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3)

愈講求民主 對話就愈冷淡
作者: 金善浩 譯者:簡郁璇
(圖/大樹林出版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培養民主的市民,是小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對話」則是引領孩子具備民主市民的意識,並依此做出行動的基本方針。透過對話,先從教導孩子以民主的方式解決碰到的問題。蘊含在這過程中的基礎,即是「人類在利益面前具有政治傾向」的事實。

對大人們來說,提起「政治」時,會很自然地想起國會議員為了政黨利益而「隔空對罵」的畫面,但對孩子們來說,「政治」指的是在遊戲中打造我的戰營的過程。在小學教育中,「政治」的意義,是以民主的對話解決對立問題的過程。

很可惜的是,在孩子們的學校生活及家庭中的民主式對話,都不過是表面上的協議。雖然不得不以民主過程的名義進行,實則卻是遵從周圍的主要趨勢、不公正的「服從」罷了。在家庭中,愈是努力想以民主的方式找到共識,父母和孩子的隔閡就愈深。相較於對話中的民主程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父母全心全意地在乎自己,即便忽略程序也無所謂。這一刻,孩子才會感覺到自己受到保護與關愛。

大部分的對話都不是合理的理性結果,而是受到情緒性與非理性的判斷左右,同時用民主的名義加以包裝。唯有脫下這層包裝,察覺坦誠的情緒時,這一刻,真誠的對話才會開始。

「媽媽,你為什麼買智慧型手機給哥哥,不買給我?」通常這個問題的第一層想法,是「媽媽也買智慧型手機給我」。大部分的人都會察覺到這點。接著,媽媽會守著「不買智慧型手機給孩子」的第一條防禦線上,並且說:「等你像哥哥一樣升上六年級,媽媽就買給你。」

某種程度上懂得等待的孩子,聽到這句話後,只能莫可奈何地打退堂鼓,接著等他升上六年級時,便順利拿到了智慧型手機。孩子在這段時間內耐心等候,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算是相當輕鬆省力的了,因為父母多半會禁不起孩子的糾纏,在那之前就買手機給孩子。

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弟弟的問題。「為什麼只買給哥哥,不買給我」的提問中,是對不公平待遇表達抗議。現在是民主社會,所以弟弟當然可以說出這種言論,而父母則會採取合理且具邏輯的方式回應。通常我們會把這種過程稱為「民主」,雖然此時看似不公平,但父母說,「哥哥也是等到升上六年級才有,所以等你升上六年級時,也會買給你。」做出了公平的結論,之後也遵守約定。

但家中的老二總有許多不滿。因為父母買智慧型手機給老二時,又另外買了一臺平板電腦給哥哥。老二認為,自己不過就是晚幾年出生,卻要受到需求被延宕的不公平待遇,因此總是忿忿不平。這種不滿會助長孩子內心深處的不信任,更甚者,會擴大為不想形於外的憤怒。孩子的目光總是集中於「此時此刻」,他只看到哥哥現在手上有智慧型手機,還有平板電腦,自己卻只有智慧型手機的不平等狀況。在這過程中,民主並不存在。父母又要求老二繼續等待,孩子覺得自己又受到不公平待遇,所以總是討厭哥哥。

當老二拿自己和老大比較,提出什麼要求時,父母不能只看他的第一層想法,因為其中還有第二、三層深沉心思。

「媽媽,你為什麼買智慧型手機給哥哥,就不買給我?」

第一層想法:買智慧型手機給我。(涵義:這樣很不公平!)

