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12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今年2月24日清晨時分,俄羅斯坦克跨越邊境進入烏克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軍事襲擊。
不足半年之後,中共以佩洛西訪問為藉口,對台灣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環島」實戰軍演。期間中共發射了9枚東風導彈,5枚落於日本專屬經濟海域,使國際一片譁然,各國紛紛評估中共侵台後,全球必須付出的巨大代價。
隨著炮火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轟鳴,印太地區也戰雲密布。這些風波不僅衝擊了全球的能源與糧食供應,加劇了本已高漲的通脹危機,也彷彿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正面臨著威權專制與自由民主之間的抉擇,各國紛紛重新思考依賴獨裁政權的地緣政治風險。
目前,全球也逐漸分成了民主與專制兩大陣營。各國領導人多半已認識到,在面對中共等專制政權在各方面的侵略與挑戰,自由世界必須全力回應,才能捍衛民主與自由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
1. 對俄能源依賴 讓西方反思對華關係
烏克蘭擁有全球最肥沃的土地,幾個世紀來一直被稱為歐洲的糧倉,其快速增長的農產品出口,對養活從非洲、亞洲的人口至關重要。在戰火點燃之後,許多開發中國家隨即重重籠罩上了糧食危機的陰霾。
然而,這場戰爭更無情地顯露出歐洲能源安全的脆弱性。
戰爭爆發加上隨之而來的西方制裁,不僅擾亂了全球資金與貨物流動,也造成油價及天然氣價格大漲。布倫特原油價格從2021年12月的每桶70美金左右,快速飆升到2022年3月中旬的每桶近130美金(),從而推升了通貨膨脹。
俄羅斯向西歐輸送能源,始於冷戰的蘇聯時期。50年來,俄羅斯一直是歐洲大陸的主要天然氣供應商。為了回擊西方制裁,俄羅斯將供應給歐洲的天然氣削減80%以上。這對各國供暖、供電和工業生產影響甚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2月表示(),自2021年初以來,歐洲的電力和天然氣批發價已飆升了15倍之多,對家庭和企業造成了嚴重影響。
「能源危機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任何歐洲國家都無法獨自應對。」IMF表示。
目前,歐洲各國正爭先恐後地尋找能源,利用他們能找到的任何方式來維持照明與供暖。在波蘭,一些家庭必須燃燒生活垃圾代替煤炭,來為他們的家取暖。()
這些混亂都讓人們重新反思,依賴專制政權供應重要資源的風險。
今年,中共不斷加大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不僅中共戰機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的次數暴增,從2020年的380架次,飆升至今年的超過1,500架次。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也多次提到不放棄武統台灣,10月中共更將「遏制台獨」寫入黨綱。
這使西方政商界,不得不更認真評估中共侵台的高度風險,並試圖降低對華依賴。
2. 中俄聯手將「全球化」推落懸崖
近年來,西方社會逐漸認識到一個真相,即在中共統治之下,中國變得更富裕的同時,並未變得更民主。相反的,只是變得更加不自由。
過去,美國推動的全球貿易自由化,是建立在兩個假設之上。其一是,自由化是各國公平競爭;其二是,自由化跟經濟發展,會讓專制國家走向民主。
西方國家現在不得不承認,「以商促變」(Wandel durch Handel)的理論,只是自由世界一廂情願的想法。
近年來,中共的「非市場貿易行為」被攤在檯面上,包括利用國企與大規模國家補助來扭曲市場,將供應鏈武器化,以及強制技術轉讓和盜竊知識產權等。
正如習近平在2020年提出的經濟戰略,中共希望「鍛造一些『殺手鐧』技術」、「加強國際產業鏈對中國的依存關係」,以加強經濟上「強有力的反制和威懾能力」,同時強化「國內生產供應體系」,確保在極端情況下經濟仍可運轉。
據《華盛頓國際貿易協會》的一項研究(),在過去近30年內,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然而,中共根本沒有走向民主,反而將經濟及科技優勢,作為脅迫其它國家、壓制中國人民的手段。
