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7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 2億年前恐龍胚胎化石、長達4公尺的鱷魚皮、台灣第二的大王魷魚標本、亞洲象馬蘭的象鼻、巨黿標本,及帶有人類基因的實驗山羊標本,各式珍貴及世界級大型動植物標本,於興大生科院自然史博物館展中初次亮相。館中展出60多年來生科系師生蒐集與受贈的各式珍貴標本,期許開館後可能成為台灣生態保育教育的新亮點。
歷經3年籌備,興大生科系自然史博物館22日正式開館。生科院院長陳全木表示,以往標本館僅是標本的存放及課程需要,當他看到生科系吳聲海老師將一批批標本送到科博館,萌生了將教學研究資源留在學校的想法,進而著手籌設博物館。
陳全木指出,本次自然史博物館展出的各式動植物標本,其中,2億年前的恐龍胚胎化石是由國際知名恐龍化石學者、生科院客座教授黃大一提供;他說,過去展出都是恐龍的部分骨骼化石,本次的胚胎化石則是完整呈現了發育中的恐龍胎兒,其骨骼可提供科學家進一步的研究。
展場中陳列一排亞洲象馬蘭的鼻子切片標本,陳全木透露,亞洲象馬蘭是木柵動物園林旺的太太,馬蘭過世後其鼻子標本留在本校,這些鼻子的切片標本,主要作為學生對大象嗅覺細胞的研究與認識,是由生科系鄭任鈞老師製作完成。
陳全木說,每個標本後面都有精彩故事,展場中的三隻孔雀,其中一隻羽毛鮮艷的雄性孔雀,其實是由一隻十多歲的雌性孔雀轉變過來的。他說,雄性素分泌改變性別能被清楚觀察到是相當珍貴的。
生科系表示,4公尺長的鱷魚皮,找來南投埔里標本製作師陳達智協助鱷魚皮的鞣製,還有山羊的骨頭與毛皮標本,與石虎、大冠鷲標本也是陳達智製作師的珍藏。與4公尺長鱷魚皮一樣吸睛的台灣第二大的大王魷魚浸製標本,是由何瓊紋老師製作完成;許秋容老師則提供了花卉跟藤蔓的標本,陳全木說,這些都讓博物館更有生命力。
生科系表示,自然史博物館也是訓練學生解說教育的實習場所,其相關標本採集與製作以及展示設計,皆邀請業師到校講授課程;解說訓練方面則是與科博館科教組合作,透過示範教學,學生進行模擬解說,未來可擔任博物館的解說導覽人員。
責任編輯: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