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古代首飾系列之十一

傳統梳篦:實用工具化身髻上風華

作者:蘭音
圖為髮髻插梳的唐朝女子。出自唐 張萱《搗練圖》局部,宋摹本。(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一梳梳到尾,二梳白髮齊眉……」手中的梳子梳順了新娘的青絲,也梳向她全新的人生。

傳世的仕女畫像中,一把或多把大小梳子插戴在髮髻上,搭配其它簪飾襯托出古代女子的美好風姿。

今天的人們,把梳理頭髮的工具都稱作「梳子」,梳頭也是生活中極為普通的事情。但在古時候,梳頭可不僅僅是一把梳子就能解決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承載了更深的傳統文化內涵。而且古代的梳子從材質、造型、用途等方面的發展,都比今天要豐富得多。

梳篦歷史久遠 源於黃帝時代

先從傳統梳髮工具的名稱說起。「櫛」是梳髮工具的統稱,根據齒部的疏密和粗細程度,櫛又分為梳和篦兩類。《說文解字》云:「櫛,梳比之總稱也,梳,所以理髮也。」《釋名》又云:「梳,言其齒䟽也。數言比,比於疏其齒差數也。比,言細相比也。」

圖為新石器時期的大汶口墓發現的迴旋紋透雕象牙梳。(公有領域)

櫛主要由背脊和齒兩部分組成。梳的齒粗而梳,可以疏通髮絲。其上端為背,亦稱「握手」,背上可添加各種裝飾;下端為齒。篦的齒細而密,可去除髮垢、蝨蚤之類的寄生蟲;只是後期的篦形態改變,以背部為中軸,兩側均裝置細密的齒部。

梳篦的使用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梳的發明者,有赫胥氏、赫連兩大傳說。明代《事物紀原》載:「赫胥氏造梳,以木為之,二十四齒,取梳通之意。」古人認為赫胥氏是炎帝或華胥氏。

在中國古老的民間信仰中,各行各業都有自己信仰的「祖師爺」。被譽為「梳篦之鄉」的常州,製梳業信奉的祖師爺是赫連和皇甫。相傳,黃帝時代有個能工巧匠叫赫連,應鄉民請求發明了一把「五齒梳」,正在改進之際,他就被蚩尤抓去打仗。蚩尤兵敗後,赫連就成了黃帝的俘虜。負責看守的皇甫勸他趕製一把木梳,送給黃帝的妻子嫘祖,以免死罪。

梳子做好了,嫘祖非常喜歡這個新鮮的梳髮工具,但她去求情的時候晚了一步,赫連已經被處死了。黃帝非常惋惜,就派皇甫監督工匠,大量製作木梳。今天常州的工匠,仍然每年舉辦隆重的祭祀儀式,並吟唱一支《梳篦始祖歌》,紀念赫連、皇甫的貢獻:「治髮先有五指梳,赫連當初皇甫做;從此梳頭不用愁呀,嫘祖娘娘笑呵呵!」

圖為湖北江陵鳳凰山的一座墓中發掘的一件木篦。(公有領域)

製作篦子的行業神,則是陳七子。根據常州當地的傳說,春秋時期的陳七子因罪入獄,為頭上生滿蝨子而苦惱。有一次,他被獄卒用毛竹板痛打,直打得竹篾一根根掉在地上。他就把蔑片整理、紮緊、磨尖,就成了一枚原始的竹篦。陳七子用竹篾梳頭,輕輕鬆鬆就把蝨子梳掉了。

關於梳篦的傳說,還有許多版本。但是我們可以推斷,在華夏文明的炎黃時代,古老的先民就擁有了第一把梳子。早期梳篦的形態,大多是對手指和魚骨的仿造,材質多選取動物肢骨,反映出「近求於身,遠取諸物」造物思想。

目前已出土的、年代最久遠的完整的梳篦,是新石器時期的大汶口墓發現的兩件迴旋紋透雕象牙梳。其中一件近長方形,上部的梳背表面,鏤空雕刻著多組平行的三道條形圖案,構成「8」字形,內填「T」形鏤空花紋;底部是十六根細密的梳齒,既可以打理頭髮,也能插入髮髻作為頭飾。這件梳篦,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初具藝術美感,反映出古人在使用梳篦時的審美需求。

從古樸到精細 千年梳篦華麗變身

一把看似再尋常不過的梳子,細細考察,也有其多樣的形態和獨特的發展歷程。從材料上看,梳篦中較原始者,由獸骨、象牙、牛角等製成,流行者以竹、木最為常見,名貴者則用金銀、玉石等。從造型來說,梳篦主要有長方形、箕形、半月形、長條形幾種,梳背有平背、弧背之分,梳齒也有平排、弧排之別。具體來說,主要分四大階段。

圖為婦好墓出土的一件饕餮紋青玉梳子。(公有領域)

