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笑飛:閒談中共的警察社會

人氣 786

【大紀元2022年06月13日訊】2022年2月,中共教育部出台關於法制副校長的規定;5月1日,這個規定付諸實施,不久前,中共公安部宣布選派30萬警察兼任中小學法制副校長。有網友評論:「全面進入警察社會」。

關於中共的警察社會,大陸的民眾缺乏清晰的意識,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中共的洗腦和信息封鎖。從理論上看,警察作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須存在的,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中共藉此夾帶私貨,近似於無限地擴張公安部門的權力。按照中共灌輸的思路,既然警察必不可少,那麼就可以什麼都管。顯然這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而且在立法精神上更是背道而馳。正因為警察擁有暴力執法的權力,所以要對警察的權力範圍和執法程序(比如主體、對象、時機、方式等等)進行嚴格限制,而且還要有完善的監督和追責機制。在立法理論上有一條「比例原則」,通俗地說就是法律授予警察的權力以警察能夠履行職責為限,剛剛好,多一點都不行。如果說這些理論比較枯燥,那麼我們不妨看看民主法治國家的警察是什麼樣子的。他們只負責維持治安和偵辦刑事案件,因為這些工作是需要以合法的暴力為後盾的。也就是說,凡是不需要由國家暴力來保障的事務,都與警察無關,一方面保證警察專心履職,另一面防止警察權力擴張。在中國大陸辦理戶口、身分證、護照、駕照、機動車牌照、消防檢查等事情都要去公安局派出所,但是到了海外就會發現,這些事情與警察一毛錢關係也沒有。筆者絞盡腦汁也僅僅設想出了主動找警察的三種可能情況,尋求幫助(比如問路),報案,以及舉辦大型活動需要按規定向警察報備。

相比之下,中共的警察社會就顯得名至實歸了,可以說大陸民眾從生到死都生活在警察的陰影下。這與中共「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邏輯一脈相承。中共一方面清楚地知道政權的非法性,另一方面盲目地相信暴力的作用。中共自己毫不諱言「公檢法是專政工具」,就是用來維護政權的,中共當然要讓這個工具得心應手。近二三十年來,中共幾十年來倒行逆施積累的惡果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覺醒並維權反抗,而日新月異的網絡和信息科技令手忙腳亂的中共雪上加霜,中共也只能變本加厲地「維穩」。於是中共的公安部門機構越來越龐大,權力越來越沒有止境而且不受限制,其地位也越來越高。許多省市的公安廳局長都是由副省長副市長兼任,其話語權當然遠遠高於其他政府部門。中共官僚體制中,內閣部長的地位介於省委書記和省長之間,雖然級別相同,但是部長改任省委書記是升職,改任省長是貶職,這是一般而言。但是公安部的部長則不同,從2002 年周永康開始,歷任部長都是卸任了省委書記之後晉級政治局委員(趙克志除外)和國務委員之後兼任公安部部長。從中共內鬥角度看,控制公安部是鞏固權力的重要環節;從中共整體來看,公安部是維護中共恐怖獨裁的重要工具,其地位不言而喻。反觀民主法治國家,公安部門在內閣中地位平平,甚至不入內閣,其在國家層面的職責主要是反恐。公安部門嚴格來說不是決策機構而是執法機構,法律已經在那裡了,剩下的事情就是去執行,必須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都清清楚楚,誰去做應該都是一樣的,沒有太多的個人自由裁量空間。這才是警察在法治社會的真實角色。

中共的警察社會與打擊犯罪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遍布大街小巷的攝像頭和先進的人臉識別技術也改變不了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得到解救的比例基本為零的事實。而且警匪一家已經是基本生態,隨便一個路人都知道誰誰是黑社會,哪裡是賣淫窩點,你真的以為警察不知道?其實這些問題應該這麼看,如果不先把公安局派出所打通,誰敢欺行霸市當黑社會?誰敢開賭場、組織賣淫?但是中共警察可不是無所作為,你發一條令中共不悅的微博之後幾分鐘就可能聽見警察的砸門聲。中共豢養龐大的警察隊伍,擴張警察權力,就是要拋開法律,通過警察來實現對民眾的實時監控和打壓。

中共利用警察來充當打手去鎮壓民眾,當然是沒有法律可言的。為弱勢群體伸張正義的高智晟律師被中共誣陷定罪投入冤獄,受盡酷刑折磨;2014年出獄後依然被軟禁,失去自由;即便如此,還是在2017年8月被失蹤至今。這個過程中有一絲一毫的法律嗎?而且既然中共依賴警察去賣命,那麼就只能對警察的貪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出了事還要包庇,就如同江澤民為了拉攏軍頭而縱容軍隊走私一樣。那麼警察就更加無法無天,視民眾如草芥。不久前重慶一名警察在處理交通事故現場無預警開槍射殺一名當事人,數年前雷洋被警察打死,最有戲劇性的是一名太原警察糾集刑滿釋放人員把一名北京警察活活打死。

警察社會也是中共政權的一個縮影,中共選擇警察治國的時候,就已經預示了這個政權的短命,所謂黔驢技窮;警察社會的日益嚴重也是在加速這個過程,所謂引鴆止渴。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張菁:極端防疫措施 讓中國人認清中共
樞機主教陳日君被捕案 彭定康:盼教廷發聲
中共在中小學設「法治副校長」專家解析
警察將兼任學校副校長,網友:「全面進入警察社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