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新型態假訊息 台學者:採去中心化查核平台
【大紀元2022年04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紫馨專題報導)隨著俄烏戰事開打,台灣也在被假訊息的認知作戰攻擊,學者指出,戰事所出現的新型態的假訊息,是透過跨國、多元領域互相交錯來呈現,消息甚至轉了好幾手,讓民眾在取證時變得較不容易。學者認為,台灣的事實查核機制有進步空間,應借鑑烏克蘭,採去中心化、以民眾溝通為基底的訊息管道,來建置民間版的消息查核平台。
立委陳素月14日質詢時指出,俄烏戰爭開打已一個多月,這次戰爭帶給台灣許多啟示,網路的假訊息、認知作戰真的會影響到心防,或者戰爭結果,也看到近期國際的學術調查,指出台灣是全世界受境外假訊息侵擾最嚴重的第一名,而台灣從2013年起就已位居第一,已連續蟬聯9年冠軍。
假訊息到底有多氾濫,台灣事實查核中心2月公布假訊息年度調查報告,結果指出高達93%的民眾認為假訊息對社會影響「嚴重」以及「非常嚴重」,而有過半民眾認為媒體、政治人物和境外勢力經常製造假新聞。
有趣的是,當調查問到假訊息對個人層次造成的影響,有58%受訪者認為自己不會受到假訊息影響,卻有94%受訪者認為他人容易受假訊息影響。此調查結果印證傳播學的「第三人效應」,意即民眾覺得自己不會受騙,卻覺得別人會上假訊息的當。
隨著俄烏戰爭爆發,錯假訊息更有增加趨勢,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假訊息增加高峰主要是出現在2月底、3月初,當時假訊息會比較多的原因是,台灣有許多親中政黨,他們本來就會複製中國的論述到台灣,另外,在俄烏戰爭剛爆發時,中國當時也幫俄羅斯散播了許多假新聞。
假訊息新型態 出現混合管道狀態
台灣安保協會副祕書長何澄輝對《大紀元時報》表示,從俄烏戰爭中可以觀察到,認知領域作戰已經是一個新的、必然發生的戰爭型態,其中主要的媒介就是假訊息的散播;此外,也可以觀察到假訊息比較新的型態,就是俄羅斯和中國在資訊戰、假訊息的議題,尤其是在國際輿論媒體的認知上,出現互相合作,或是混合管道利用的狀態出現。
何澄輝認為,過往假訊息較單向,但這次在俄烏戰爭中可以看到,俄羅斯會事先潛伏,透過一種跨國、多元領域互相交錯的狀況來呈現假訊息,甚至轉了好幾手,譬如說假消息透過中國傳播時,還不是先翻成中文,可能俄文先翻譯成英文,英文先傳播到其他地方,再從英文的親中媒體,再轉譯成中文、再被利用,這樣會形成更複雜的互相交錯,裡面的利害關係也更複雜,以前假訊息可能只是對交戰國之間,但現在會變成國家和國際體系之間,盟友之間也會互相對抗。
「所以民眾在篩查假訊息,或者是要取證會變得比較不容易」,何澄輝說,或是時間上有延遲性,可能第一時間假消息傳播出去,雖然後面被澄清了,可是澄清的速度不夠快的話,會產生一種狀況是,有些人沒有被更新到的,假消息就會持續存留在他們的意識、認知中。
應對假訊息 應自公民由下而上
何澄輝談到俄烏戰爭對台灣的啟示,他說,俄羅斯對於打認知戰比較專業,意味著他們屬於中央集權,透過中央指揮室的操作模式,他們的滲透都是經過長期的布建、培養,甚至潛伏多年,到關鍵時間再爆發。
何澄輝進一步指出,從烏克蘭可以看到,民眾用公民自救的方式,也就是更分散式的、去中心化、公民由下而上的方式來應對假訊息,這種集中式的缺點就開始突出,他們的應對就相對來講比較緩慢,就比較容易被反制。對比到台灣,何澄輝認為台灣要應該借鑑烏克蘭,採取更去中心化、分散的,以訊息溝通為基底的管道,對於假訊息能有一定的反制。
沈伯洋則表示,台灣在應對假消息這塊比較擅長,但是真正在作戰的時候,很多訊息不一定是假的,有時候只是故意用不同的報導角度,這種狀況台灣應對就相對弱。再加上台灣對於事實查核的信任度還不夠高,當信任度不夠高時,在真正戰爭爆發一定會出問題。
台灣今年底將迎來九合一選舉,每次選前都可以發現,不論是PTT還是臉書等數位平台,都會流竄許多煽動社會分裂和政治混亂的假訊息,沈伯洋說,台灣還有時間可以建立事實查核的單位,但若建立一個中心化的平台,會有很多人不相信政府,所以交給民間做去中心化的事實查核平台還是比較好。
沈伯洋表示,「政府過度介入關於事實的查核,其實到最後都是被大內宣。」當然官方可以提供民眾有哪些在做事實查核的單位,然後不同的單位可以針對不同的受眾建立信任關係,這是比較重要的。◇
責任編輯: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