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時期,梳篦的用料就已經非常豐富,獸骨、象牙、玉石等,在商代晚期還出現了銅梳,是已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金屬梳子。早期的髮梳以豎長的近長方形為主,齒數從四齒到二十齒不等,並且出現樸素神秘的紋飾。比如婦好墓出土的一件青玉梳子,為豎長方形、八齒,梳背雕刻商代典型的饕餮紋,展現出雄健威嚴之美。

春秋以後,梳篦的形狀逐漸向豎長的箕形過渡,梳頂從平直轉向圓弧狀。戰國時代存世的梳篦,以楚國的漆木器為主,而且多是成套出土,形狀均為箕形,齒數多達數十,梳背圖案有人物、立鳥、幾何圖形等題材。比如湖北江陵鳳凰山的一座墓發掘木梳、木篦各一件,可組成一套用具,梳篦背部用黑漆勾線、彩色敷色,繪飾人物圖案。

其中木篦的握手近半圓形,一面繪製三人角抵場面。三男子裸上身、腰束長帶、著短褲,左右兩人跨步伸臂,作搏擊狀,中間一人分開兩人,似是裁判,線條流暢而富有動感,反映了楚國自由奔放的藝術風格。

秦漢時期,女子的髮型更為複雜、多樣,宮廷中髮髻樣式層出不窮,有凌雲髻、望仙九鬟髻、奉聖髻、十二鬟髻、瑤台髻等。精巧的髮型,離不開專業工具,因而秦漢梳篦延續前代特點,仍以箕形為主,但規格更小,齒數更多,篦齒甚至達到一百以上,可見工藝之精細。

西晉是箕形梳篦轉變的分水嶺,此後梳篦從豎長變成橫長箕形,能夠容納更多齒數。隋唐以來,梳篦形狀又是一變。此時女子髮髻高大,簪飾華美豐豔,梳具亦越發精美,材質多用金銀木料,梳背鑲嵌飾件。從造型來說,梳背的頂部是較為平直的弧線,呈現出像半月形過渡的趨勢。

以下圖存世的雕花玉梳背為例,整體為半透明的青白玉質地,近似半月形,正中三朵飽滿圓潤的寶相花浮雕,周圍花葉以平行或放射行的陰線刻畫,構圖疏密有致,雍容大氣,一派大唐氣象。梳背底部另有榫,可與其它材質的梳齒相接。

圖為唐朝的花卉紋玉梳背。(公有領域)

唐以後,梳篦更為寬大,半月形梳篦正式出現。從工藝來說,宋代流行包邊,即用銀、錫等金屬包裹梳背邊緣,表面裝飾各種紋樣。又別於唐朝的精雕細琢,宋代以後的梳篦呈現出清新雅緻的風格。從明代中期開始,長條形梳篦成為主流,更加接近當今我們常用的梳子了。

滿頭行小梳 唐宋插梳風俗最盛

從功用來說,梳篦最直接、最普遍的功用自然是打理頭髮。不過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梳篦還衍生許多重要用途,最顯著的莫過於插梳風俗了。由於梳背裝飾圖案,梳齒細密堅固,因而梳篦與髮髻相配,能起到固定和修飾的雙重效果。

髻上插梳的唐朝女子,出自《唐人宮樂圖》局部。(公有領域)

「頭作墜馬髻,倒枕象牙梳。」描述了古代女子插戴梳篦的樣子。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發掘的墓葬,就發現了梳子置於墓主人頭骨旁邊,並且尖部朝向頭骨的情形,可推測其作為固定髮髻所用。插梳習俗,在歷史發展中逐漸盛行,並在唐朝達到頂峰。無論妃嬪宮娥,還是平民女子,都喜歡把梳篦插在頭上作為裝飾。

具體而言,插梳的方法,有單支插戴和成套插戴兩種。單支梳篦,多插於髮髻正前或後側;成套插戴的,有一對或數對分插髮髻左右兩側的,髮髻正前或正後亦可再添加一枚大型髮梳。髮梳的數量和插戴方式,搭配不同的髮型、服飾,也是女子身分的一種展現。

唐代的許多畫作,再現了當時的插梳風潮。仕女畫《宮樂圖》和《搗練圖》中,宮廷女子們身著絲綢衣裙,個個雲鬢花顏,光彩照人。層疊攏起的髮髻上,多以金色髮梳為飾,更添綽約風姿。「小山重疊金明滅」,正是形容那些飾金髮梳,重疊閃爍的曼妙風景。

宋代的插梳風俗愈演愈烈。宋仁宗時期,最時尚、富有的宮廷女子,發明了一種體型碩大的白角冠梳。《燕翼貽謀錄》載,此冠長三尺,幾可等肩,梳也有一尺長。仁宗欲遏止這股奢侈之風,對冠、梳的尺寸做出明確規定,這才有所收斂。

