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2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侯駿霖台灣台北報導)根據全台工業總會(以下簡稱工總)最新出爐的「2021出口障礙調查」,在全球經貿自由化腳步下,許多技術性貿易障礙等非關稅措施,已逐漸取代關稅,成為各國貿易的保護手段,不少台商反映,這類非關稅壁壘成為出口到中國及東南亞等地的難題;廠商期待能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進一步消弭貿易障礙。
由於關稅是最直觀、容易衡量的一項指標。工總指出,隨著近年區域貿易協定的洽簽進行得如火如荼,台灣如果不能趕上經濟整合潮流,引發關稅待遇不平等,將導致台灣產品降低國際競爭力。
調查結果顯示,關稅障礙主要以亞洲市場居多,業者認為關稅過高的地區,包括印尼、印度、越南、泰國及韓國等,台商出口石化、鋼鐵、紡織、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等產品到這些地區,都要面臨最低2%、最高12.5%的關稅。
業者坦言,關稅問題是造成進口國不願下訂單的關鍵,即使產品再精良,當進口業者不願意負擔高額關稅,或者面對對手國的優惠關稅,就會形成無法順利打入該國市場的一堵高牆。
為避免國內產業陷入喪失出口競爭力的危機,工總表示,廠商也期待台灣能爭取加入CPTPP,尤其鋼鐵、石化、紡織、機械等產品,在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面臨長期的高關稅障礙,若台灣能加入,不但可以形成與CPTPP成員間分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效益,也有助於進一步消弭關稅障礙。
除了關稅問題外,工總指出,近期世界貿易組織(WTO)也開始關注非關稅貿易障礙議題,在全球經貿自由化腳步下,「非關稅貿易障礙」已逐漸取代「關稅」成為各國貿易保護手段,不僅形式不斷變化、隱蔽性也強,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障礙,尤以技術性貿易障礙為廠商反映的重點。
廠商反映,遭遇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國家,包括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國家、印度等地,而遭到對手國不合理的非關稅措施,比例最多的三大類分別為「進口國濫用貿易救濟措施」、「進口國的關務程序」以及「進口國的標準及符合性評估」。
責任編輯:呂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