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7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意晴台灣台北報導)德國經濟辦事處週四(7月28日)發表第三版《德商對台企業社會責任專刊》,德經處首席代表暨處長林百科(Axel Limberg)表示,這次專刊顯示企業更投入於教育活動及照顧下一世代,範圍也擴及至台北以外縣市,顯示企業社會責任(CSR)成果是疊加性質,更是長遠的計畫而非短期目標。
林百科致詞時表示,CSR已融入在台德商的商業原則,永續的概念不論在政治、社會或全球企業中,皆日益收到重視,「我們已經無法想像一個輕忽永續議題的世界」。
林百科提到,德國去年6月通過《供應鏈企業責任法》,一旦在2023年初生效,企業必須對其本身及全球直接供應商,善盡人權及環境義務,例如建立識別、預防及保護措施。
有鑑於台德之間活躍的商貿關係,林百科表示,德企也盼能回饋台灣社會。該專刊收錄在台德商進行的CSR專案,例如舉辦公益及慈善活動,以及同步最新科技以實現碳中和等永續發展目標。儘管受疫情影響,與2021年相比,今年參與企業仍成長2家至24家。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佑格(Jörg Polster)致詞時表示,20年前來台灣時,CSR文化尚未深入台灣經商環境,如今這樣的精神已自然融入社會。許佑格表示,企業對社會福祉、文化傳承及永續環保議題,應有更公開和積極的作為,「善盡CSR已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林百科回答《大紀元時報》提問時也說,CSR的成果屬於疊加性質,從來都不是短期目標,而是長期發展;他在這次專刊中,看到更多投入於教育以及照顧下一代的行動,範圍也擴及至台北以外縣市,顯示企業更專注於長期計畫,而不是單一活動。
海洋教育、食農活動 CSR成果包羅萬象
德經處邀請5家在台德商與會分享。化學公司巴斯夫(BASF)表示,公司目標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8年減少25%,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總經理謝建華提到,公司舉辦的免費科學教育營,近年已有1.3萬名台灣小學生參加,食農教育也十分受歡迎,可讓孩子觀察昆蟲生態。
達德能源(wpd)總經理曾葳葳分享,公司已成立能源環教中心,加入推動生態保護及風能教育,另有認養白海豚驛站以推廣海洋教育。瑞曼迪斯(Remondis)事業發展部經理莫德飛則提到,公司2021年就在台灣處理了2.5萬噸塑膠瓶罐,並協助政府推廣廚餘沼氣的發電理念。
卡爾蔡司(Zeiss)視力保健部門行銷暨業務總監周信成分享,公司透過舉行眼睛義診,協助老人家發現眼疾,在一次義診中共發現33%的長輩有視網膜剝離的風險,並助其納入醫療關懷網路;周信成強調,CSR不是一項事業而是志業。
默克(Merck)電子科技事業體桃園廠廠長暨永續專案負責人陳憲廷指出,公司是半導體材料業界首創「鎵鋁合金回收」的企業,盼能大幅減少碳足跡並提升供應鏈韌性。
責任編輯: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