圖為唐朝的鎏金花卉紋銀梳。(公有領域)

仁宗之後,各種材質名貴的冠梳再次風靡,不獨白角,象牙、玳瑁、魚枕,各種珍稀材質不一而足。直到南宋,女子仍然崇尚插梳。陸游《入蜀記》載,西南一帶的女子,未出嫁者綰二尺高的同心髻,插銀釵六只、後插與人手大小相仿的象牙梳。

除了梳理和裝飾功用,梳篦因其可以修飾儀容,衍生出修德修身的文化內涵;因其能夠觸及頭部穴位,具備養生癒疾的醫學效用;因其日常不可或缺,成為寄情表意的寄託,文人吟詠的意象。幾千年來,梳篦的發展歷史,幾乎也可以看作古人美容、養身、修德的歷史。

小小梳篦,曾在歷史上綻放過奪目的光輝;在今天,它們凝結著古人數千年的智慧和心血,繼續做我們身邊溫柔脈脈的夥伴。

點閱【古代首飾】系列文章。

參考資料:書籍《中國行業神》,論文《中國傳統梳篦研究》《中國古代梳篦發展簡說》等。@*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簪指綰髮或妝點的頭飾,珥指或簡約或繁麗的耳飾。精煉的語言,描摹出古代女子的妝飾風華,以及那份沉靜懷舊的繾綣心曲。時光流轉,簪釵等頭飾,到如今已不多見。唯有耳畔點點珠翠光華,仍然熠熠生輝,真正成為不可或缺的閨中良伴。
  • 以當今的眼光看,各類珠寶首飾中,戒指應當是最具儀式感的一款配飾。無論是貴重的求婚鑽戒、婚禮上互換的對戒,或是老夫老妻日常配戴的戒指,都默默傳遞出婚姻聖潔與幸福的意味。這些源自西方的戒指文化,已經佔據我們的內心多年。
  • 簪珥瓔珞之類的傳統首飾,總是佩戴於醒目位置,或為容顏增添風采,或應禮制彰顯身分。腕飾,則掩其形於廣袖之中,振其聲於金玉之間。其形態和精美程度,更不因隱蔽性而有半分敷衍,就像一位與世無爭的君子,懷抱凌雲高遠之志。佩戴時,它總是輕輕觸碰著臂腕,聆聽聲聲脈動,更像一位體貼的密友,讓人感到平靜而熨帖。
  • 它是古代女子妝髮造型中的小配角,又總是變換著自己的模樣,吸引人們的目光。有時飛上髮髻,做一隻精美的小簪釵,有時停駐在眉心或兩鬢,變成各種型態的小貼飾。它不是梳洗打扮的必備步驟,卻有著點睛之筆的奇妙效用。 花鈿,一款小巧而看似不起眼的飾品,卻代表了華麗、尊貴、精緻等諸多令人嚮往的意象,將它比做「人間富貴花」再合適不過。我們就來看看,花鈿在各個朝代是怎樣一步步華麗變身的。
  • 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的朝代,大到文化藝術,小到風俗服飾,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哪怕是女子穿戴的首飾,在每個朝代也有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唐朝代表富麗堂皇的蓬勃生機,宋朝代表低調典雅的婉約氣質,那麼關於明代首飾的關鍵詞,應是精細、齊整與端豔。
  • 莫高窟里,諸天菩薩胸前各色寶石串成的珠鏈,叫什麼名字?《紅樓夢》中,象徵金玉良緣的寶玉項圈和金鎖項圈,又有什麼來歷?千百年來,從印度到中土,從天國到世俗,有一種來自佛教的飾品,逐漸成為中華古代首飾中精美華麗的一類。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瓔珞。
  • 抹額,一種覆蓋於額頭上的傳統飾品。你能在古代小說的世家子女身上,找到它的身影;也能在傳世國畫和老照片中,一窺它的形貌。這幾寸寬的帶狀飾物,或嵌以珠玉,或施以彩繡,總是與錦衣華服結伴出現,已經成了古人身分和權勢的象徵。
  • 風度翩翩的貴公子,腰間總是垂掛著長長的玉佩;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行走之際也是環佩叮噹,如聞清樂。它們代表了古人穿戴方面的又一重要品類——腰飾。
  • 步搖之名,源於它自身的形態。《釋名‧釋首飾》載:「王后首飾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貳也,兼用眾物成其飾也。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王后的首飾非常複雜,需要借助假髮固定各種頭飾,副即附著在真髮之外的假髻。假髮上插戴各種飾品,其中懸掛珠子,在人行動時不停搖曳的首飾,就是步搖。
  • 在今天,「鳳冠霞帔」一詞,幾乎成為中華傳統嫁衣的代名詞,其實這對古代首飾的一大誤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