第二層想法:我也現在就需要,我會用在更好的地方。(涵義:不要看我年紀小,就小看我的能力。)

第三層想法:反正媽媽就是比較喜歡哥哥。(涵義:因為我是弟弟,所以比較不受關心。)

如果兄弟之間必然會出現差異,這時就需要同時駁倒第一、第二、第三層深沉想法的強力一擊。它不是來自於民主程序,而是來自「專注」。至少在這一刻,媽媽說話時必須把全副心思放在老二身上。

烏利西.貝克(UlrichBeck)和伊利莎白.貝克-葛恩胥菡(ElisabethBeck-Gernsheim)所著的《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中,如此描述民主形式的平等所帶來的混亂:「男女愈趨近實質上的平等,家庭的基礎就愈不安。」

我並不認為在這段引述中,趨近實質平等的關係只限定於男女(夫妻),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也同樣適用。當家人之間的民主式對話持續愈久,家人這條線就會著火,戰爭也會延續。

儘管如此,這也並不是要父母像個獨裁者般展現出父權制的樣貌。這反而是背道而馳了。對話中需要的不是民主公正,而是「專注」、「投入」與「奉獻」。此外再加上「真誠」,就堪稱完美了。

前述的對話應該這樣進行:「抱歉,現在沒辦法買跟哥哥一樣的智慧型手機給你,媽媽知道你很傷心,也知道你有多想要。」「那為什麼不買給我?」「因為年紀愈小,愈容易對手機上癮。比起智慧型手機,小朋友更需要踢踢足球、投投籃球、跑跑跳跳。爸爸媽媽想給你的不是物品,而是時間。雖然沒有智慧型手機,但我們可以一起去露營,也會花很多時間陪你玩耍。爸爸媽媽想多和你一起玩耍喔。」

對父母大小眼表示不滿的對話,並非公平的民主過程,應該以情緒為起點,給予孩子其他層次的獎勵來了結這件事。藉由此過程,孩子才會收起自己被排拒在外所衍生的失望感。

孩子的意志,不是靠民主程序和方式運作,而是靠情緒上的共感和投入。

──摘自:《家有小學生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大樹林出版社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教養子女可說是天下父母一件最艱難也最有意義的工作。身為父母應如何陪伴和引導孩子走一條快樂、健康與充實的成長道路?本文摘錄Lifehack網站10則專家給父母的建議及常見教養誤區:1. 傾聽。2. 讓孩子看見你犯錯。3. 容許孩子闖禍和犯錯。4. 一起到戶外活動。5. 教導孩子感恩。6. 稱讚孩子做的事,而非稱讚孩子本身。7. 開開心心玩一場。8. 教導孩子善心。9. 以肢體碰觸向孩子表達愛。10. 協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 台灣教育部學生健康資訊系統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與肥胖率由2007年的25.4%上升到2014年的29%;國中學童則由27.8%增 加到28.8%。台北市衛生局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林莉玲說,研究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約五成依舊是胖,10~12歲的孩童,體內細胞變化最大,最可 能影響成年體型,因此國小學童肥胖防治不容輕忽。
  • 禮貌是德育的一部分,教小孩子禮儀、禮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出生以後就是一張白紙,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變好或變壞。
  • 教養若用錯方法,會造就孩子教不動的個性。父母須改變溝通方法。
  • 「我為什麼要聽你的?」「你不要管我!」「為什麼大人就可以?」當我們要孩子學習自律,縮減電腦遊戲或使用手機的時間,得到的卻是反抗的回應,該怎麼辦?千萬記住不要用強制、恐嚇或威脅的語氣,這樣會讓孩子更叛逆,只有站在孩子這一方體會他們的需要,理解他們的處境才能有效化解親子危機。
  • 慢下來,真正的連結才會發生。花時間想一想,你有多久沒認真看著孩子,一起坐下來談談心......
  • 猶太人之所以具備能達成驚人成就的恆毅力,在於他們與家人之間的對話時間明顯要比其他民族多......
  • 所有父母都很關注孩子的課業,雖然有程度上的差異,但「希望我們家的孩子會讀書」的期許,全面占據了父母的潛意識與意識。可是,小學時期的課業方面,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評量的結果。
  • 在廢棄的童子軍營地撫養在家上學的孩子意味著永遠沒有乾淨的雙手——因為他們要建造小木屋、樹樁日晷,以及在小溪邊釣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