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子不教父之過」、「有其父必有其子」等等。這些說法的流傳都在告訴人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要。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的陶母。陶母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後人讚譽她為:「世之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則國何患無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惡有不理哉?」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陶母教子的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截髮筵賓
有一次,陶侃的同郡好友范逵等人去拜訪賢人,路遇大雪又天色將晚,便到陶侃家來投宿。可是,陶侃自幼喪父,家境非常的貧寒,根本招待不了客人。正在陶侃左右為難之時,陶母對陶侃說:「你先將客人留下,剩下的事我來想辦法。家裡即使什麼都沒有,做人也不能失禮。」
家裡沒有米、沒有酒菜怎麼辦?陶侃的母親便毫不猶豫地剪下她的長髮(古時頭髮是不能輕易剪的),然後把頭髮賣給了鄰居,用錢買來了酒菜;家裡沒有取暖的柴燒,他母親就劈了屋角的邊柱,讓客人燒爐取暖;沒有馬料,就把鋪在床上的稻草席扯出切碎喂馬。陶母待客的誠意讓范逵非常感動,於是便舉薦陶侃由縣吏拜授郎中。
故事二:封壇退鮓
陶侃曾在浙江海陽做縣吏,主要監管漁業。一天,下屬出差要路經陶侃的家鄉,陶侃想起在鄉間生活貧窮的母親,便囑託下屬帶了一壇縣吏們常吃的魚鮓(醃魚)送給母親。誰知母親卻原封不動地將魚鮓退了回來,並在信中寫道:「你剛當個小官,就拿官衙裡的東西假公濟私給我,這不僅沒讓我高興,反而讓我擔憂啊!」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和回信,十分震驚,羞愧萬分!他就下定決心,一生遵循母親教導,做一個清清白白、廉潔奉公的好官。
啟發之語
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不是父母為他留下多少財富,而是父母教會他如何成為一個品學兼優、道德高尚的人。父母如果思想狹隘,只謀取眼前的利益,就會造成孩子從小自私自利甚至人格扭曲。
前一陣在新聞上看到一個十歲左右的女孩聽說母親懷了第二胎,害怕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和在家裡的地位,就發瘋似的哭鬧,甚至對著母親的肚子捶打,母親非但沒有責怪和教育她,還順著她去醫院墮胎;當聽到因為懷孕月份已大,母親又是高齡產婦,墮胎有生命危險醫院不給做時,女孩不顧母親的安危又在醫院大聲哭鬧,甚至說出要自殺的言論,父母在旁邊特別的無助,不知該怎麼辦。
這時我就在想,這個孩子才十歲多就如此的蠻橫、不懂禮數,將來長大走入社會後會是什麼樣子?一旦遇到矛盾、遇到不如意的事時,他又會怎麼處理呢?真是不敢想像。那麼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又是誰造成的呢?
很多孩子的長輩,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由於孩子的童真、可愛,不忍責駡或教導孩子,可是這就喪失了給孩子教育的最佳時間。再看看古代的陶母,家中雖然一貧如洗,她卻盡最大的努力去招待陶侃的好友,教會兒子如何誠心的待人接物。在陶侃當官後,又退回魚鮓,教導他如何做一個為國為民的清官。在陶侃從小到大的教育中,陶母時時都在鞭策他做一個心胸寬大、正直無私的人,最終陶侃也做出了讓世人稱頌的政績和戰功。據史料記載,在陶侃的治理下「百姓勤于農殖,家給人足,路不拾遺」。
從以上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
1不能一味的教育孩子不吃虧,而是要從自己的行為上教會孩子如何為人處事、為他人著想。
2不能輕視孩子的惡習,也不能一味的溺愛,即使有一點點不好的苗頭也要及時糾正和教導,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3無論孩子多大、生活環境多好或多差,都不可在教育上有所放縱,父母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孩子永遠的老師。
@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