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理性、明晰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一)

新古典主義興起的時代背景
作者:謝春華
《荷拉斯兄弟之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1784年,大衛,油彩、畫布,330x425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古典」(classic,classism)一詞,含有傳統的、典範的意涵,通常是指來源於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美的價值或風格。最早用於文學,十七世紀以後才運用在美術上,當時的學院普遍認為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已為未來立下典範,如文藝復興也是受到古藝術的啟發,才從中世紀的不成熟走向藝術的鼎盛。所以「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都是指受古希臘、羅馬文學、美術、建築等藝術影響的思潮、審美觀和藝術風格,其特徵在追求完美與永恆的價值,強調理性、秩序、明晰,形式上偏好結構的單純、平衡與比例的整體諧和;精神上則崇尚尊嚴、高貴、平和等內斂性質。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在十八世紀中葉興起於羅馬,風潮所至涵蓋繪畫、雕刻、建築、文學、戲劇和音樂等不同領域,甚至連陶器、傢俱、紡織品等工藝,都受到影響。究其成因則有天時、地利環境和人文制度等條件,如龐貝等古城出土引發的「仿古」熱潮、美學家溫克爾曼等對古典精神的推崇,在學院制度中對專業嚴格訓練的堅持和傳承,以及後來拿破侖的大力倡導等等,都是促使新古典主義高度發展的重大因素。

龐貝等古城出土 引發研究熱潮

十八世紀中葉,意大利的兩個古羅馬城赫克拉寧(Herculaneum於1738年)與龐貝(Pompeii於1748年)相繼被挖掘出來,引發各界研究古代文化熱潮。

龐貝城位於意大利那不勒斯(Naples)東南,西臨那不勒斯灣,北靠維蘇威(Vesuvius)火山。這座城市始於西元前八世紀前葉腓尼基人的開發,到了西元前七世紀,希臘人趕走腓尼基人繼續統治,到被納入羅馬屬地、西元前87年成為羅馬的自治城市,人口約兩萬。西元63年,維蘇威火山發生過強烈地震。正當龐貝居民由震災逐漸恢復之時,西元79年8月24日中午,維蘇威火山又突然噴發,熔岩落地時凝固成石塊,覆蓋火山附近地面,岩漿奔流,所經之處盡成焦土;接著又下暴雨,挾帶著石塊和火山灰泥流,將龐貝城整個埋沒。

一千多年來,龐貝城逐漸被遺忘在維蘇威山腳五至六公尺深的地下。歷史學者在查閱羅馬古書時,知道有個龐貝古城,但難以知曉它的遺址。1599年,建築師封塔納(Fontana)在建造、挖掘水道工程時,發現了龐貝遺跡;十八世紀初,意大利農民在維蘇威火山西南八公里處修築水渠時,曾挖出一些古羅馬的錢幣,以及雕琢過的大理石碎塊;1738年,與龐貝同樣遭遇的古城──赫克拉寧,被發掘出來;1748年,人們在附近挖出一塊刻有「龐貝」字樣的石塊後,龐貝被重新發現,同時開始正式挖掘。持續至1860年,由考古學家指揮領導,對龐貝古城進行有系統、大規模的挖掘工程之後,使整座龐貝古城得以重見天日。

龐貝城內面積1.8平方公里,石砌城牆四周長4.8公里,設有七座城門。被挖掘出來的物品,皆顯示深受古希臘文化影響。而希臘人於此地,所曾留下的建設與文化影響,亦可由城內壁畫得知。這些壁畫和遺跡,除了顯示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發達富裕,工藝精美成熟之外,卻也深刻反映了人們沉溺酒色、驕奢淫靡的風氣。龐貝不是逐漸沒落廢棄的城市,而是突發的天災瞬間摧毀的昨日繁華。遺跡中甚至保留了當時的真實景況,包括被熔岩瞬間凝固的掙扎人形……如此慘烈的景象彷彿上天給人「道德沉淪招致天譴」最真實的警示。

赫克拉寧、龐貝古蹟的挖掘中,真實古物相繼出土,吸引了全歐學者探訪意大利,並把其發現紀錄成書出版。1750年代,正當歐洲各國對洛可可風格的虛浮、享樂與甜膩開始反感之時,這些古代藝術中的簡樸理性風格重新受寵,一股對出土文物的模仿熱潮於焉興起,特別是在工藝品與繪畫上,處處可見。(註一)

龐貝城的《帕喀俄.普羅科魯斯夫婦肖像》(Pompeii, House VII, 2, 6 ,Paquius Proculus and his wife)濕壁畫(fresco),西元一世紀。國家考古博物館(th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Naples),那不勒斯(Naples),意大利。(公有領域)

