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璀璨中華文化】

一詩大家張若虛 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3629
【字號】    
   標籤: tags: ,

春天驚蟄時節,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美在節氣中和,美在花間爛漫。最美的季節品賞屬於春天的美詩,正是時候。

在美麗的春之詩中,有一首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詩篇是哪一首呢?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也!張若虛是個唐代傳奇詩人,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年中,以文詞俊秀馳名京師,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傑」。

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見錄於《全唐詩》,以《春江花月夜》著名,而他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數遍人間絕美的春、江、花、月、夜,動人處以相思最關情,成千古絕唱。

歌曲‧詩篇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的舊題之一,最早的創作者不知歸誰。「吳聲歌曲」流行於長江下游的江南一帶,以六朝古都建康為中心,盛行於古代吳地,內容多是歌詠男女情愛,源流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歌。

魏、晉以降,吳歌被南朝樂府官署採入清商曲,將質樸的歌唱加上了管弦伴奏。隋煬帝曾用這個題名作了二首詩。到了張若虛手裡,《春江花月夜》突發異采,突破情愛、思鄉的格局。他發揮吳歌特有的沉鬱底蘊,充分展現吳歌情意深沉、語意雙關等特色,追索生命之謎,創造了不朽的藝術生命。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斜:音同「霞」)

詩情詩韻 絲絲入扣

為什麼我們詠誦此詩直覺就受到感動?為什麼詠誦著自然從內心萌生一種諧和又感動至深的美感?

因為本詩是一種歌詩,將詩情諧和韻律節奏的藝術特長極致發揮了。抑揚迴旋的節奏,一唱三嘆,前呼後應,叩應詩的主旨。本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詩景、詩情,隨著韻腳的收放強弱而轉換變化。《春江花月夜》一詩九韻,透過聲韻變化和平仄起伏交錯,綺回曲折,流暢婉轉,展開層層相異又相繫的詩境。節奏起伏跌宕間,聲情與詩情巧妙契合,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清代毛先舒在《詩辯坻》中說,本詩丰姿自然天成,造境達到了化境;押韻轉調讓人驚歎,詩情纏綿醞藉,縈懷感人。(毛先舒:「不著粉澤,自有腴姿,而纏綿醞藉,一意縈紆,調法出沒,令人不測,殆化工之筆哉!」)

主題與人生 跳脫舊格局

《春江花月夜》詩境的畫面銜接,流暢婉轉,情思看似幽渺,其中隱隱一脈春江水,絲絲牽繫明月光。欣賞這詩篇有很多視角,本文要從「江、月」來叩問主題。

本詩以一幅幽靜又暗潮深湧的「春江月夜」畫面展開春天,以悠悠的行板展開人生的詩篇,旋以「何處春江無月明」綰結主題,說遍古今一幕幕人生。為何這句話讓人有砰砰心動的感覺呢?試將「何處」用「何人」轉換就很明白,這一句表述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那麼的珍貴,生命都有它的精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大江之水來自天然,是生命的起源,塑造出生命。江水宛轉,流過芳草萋萋的青春地;生命之春,純真美好。明月連動人的靈性,月華照花林,點染冰晶奇花。一朵花屬於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花開花謝過程;一朵朵花感應月華,觸動靈性深處,幻出純潔的冰晶之華。張若虛似為宇宙中古往今來的生命獻上了本詩,他以他的生命精華灌注了人人的《春江花月夜》,為人保住生命的青春而獻力,一詩成大家,獲得了千古的喝采共鳴。

「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寫五種天地間常見的美景美色,意境幽曲,照應有情天地。《唐詩歸》說「春江花月夜,字字寫得有情、有想、有故」,「淺淺說去,節節相生」。

然而有情天地只是本詩篇的開場楔子,並不是真主題。緊接著開頭如詩的行板,本詩旋即扶搖而上,探索宇宙、追索生命的源頭: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接著,敏悟的詩人馬上引人低迴,曲調轉入跌宕,觸動人生命覺醒之旅: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祗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代代人如長江之水,嘩嘩啦被送走了。天上明月一年又一年,依然在那裡投下光華,月等待著誰呢?「但見長江送流水」,感傷的是誰?惋惜的又是什麼呢?

經過一番追索之後,詩人旋又轉換視野,放大光圈聚焦人間江水上景象:「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天下未歸人何其多,明月相思處處在。人間之情最是相思,為何還不歸去?明月深處是誰在等待?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Pixabay)

古人評本詩,多將詩的主旨和遊子思鄉、思婦悵望之情相繫。例如《古唐詩合解》說:「樓上宜 『月』,扁舟在『江』,此兩種人於『春江花月夜』最獨關情。」《唐詩別裁》也說:「後半寫思婦悵望之情,曲折三致。」

明明夜色中,悵悵離情把相思的浪漫推上頂峰,讓人為之傾倒。然而讓筆者觸動的是,扁舟遊子、樓中思婦這是詩人的借喻,是語意雙關的表現,在詩人詩心之中,此情不關風與月。雙關借喻是詩中常用的手法,比如屈原就以香草美人象徵他日夜思慕的君主。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並發揮了吳歌語意雙關的特色。那麼,張若虛的相思落在何處呢?

看詩篇中:月徘徊,拂還來,照離人樓台。明月不僅是思婦之月,千古之月早生於人,一直以光華觸動人的靈性深處,月象徵生命元鄉;誰家今夜扁舟子?生生世世之人,皆是宇宙生命的遊子。然而,世中遊子對月已是「相望不相聞」,斷了生命的連繫了。鴻雁長飛,度不過不同層次時空的界域,回不去生命最真最純的來處。前人追求返本歸真道上遺落的腳印,我們聽來竟是神話遺蹟。

本詩篇到了壓軸,曲韻轉入沉鬱之調,詩境展現一個夢境,「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打通時空的界線,乍然給人驚夢的感觸。緊接著詩篇主題「江與月」再度合一,「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夢醒時,斜月沉海霧,這一生的一切又盡在尾聲收束中,「碣石瀟湘無限路」,歸途仍是無限遙遠!

本詩浪漫動人,千古江月,透出奇幻迷霧。清代吳喬《圍爐詩話》點出「《春江花月夜》正意只在『不知乘月幾人歸』」。本詩篇帶著古老玄機,點出「乘月歸去」的主題,詩人在「春江花月夜」中,綿綿不絕的相思盡在於此!

《春江花月夜》觸動凡間眾生永恆的鄉愁。難怪本詩一出,讓一生傳詩甚少的張若虛「竟為大家」。@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張若虛是唐代詩人,生平留下的資料非常少,連出生和死亡的時間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
    揚卅人,一生中只留下了兩首詩。但是,這兩首詩中的一首,卻在千年的歷史中膾炙人口,
    傳誦一時,被後人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 在千年的歷史中膾炙人口,傳誦一時,被後人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詩,就是〈春江花月夜〉。
  • 若虛春江花月夜, 一詩成魁千秋名。 韻文瑰麗意無窮, 盡掃南朝頹廢詠。 讀賢清詩感吾懷, 揮毫遒勁斐文興。
  • 春江夜兮冰輪升 花溢馨香月旒明 扁舟蕩槳水淼淼 紫簫度曲囀聲聲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我們中國人常說「靠天吃飯」,樸素的道理背後是敬天信神的謙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們的思想中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老天為什麼要懲罰我?」從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這闋《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是蘇軾在重九涵輝樓頭飲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蘇軾抒發了自己以順處逆的胸襟懷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曠達樂觀,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悵與哀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