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8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欣台灣台北報導)台商回流、外銷動能暢旺,台灣稅收創新高,企業用電需求大增;加上俄烏戰爭,帶動國際能源價格高漲。台灣公布2050「淨零碳排」之路,部分國家思考恢復核電,台灣能源多仰賴進口,容受國際情勢波動。究竟台灣目前適合什麼能源政策?迫在眉睫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需要滾動檢討嗎?
聯合國「淨零排放」,全球約130 餘國做出承諾「淨零碳排」(溫室氣體排放中和)這些國家總排碳量涵蓋全球88%,其中歐盟、美國、日本、韓國設定2050年達標。台灣在3月宣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策略鳴槍起跑,意味企業必須跑步進入「綠能轉型」隊伍 。
美國前總統川普政府任內較願意使用石油燃煤能源,拜登上台後,打出左傾的綠能環保「綠色新政」口號,全球環保主意又抬頭。而歐盟更率先宣布,2026年起,徵收碳邊境稅,未來進口歐盟商品必須購買碳排放配額。
台灣能源政策與淨零碳排倡議 | ||
2021年電量結構比率 | 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 | 台灣「2050淨零排放」電力配比 |
火力發電八成(燃煤35.5%、天然氣42.5%、燃油1.6%) | 燃煤降至30%、天然氣提高至50% | 火力發電搭配 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 20~27% |
核能10.8% | 核電歸0 | 氫能 9~12% |
再生能源6.3%(太陽能占3%,風電1.3%) | 再生能源20%(近期下修至15%) | 再生能源超過70%(包括:主要為太陽能與風電、水力、地熱、生質能) |
抽蓄1.3%
汽電2.1% |
抽蓄水利 1%
其餘溫室氣體透過森林碳匯抵減 |
|
資料來源:台電、網路、國發會。 記者:李怡欣/整理 |
俄烏戰爭讓歐洲陷入能源危機
北溪一號暫停,歐洲國家天然氣供應不足,國際能源高漲,歐洲、德國廢核政策面臨重啟與研議討論,突顯能源準備與自主能源的重要性。台灣不想發展綠能也不行,台灣是全球供應鏈樞紐,由於台商回流、半導體擴廠,台灣用電量激增,國際碳排管制「淨零碳排」,台灣產品供應鏈必須配合國際綠能標準,台灣供應鏈、半導體製程萬一無法減碳,失去訂單,恐怕工廠被迫外移到他國。
各國綠能政策表 | |
台灣 | 2025年非核家園,全面無核化。 |
歐盟 | 歐洲議會通過歐盟提案把核能與天然氣列為永續綠能。 |
美國 | 美國能源部長表示,若想達成拜登政府淨零碳排目標,必須讓核能成為潔淨能源一部分,確保能源轉型過程電力供應穩定。 |
荷蘭 | 因應俄烏戰爭,荷蘭決定新建2座核電廠,荷蘭官員表示「核電是所有再生能源的重要後盾」。 |
法國 | 擁核政策,準備興建14座核子反應爐,以達成法國2050年碳中和目標。 |
英國 | 2030年前新建8座核電廠 |
德國 | 面臨天然氣短缺,德國廢核政策髮夾彎,最後三座核電廠擬暫緩除役,仍須經國會投票表決。 |
日本 | 為解決缺電問題,將加速核電重啟審查,日本民調顯示,48.4%民眾贊成重啟核電。 |
韓國 | 為降低火力發電比率,韓國非核家園政策踩煞車,預計2030年提升核能占比達30%以上,並將核電出口。 |
共軍圍台 突顯能源準備問題
台灣能源98%仰賴進口,日前共軍環台軍演,突顯能源安全存量的重要性。目前全國石油安全存量約146天,天然氣安全存量10~11天,如果海運被共軍截斷,天然氣船進不來,台灣恐面臨斷氣斷電狀態。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日前表示,台灣天然氣安全存量要達到20天以上,需增加10個儲槽,盼加速接收站增建速度,並且提升多元、自主能源建置,像是水、風能不受戰爭影響。
