系列文章。)
參閱資料:《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六《科學的學庸》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