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河橋梁機慢車道 路窄淤泥成潛在危險
【大紀元2022年12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紫馨台灣台北報導)台灣道路交通多元複雜,且隨著微型電動二輪車掛牌納管,路上的車種也越來越多。民團表示,在跨河橋梁上的機慢車道寬度通常不足,掃街車無法進行清掃,導致淤泥堆積等,並指出「機慢車道應該是保障,而不是造成危害的限制。」橋梁上機慢車道的潛在危險,也是亟待政府解決的問題之一。
汽、機車平權意識逐漸抬頭,機車族多次爭取路口取消待轉、開放快車道、橋梁免繞機車道等,在各地區的跨河橋梁快車道,騎士也盼能夠解禁。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副理事長吳祥瑀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指出,跨河橋梁的機慢車道空間通常不足,比快車道更容易造成車禍。
以新北市的福和橋為例,吳祥瑀指出,該橋梁的內線車道畫了四個車道寬,但外線的機慢車道寬度只有一個車道寬,根據台北市的車流量調查,福和橋上機車的流量是汽車的四倍,但分配到的空間卻是1/4不到,造成機車在行駛跨河橋梁時,因空間不足而衍生車禍。
吳祥瑀也說,在新北市汐止的北山大橋,有開放機車假日時走內線車道,實施到現在約兩年多。根據汐止分局的說法,到目前為止,在內線車道並未發現有機車發生車禍,反而是外側的機慢車道,平均3~5天就會有一起車禍,因此機慢車道本身對機車不一定比較安全。
此外,吳祥瑀提到,馬路上的環境清理大多都是利用掃街車,但機慢車道的寬度過窄、掃街車無法進入,造成機慢車道常常有淤泥、垃圾堆積等;且車道的排水設計都是往右側,當雨下得較大時,機慢車道上就會有許多積水、淹水等,這些都是機慢車道潛在的危險。
吳祥瑀表示,「其實發生車禍最大的原因是『速差』,當我們行駛在機慢車道中,同時混雜時速只有十公里的腳踏車,以及時速可以到七、八十公里的機車,就容易產生危險。在這樣的狀態下,不如就把速度快、可以跟汽車車流混合行駛的車挪回快車道。」
因此,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期盼能開放機車行駛快車道,實現汽、機車平權,「當然機慢車道可以保留、維持,但機慢車道應該就只是提供給比較慢的機車以及腳踏車走,機慢車道應該是個保障,而不是會造成危害的限制。」吳祥瑀說。
責任編輯:呂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