不過,台灣再生能源開發進度未如預期,審計部最新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底止,台灣再生能源主力的太陽能與風能,裝置量目標大幅落後,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短缺91.13%,太陽能裝置容量短缺12%。其次,再生能源發電效率不高,太陽能發電量僅裝置容量14%、風電約28%,核能則有90%。2050年台灣「淨零碳排」目標,再生能源占比要達70%,顯得困難重重。
「多元綠電」應納入核電?歐美國家考量重啟核電,就連中國大陸都開始核准第4代小型核電廠(SMR)興建;學者建議,中鋼、科技園區等大型廠區可考慮自建SMR;不過,反核人士認為,無法處理高階核廢,就不宜重啟核電興建計畫。日前,工總公開指出,我國綠電發展進度落後,太陽能、風力電力受天候影響,當基載電力風險大,核能發電穩定,發電效率大,成本低、零碳排,建議政府應檢討發電能源結構,考慮核二、核三廠延役。
台灣能源政策何去何從?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表示,核能是準自產能源,乾淨又有效率,全球30多個擁核國家可以,「為何台灣不行」?台灣經常大跳電,電價高漲,面對零碳目標壓力,台灣已經有最適當時機與理由來重啟核電。梁啟源指出,現在調整台灣能源政策正是時候,呼籲政府檢討非核政策,中央地方一起合作,修改法令與政策方向,這將是全民之福。
資深核能業界人士林先生透露,其實台灣過去曾多次面臨核電小型危機事件,但都安全化解,只是民眾不知道,他認為,台灣人口稠密、沒有遼闊腹地,「核廢放電廠,你同意嗎?」因此,他認為,台灣不適合使用核能,應該在氫能上下功夫,才是台灣未來長遠「永續循環」之道。
專家:理性思辨 多觀察國際趨勢
能源與氣候變遷專家、美國天主教大學機械系教授聶森(台大機械學碩士、伊利諾工學博士)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表示,站在「氣候暖化、保護地球」制高點,綠能並沒有錯,但過激極端「環保主義」容易被有心政客炒作「恐懼心理」所利用,每個核電國家都有核廢問題,「核廢料的厭惡與恐懼心理,是被刻意炒作起來的」,台灣是否核電延役是「選擇問題」需理性探討論辯。
聶森教授回台灣時經常受邀到能源單位演講,他經常感到困惑「台灣反核態度堅決,但出了國門,就能感受到,台灣情況與國際趨勢很不同。」他坦言,外面不是這樣,全球450個核機組運作,50個新核能機組正在蓋,「全世界很多國家擁抱核能」。
聶森進一步指出,以共產黨為例,當初發跡就是欺騙中國人要實現均富,讓農民起義擁護共產黨,背後為了掌握權力,而非真正福國利民。他引用《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一書內容指出,在西方世界,共產邪靈打著「科學」、「進步」的口號和勾畫出美好的藍圖欺騙人追隨它,左翼黨派、前進的等令人迷惑名稱,有時打著「和平反戰」、「環保主義」、「全球化」、「政治正確」等貌似正義旗幟。
內容提到,共產邪靈利用社會上原有的一些現象和趨勢,煽風點火,使事態升級,把某些正常的社會訴求擴大成聲勢浩大的運動,從而達到其攪亂社會、打擊政敵、搶奪話語權和道德制高點,最終趁機奪權的目的,西方的和平反戰運動、環保主義運動等均屬此列。換句話說,共產主義雖然沒有奪得西方國家政權,卻以另一種隱晦方式滲透各個民主國家之中,難以察覺。
聶森指出,台灣社會訊息包裹在「同溫層」裡,導致分裂加劇,無法理性論証,如果「人心與道德敗壞,政府機器也難逃墮落」,加上,台灣有境外勢力「認知戰」虎視眈眈,他提醒,人民才是國家主人,要對「大政府權力下的訊息」保持警覺,其次,媒體應善盡傳遞真相責任,民眾也要培養分辨真偽訊息的能力,希望台灣民眾不要帶著「政治正確」眼鏡看待能源政策。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