溫克爾曼對古典精神的推崇

德國的學者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年)於1755年在德勒斯登(Dresden)發表《關於模仿希臘作品的繪畫與雕刻之思考》(Gedanken uber die Nachahmung der griechischen Werke in der Malerei und Bildhauerkunst),推崇希臘美術理想、高貴、單純與靜穆之美。他又到羅馬研究古代文化八年,全心鑽研古代希臘、羅馬藝術史,於1764年在其著作《古代藝術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tums)一書中,闡述古代文化之特質及發展過程,帶動美術界和社會對古代美術、藝術表現的重視和研究。他相信古典藝術具有「高貴的樸實與莊嚴感」,並主張藝術家無論在道德或美學上,對作品都應抱著誠實的態度。1784年,法國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年)創作了《荷拉斯兄弟之宣誓》,表現羅馬建國之初,荷拉斯三兄弟在父親面前宣誓捍衛羅馬的故事,正是對溫克爾曼主張的一種回應。

《荷拉斯兄弟之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1784年,大衛,油彩、畫布,330 x 425 公分 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公有領域)

與新古典主義大約同時期的啟蒙運動(註二)和理性主義溶合成一個較長時期的文化運動,當時的知識份子主張邏輯、清晰、單純與道德,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充滿緬懷復古之情,也希望回返到古代當時的美學,與新古典主義的理念不謀而合。@(待續)

註釋:

註一:除了龐貝等古城的啟發,另有古文物的發現。1820年4月8日,愛琴海希臘米羅島上,農夫約爾哥斯(Yorgos Kentrotas)父子在田地附近,挖掘出一尊用希臘最名貴的巴羅斯大理石所雕刻的、希臘神話中被稱為阿芙羅黛特(Aphrodite)的維納斯雕像,此雕像正面稍稍內傾,結合另外製作、圍著衣裙的雙腳,體態輕盈、優雅。左腳小步跨前,重心落在身體右側,眼睛凝視遠方,自然流露古典、柔和的動感。

法國領事之前曾受命:「一發現古代藝術品,可即時購入。」所以當法國代理領事路易.布瑞斯特一得知《米羅的維納斯》出土,立即報告總領事,又快速轉達法國駐君士坦丁堡的公使。於是,正當土耳其船隻正準備運走維納斯雕像之際,法艦「拉.修普烈多號」趕到,將雕像攔截下來,帶回法國獻給法王路易十八,再贈給盧浮博物館,盧浮博物館曾將雕像送往世界各地展覽。《米羅的維納斯》在被運至盧浮博物館但還未公開展示之前,大衛便已向館方提出申請,希望能夠臨摹雕像。後來大衛因為拿破侖失敗遭流放,他的學生葛羅(Antoine-Jean Gros,1771—1835年)轉託其學生德貝(Auguste-Hyacinthe Debay,1804—1865年)完成這一心願。儘管《米羅的維納斯》雙臂失落,然而雕像的端莊與高貴氣質卻無與倫比。當時考古學家和藝術各界嘗試了各種復原構想,都無法盡表其完整的理想典型之美。

1863年,法國駐安德.諾普爾的領事查理.尚普瓦索(Charles Champoiseau),在愛琴海希臘薩摩塔克(Samothrace)島上的一所大教堂遺跡後方,發現了《有翼的勝利女神》雕像。這尊原來豎立於露天劇場最高處的雕像,也被送往盧浮宮博物館收藏。希臘語Nike即勝利女神,象徵著「海上的勝利」。此雕像頭部已失落,然而其正面迎風、昂然挺立的軀幹和高舉的雙翼,不僅流露出健壯剛毅的律動美,更具有一種神聖威嚴的迫人氣勢。向後飄揚的衣褶,反映出海風的強勁和周圍環境的空間關係;流動的線條和靜謐高貴的體態形成強烈對比。有關此尊雕像的年代,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西元前190年代的;有的認為是西元前五世紀馬其頓王為了紀念海上勝利、或為保佑航海平安而作。從石材與雕鑿痕跡來看,可能更古老。

註二: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思潮包括:思想方面有三權分立與主權在民等思想,批判專制政體,而有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經濟方面有亞當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政治方面,部分君主脫離絕對專制走上開明專制;藝術方面,有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等風格的表現。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理性、明晰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系列文章。)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 16世紀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費德里戈‧岡薩加(Federigo Gonzaga)請藝術家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以「純粹休閒」為目的,為他建造一座遊憩宮殿來接待貴賓。當時,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個湖泊中的一個島嶼。宮殿位於城市牆外一處較小的島嶼上,名為得特宮(Teieto)。
  • 「寒冷時,茶會給你溫暖;燥熱時,茶會使你鎮定;沮喪時,茶會給你鼓舞;亢奮時,茶會令你冷靜。」這首小詩的作者是前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精簡地詮釋了這種飲品風靡全球的原因。
  • 老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Sr.)是著名的維吉尼亞種植園主,亦是政治家和愛國者,於1760年為他的家族建造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 )。這座以喬治式建築風格設計的宅第位於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北部的橙縣。最初,這座宅第的外觀以簡單且正式的對稱呈現。
  • 1788年以來,參眾議員們就在里奇蒙(Richmond)的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舉行會議,這裡也是全美最早用英文召開代表大會的地方。宏偉的議會大廈坐落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肖克山頂(Shockoe Hill),是新世界第一座以古典神廟為設計基礎的公共建築,也是美國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公共建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