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畫神品《清明上河圖》(1): 畫家與藝術表現
清明節到,連接古今九百年的一幅長畫卷,掀開人們的記憶——屬於清明時節的記憶,屬於真實民俗風情的記憶。什麼畫卷呢?它就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展現了九百年前世上最大都市——北宋汴京的清明時節景況。「清明」是清明節氣,「上河」有多種解釋:御河、汴京的汴河稱「上河」,上汴河街市趕集稱上河,另外一般河流的上游或逆水行舟也稱上河。當時汴京,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人口有七十萬。清明節是當時寒食節的一環,對貴戚到庶民間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日子,皇都人們在這時候傾城而出。
清明當日上墳掃墓祭拜的最多,接連在後面的二日也都有,早出晚歸。在北宋,清明節出城已經不僅僅是遵行掃墓祭拜的禮制而已,人們還做些什麼呢?從《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有個梗概的了解,那麼這畫中的描寫是寫實的嗎?還是加入了不少畫家的虛構情節呢?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畫家是何許人。
《清明上河圖》的畫家
《清明上河圖》在歷代中名氣實在太盛,因而出了不少同樣名稱的畫作,其中原創畫的作者就是北宋的張擇端(字正道),定武人士(今山東諸城人)。他的生年跨越北宋末到南宋初年,生平的時代舞台是宋神宗元豐八年到宋高宗紹興十五年(西元1085年—1145年)。
據清代王紱、嵇承咸《書畫傳習錄》介紹張擇端:少小讀書,青年時代到開封遊學,官至翰林承旨。他擅長畫界畫,尤其愛畫街市、舟車、城郭、橋徑等景緻,在界畫之外別成一家,因為失去官職,於是家居作畫、賣畫為生。
我們來看他的時代背景,在他人生十五、二十直到青壯年代,正好遇上喜愛文藝書畫的宋徽宗當朝,他在翰林院當官,而且是皇帝身邊起草詔書且獨承密令的翰林承旨,是天子家臣,和天子的關係非常親近。一說他完成畫作之後,就獻給了宋徽宗。這和他的出身時代背景是相合的,見《清明上河圖》卷後,金代張公藥(字元石)詩文:「通衢車馬正喧闐,只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昇平風物正堪傳。」
不過,他為何失去官職?後人已經不知道了,而失去官職的他反而多了觀察世間百態的時間。張擇端寄居汴河岸鬧區大相國寺三年,觀察人物車船絡繹不絕的市集,從而繪下汴河濱到汴京大街的風華長卷。[1]畫卷的縱高24.8公分、橫寬528公分。
《清明上河圖》的藝術表現
《書畫傳習錄》總評《清明上河圖》所畫的人物景緻「皆曲盡其意態,而莫可數計,蓋汴京盛時偉觀」。後人也有讚美此圖內容包羅社會百態,是宋代社會的「百科全圖」,提供了後人了解北宋社會生活的圖景文獻。
就是說此圖栩栩如生地展現了汴京的繁榮盛世景象,其中像是城郭的位置,宏偉的屋宇、低矮草廬、商鋪市集的樣貌大小,芳草樹木的景緻,馬牛駱駝的動態,以及屋中之人、路上的行者的神情和往返的舟車的模樣等等,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真的是如此,連汴河中航行的船隻上細部的釘子,畫家都把它寫畫出來了。
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見燕山張著跋)。《清明上河圖》長卷,採用了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畫中有三個主場景,流暢地銜接,繁多的景物納入一圖的時空中,反映現實,宛然是北宋社會自由多貌的城市縮影。
畫中有各式各樣、各行各業的人物,還包括外國人,到底出場人物有多少人? 房屋樓宇有多少棟?船隻有多少艘,車子幾輛、轎幾頂?樹木多少棵?看了文後的答案,看官可能也會驚詫吧。而且本圖取勝之處不僅在於人物景緻的繁多,而是這些角色在圖中都正在搬演著他們自己生活戲碼,且那些場景和景物,一橋一船、一樓一招,也都記錄著北宋的時代特色。
畫作的真與偽
《清明上河圖》的版本傳世的有五十幾種,怎麼認定哪一卷《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所畫的呢?原本的畫卷在宋徽宗時代收藏於宣和內府,後來北宋亡朝,此畫被金朝所得,畫卷的卷末蓋有金主的璽印。原版本在圖後有金朝大定丙午年(西元1186年)燕山張著跋文,認證這畫乃是原本真跡。在嘉慶帝時,清代內府《石渠寶笈三編》有收藏張擇端真跡《清明上河圖》的官方記錄。
那麼,後代人又怎樣能知道《清明上河圖》所繪的景象,寫實記錄了北宋徽宗時代的汴京生活百態與時空場景呢?除了畫家的生平與時代的重合,還有什麼文獻可資證明嗎?
北宋末期的民俗志《東京夢華錄》,是和張擇端同時代的孟元老留下的記載。(《東京夢華錄》作於西元1147年,張擇端逝世於西元1145年)孟元老於宋徽宗崇寧二年(西元1103年)隨父老到京師,那時張擇端十八歲。《東京夢華錄》中描寫記述的汴京地理景緻、街市店舖圖貌和民俗風物,在與《清明上河圖》兩相對照之下,可以找到許多文圖的對應和契合之處。這巧妙反映了《清明上河圖》無疑是北宋末期社會生活百態的寫真畫。包括北宋社會的城市形態、工藝與商業樣貌、經濟產業、市集活動、民風民俗、建築樣式和交通……等許多的面向,甚至是衝突和社會的問題。不過這幅畫並不是像地圖一般的寫真圖,而是藝術家精煉的寫真圖,畫裡當然蘊含有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晚年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序言追憶往日徽宗時代「太平日久……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就說那時代,人們腦袋中沒有「干戈」的記憶,人們在一個又一個相連而來的節慶中歡賞過活,《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節的汴京就是非常熱鬧繁盛的一個節日時空。
《清明上河圖》的時空
《清明上河圖》長卷依空間循序展現三個主題場:
從畫卷右邊進入《清明上河圖》的時空,先是走入鄉野風光,我們看到了掃墓回來一家人的車轎隊伍。然而,在這幅畫中,我們完全看不到墳墓,怎知道這家人是掃墓回來的呢?後續會有解說。
然後是架在汴河上的虹橋以及周圍的市集,連著展開的是城門內的景象。這裡展現了北宋汴京人在春天清明節時五花八門的活動。當時的人們都在做些什麼呢?這裡的景緻也有一些重要的看點,透出北宋生活經濟與產業特色的端倪,和社會深藏的問題,看官猜猜是什麼呢?(本文待續)
註釋:
[1]參見王怡波:從《東京夢華錄》暨《清明上河圖》鑑證北宋之隆替。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2010年碩士論文
附錄:圖中有814人,牲畜60多頭,船隻28艘,大大小小屋舍樓宇百間左右,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表現了北宋的繁盛風情,也應現了當時的人文民俗和科技水準。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