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中共「聯俄抗美」 缺乏民意基礎
【大紀元2022年02月10日訊】習近平導師、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在評價中共近十年來的外交路線時說:「我們既找錯了敵人(美國),又交錯了朋友(俄羅斯)。迄今為止,我們失去的絕大多數領土都在『朋友』手裡。而我們今天的成就卻全靠『敵人』幫助。」孫立平教授這番高論道出了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心聲。然而,中共當局卻依然不顧民意,繼續推行「聯俄抗美」 的外交路線,而且是越走越遠。
中俄「訂單外交」 各懷鬼胎
「聯俄抗美」是當今中共外交的主旋律。 2022年2月4日,中俄雙方又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闡述共同立場,即反對美國單方主導國際秩序。聲明還稱,中俄兩國反對北約繼續擴張,呼籲北約摒棄冷戰時期意識形態。雙方還簽署了15個合作文件,其中包括最重要的能源合作。
對於中俄這份聯合申明,有網友大湖春天評價說:「普京出場做秀賺票子,中共花錢買面軍。」儘管這次雙方簽署的15個合作文件詳細內容還未披露,但從以往兩國的交易記錄來看,事實就是如此。
案例1:據搜狐網報道,2015年12月,中俄元首簽署了一份價值2700億美金的石油供應協議,每桶價為105.68美元,協議簽訂後,中方向俄方預付了60億美元訂金,而當時的國際油價每桶為29美元。事後,直接導致中石化集團在國內不斷上漲油價的情況下還連年虧損,國內民眾得知真相後怨聲載道。
案例2:據新華社報道,2020年12月,中俄元首簽署了一份煤碳釆購協議,從2021年起,中方將從俄方進口煤從過去每年100萬噸/年,提高到3000萬噸/年,最終達到5000萬噸年。事後,知情網友大湖春天吐槽說:「當時中國從澳大利亞採購煤碳價約110美元/噸,俄煤價約150美元/噸,且澳煤的質量還優於俄煤。而俄羅斯同期賣給日本的同等級煤價約75美元/噸。」有網友評論說,世上就有這種智商,每次制裁別人的時候,都像是在制裁自己。
從上述兩個案例可以看出,中共在面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進口商品時,完全不在乎民眾的感受,公然賣國求榮。試想,所謂的中俄聯盟能牢固嗎?
中俄歷史上有過三次結盟的失敗教訓
中俄第一次正式結盟是一次失敗的結盟。據人民網2013年7月23日報道,1896年6月,中俄在莫斯科簽訂《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一般稱之為《中俄密約》。這是中俄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結盟。盟約由俄羅斯提議,它的防禦對象是日本,期限為15年。從俄羅斯來說,它的主要意圖在於獲取進入中國東北的途徑,取得在中國和遠東與日本競爭的優勢。從中國來說,其時是在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遭受日本的欺凌,欲聯俄以自保。
但聯盟徒有虛名。1898年,俄羅斯迫使清朝政府租讓旅順。1900年義和團事件後,俄羅斯出兵占領東北全境,並參與攻打北京,中俄盟友關係蕩然無存。
根據《中俄密約》,俄羅斯得到了修建經中國東北到俄羅斯海參崴鐵路的權力,這就是中東鐵路。修建中東鐵路是為了必要時俄羅斯可運送兵力和物資援助中國。但自這條鐵路修好後,這一功能沒有體現,反而成為中俄矛盾和衝突的淵源。兩國曾在1929年因中東鐵路發生局部戰爭,這是兩國自民國以來最大的武裝衝突,中國慘敗。這一事件對遠東形勢造成了深遠影響,也成為日本侵占東北的契機。中東鐵路問題延宕半個世紀,直到1949年之後才得以解決。
中俄第二次結盟同樣也是短命的。1945年8月14日,中蘇在莫斯科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是中俄第二次正式結盟,有效期為30年。這次結盟以共同對日作戰為背景,但在條約簽署之時,日本已經投降。這一條約雖以友好和同盟為名,但用蔣介石的話說,條約既不是為了友好,也不是為了同盟。蘇聯簽訂這個條約是為了確保蒙古從中國獨立,並重新獲取蘇聯在中國東北的特權。國民黨政府承認,在上述這些方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損害了中國的權益。
第三次正式結盟也是失敗的。蘇聯在1950年廢除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時蘇聯與新中共在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是中俄第三次正式結盟,條約為期30年。條約規定,兩國不締結任何反對對方的同盟,不參加任何反對對方的活動,在一國遭受日本及其盟國侵略時,另一方將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和其他援助。儘管談判的過程困難,但兩國最終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歷史遺留問題。根據達成的相關協定,蘇聯把中東鐵路的權利和財產無償移交中國,蘇聯將撤出在旅順的海軍基地,並將蘇聯在大連的財產轉交中國。另外,蘇聯向中國提供3億美元貸款。
儘管這次聯盟持續的時間比前兩次長久,但仍未能善始善終。到1960年代初,由於中蘇關係的惡化,聯盟實際上已名存實亡。此後,兩國相互變成了最危險的敵人。
中俄歷史上的這三次結盟有一些共同特點。三次結盟的防禦對象都是日本,即使是195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雖然已有兩大陣營對立為大背景,但直接的目標也是日本可能的新侵略。中俄三次結盟都為時不長,最長的也只有10年多,而最短的幾乎誕生不久就即告夭折。三次結盟最後都是不歡而散,在期滿之前即已解體,而解體的原因都是雙邊關係出現問題,而不是外部威脅消失。
中俄聯盟缺乏民意基礎
無論從歷史上的中俄關係,還是現代中俄關係,雙方都缺乏牢固的聯盟條件。理由如下:
一、中俄雙方的政治制度存在差異。儘管普京在俄國變相獨裁治國,但其政治制度與中共存在根本上的差異。如:俄國實行的多黨執政民主制度,而中共還在實行一黨專制的社會主義制度,當中共還在把前蘇聯黨魁列寧當祖宗祭拜時,俄羅斯早已把列寧視為俄奸賣國賊寫入教科書上。可見,這兩種制度有著始終不可調和的政治矛盾。
二、中俄雙方有著難以調和的民族矛盾。近100年來,俄國掠奪了大半個中國的領土至今還沒歸還。對於俄國這種行為,中共當局可以裝聾作啞、認賊作父,但每一個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種恥辱。
三、中俄聯盟缺乏民意基礎。中俄兩國不僅在文化上存在差異,更重要的是中俄兩國與美國不同,中俄雙方都缺乏大國該有的兼容性,兩國民間往來很少,雙方合作更多還是處於政治層面。
總之,中俄雙方缺乏牢固的合作基礎,且難以保持可持續性。可以預見,像中俄這種缺乏民意基礎的聯盟,一旦普京下台,或者是習近平下台,這種合作都會自動瓦解。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