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載香港】中醫師赴英一年開創視像診症
【大紀元2022年09月29日訊】疫情期間的「隔離政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WFH」(在家工作)成為新常態,甚至連看病,為了避免感染,也轉到了線上。去年舉家移民英國的註冊中醫師樊仲然,最初並未想過到英國後還能開辦中醫診所,尤其是去到英國較為偏遠的港口城市修咸頓(Southampton),要開一間實體診所的負擔頗大。樊醫師沒想到,移英後仍可以繼續自己的老本行:「可以說這場疫情改變了我的候診方式,到埠後一些香港人與我聯絡,向我問診,見到有這樣的需求,我就開了診所,用視像診症的方式幫病人看病。」
去年樊醫師到英國後,正值COVID-19病毒變種Delta、Omicron猖獗的時候。許多港人赴英後亦不幸染疫,面對當下無特效藥的情況下,唯指望能緩解病情或者調理染疫康復後身體的後遺症。樊醫師因此接到很多求助案例:「很多病人不單是染疫,還伴隨一些長期病患,用西醫的方式就是一種病針對一種藥,如果同時有很多病發生的時候就變得很複雜。中醫的調理是比較全面的,不只是針對某一方面。」樊醫師用中醫的方法幫病人調理身體,根據病人不同的需求搭配中藥,成效顯著,短短幾個月就累積了很好的口碑,亦促使他萌生了開診所的想法。
助人亦助己 視像問診英國延續中醫路
樊仲然是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第四屆畢業生,祖父畢生在廣州行醫,啟蒙他的志向。2007年成為註冊中醫後,他創辦診所十多年來,累積了不少內科經驗,也建立起關係密切的草藥供應商網絡。他移民英國的決定做得比較倉促,最初並未想過可以在英國延續自己的中醫事業。當時選擇在修咸頓落腳,還是為孩子讀書考慮至上。對於英國的中醫情況,他了解到當地有不少以針灸為主的診所,內科診所較少:「英國本地人不是太相信內科,主要看針灸。而且英國中藥的採購成本是香港的一至兩倍,利潤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做內科成本較高。」如果一到英國,就以面診的方式開中醫診所,他計算了一下成本與可能接收的病人數量,認為比較難以實現。
赴英後樊醫師參加了一些本地的港人活動,了解到當下新移民的一些需求:「很多人問我飲甚麼湯水好,或者有的皮膚病的問題,我就教他們一些食療方法,或者拍打經絡穴位。」樊醫師開始認識到一些病人,因大家分散各地,一些香港人過去都習慣看中醫,來到英國人生地不熟,不熟悉環境,能夠認識到他就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加上疫情嚴重時,他接到更多求助案例,於是嘗試用視像的形式診症,發現效果還不錯。再進一步了解的英國的郵遞系統,一般可以做到次日到達,這樣就解決了病人的用藥問題。出於想用一技之長幫助他人的心,去年十月,他創立了「全仁中醫診所」,採用線上預約、視像會診的方式,正式啟動了他在英國的行醫路。
視像診症主要依靠「問診」 病人提供清晰自然光相片有助診斷
一般中醫透過「四診」法進行疾病的診斷,合稱「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能互相驗證,但視像診症就缺少了把脈和氣味方面的會診,樊醫師表示缺少這兩項並非不可行,仍可以透過「望診」和「問診」方面去判斷,得出來的結果也基本是準確的,只是需時會比「四診」長。
他建議病人要提供在自然光下拍攝的相片,這樣判斷臉色會比較準確,接著就是與病人對談的過程中,樊醫師也會觀察病人說話的情況:「除了他描述身體徵狀外,在對答的時候你聽他夠不夠『氣』,觀察他眼神的情況,說話思路清不清晰,這些都是判斷他身體狀況的依據。」
移英港人要「忌口」 心理壓力大亦會致病
除了長期病患找他看病外,樊醫師還發現許多移民英國的港人腸胃出現問題來找他調理。他指初到英國頭半年得病的機率最高,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其中還包括一些可以避免的人為因素。例如很多港人初移英,發現當地有便宜又好吃的水果,就會吃不停口,他認為淺嚐輒止,不可過量:「其實吃太多生果,比如糖份高的士多啤梨、提子等等,對脾胃不好。」還有英國有很多方便食品,用微波爐、烤箱加熱就可以吃,很多油炸食品價格相對低廉,味道也不錯,港人來到後若不懂得「忌口」就會導致一些腸胃問題。
另一方面是心理壓力導致身體健康出問題,樊醫師分享:「港人移英後壓力大,心情不好也會導致一些身體狀況,比如腸胃不適、女性月經不調等等,跟壓力也有關係。」
港人對英國的氣候不適應,當地常常大風、陰冷,保暖不足容易感冒,還有原本在香港有皮膚病的人在英國會加劇,來找他看皮膚的病人也不少。這些病症都因人體質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他相信中醫看病是全方位地調理身體,要了解病人方方面面,才能幫到他緩解病徵,甚至達到痊癒。
希望「人人睇得起病」 盼做到「街坊價」
樊醫師提及,英國暫未有對中醫的規管機構,因此醫師建立診所快捷方便,沒有太多限制,但弊端也隨之而來:「在經營方面沒有稅務的減免,沒有納入英國的公營醫療服務機構(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所以診所不會有NHS轉介的病人,病人看病需要全部自費,不屬於保險範圍之內。」從客源的角度來看,開中醫診所的客源比較有限,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看中醫是昂貴的消費,動輒上百英鎊,有錢人才能看得起中醫。
過去在港開診所,樊醫師每日面對的都是普羅大眾,在他的觀念中,人人都應該看得起病,看中醫、服中藥從來不應該是奢侈的行為。他希望將香港新界地區的「街坊價」同樣帶到英國:「難得我有一批相熟的供應商,可以從香港購入中草藥,首先解決了配藥的問題。目前診金10英鎊,藥費每日8英鎊,加上5英鎊的運費,如五日藥約55英鎊。跟在香港元朗、將軍澳的『街坊價』差不多。為的就是大家都可以睇得起病,首先要幫到在英國的香港人。」
樊醫師表示,選擇視像診症就可以保證一定的病人客源,可以服務來自全英國的病人,而不僅僅局限在身處的地域。樊醫師向筆者展示了一張英國地圖,上面密密麻麻標註了自己看過病人分布的地區,短短一年間已經服務了超過1000名病人,開的處方數量超過2000張。
在英國的稅重,背後要負擔的成本頗高,樊醫師坦言自己最初創業開診所的收入可能跟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他仍選擇繼續從醫:「主要是看到英國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而且希望我踏出了第一步後,可以改變一些人對在英國看中醫的印象,同時增加客源後,我們可以接納更多的香港中醫師加入診所,讓一些有經驗的中醫來到英國後仍可以繼續自己的事業。」
*********
樊醫師鼓勵同行移英後莫放棄從醫,在英國一樣可以延續事業:「由11月至今,我的預約是長期滿的,其實內科需求很大。因為一個人每日不可以看太多個,始終視像看診會慢。如果預約滿了,病人有時要等太久,延誤了病情,是我最著急的情況,我們需要更多有經驗的醫師加入其中。」他還推介,移民英國的港人尋覓其他的醫師還可以參考「英國香港人中醫資訊網」,當中有更多港人中醫師的資訊,希望可以互相協助。◇
轉自《香港大紀元》
責任編輯: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