俄烏戰爭的爆發、中共清零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專制政權更加咄咄逼人的姿態,以及不斷高昇的地緣政治風險,都像是一記記響亮的警鐘,讓人們從過去虛假的美好中清醒過來。
現在,自由世界已了解,在經濟上,穩定與安全比成本重要。在技術上,對方會不會盜竊知識產權,再低價傾銷打擊自己,也比成本重要。在政治上,會不會把關鍵原材料與產品當成脅迫工具,也比成本更重要。
3. 比成本更重要的事物:西方轉向友岸外包
COVID-19大流行、俄烏戰爭,加上可能爆發的台海衝突,讓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無遺。現在,自由世界正努力在關鍵貨物、技術和服務等領域,建立「友好的」供應路線,這可能成為一種全新的全球貿易模式。
美國及其盟友正試圖將關鍵貨物往來,集中在一些可信賴的國家之間,這種做法的支持者把這種轉變,稱作「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這種新戰略與近幾十年的經濟全球化背道而馳,過去,企業間流行「離岸外包」(offshoring),即在成本低的地方購買和生產產品,國際間也制定了自由貿易政策,使貨物運輸更加便宜和快捷。
「友岸外包」是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4月在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演說中提出的()。耶倫呼籲,通過「友岸外包」與盟友和夥伴合作,可加強經濟復原力,並保持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活力和增長,「實現自由但安全的貿易」。
耶倫在出訪韓國時表示,大流行和俄烏戰爭「一起重新描繪了全球供應鏈和貿易輪廓」,這兩個事件說明了加強「供應鏈復原力」的重要性。
現在,民主國家正各自結合成不同的集團,希望在面對越來越不確定的世界時,能保障經濟安全,並確保關鍵技術不會被當作地緣政治槓桿。
4. 世界形成民主、專制兩大陣營
儘管民主國家的合作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但俄烏戰爭與專制政體的其它威脅,已成為自由世界團結的契機。
目前,自由世界在國防科技、關鍵原物料和重要技術上合作的「朋友圈」,正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增加。例如:美國推動的美日台韓「芯片四方聯盟」(Chip 4)、美英澳AUKUS核潛艇合作、日美意戰機研發合作、美歐成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等。
今年5月,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元首峰會時,聯合聲明也指出,要共同建造半導體供應鏈,並排除「有疑慮的供應商」。即使沒有明說,但外界都認為這是劍指中共。
在政府帶動下,民間企業也大規模重塑供應鏈,加速將產能移出中國。許多分析人士指出,供應鏈移轉可能是接下來未來5年、10年的大趨勢。
目前,作為全球芯片和半導體工業龍頭的台積電,已在美日設廠。美企也開始採用「近岸外包」(Near-Shoring),即讓生産基地靠近消費市場,決定生産基地時也廣泛考慮了地緣政治風險,分析人士預測,這也將使產能轉移,並增加對加拿大和中南美州的投資。例如:美國大型服裝連鎖企業Gap,即計劃在2025年前,將中美洲地區的投資額增加1.5億美元。()
此外,蘋果、Google等科技巨頭也希望減少「中國製造」,加速布局多元生產基地,積極將產能移出中國,讓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再像過去穩固。
同時,面對西方制裁,莫斯科必須在全球尋找新的能源買家與武器供應商。這時,願意給予協助的,多半是中共、朝鮮和伊朗等專制政體。無形之間,使兩大陣營更加壁壘分明。
5. 專制政體開始露出弱點
在這一年裡,民主制度並未走向衰弱,反而表現出了韌性。專制制度沒有人們想像中強勢,反而露出弱點。
在烏克蘭,俄羅斯最初的閃電突襲被擊退,隨後轉變成一場長期衝突,儘管烏克蘭損失慘重,但在歐洲和北美民主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屢次成功擊退俄軍的進攻,甚至奪回了大量領土。國際對俄羅斯協調一致的制裁,也對其它專制政權有強烈的警告意味。
在中國,中共對COVID-19疫情一貫的掩蓋態度,加上無視於民生、經濟與人權的「清零」封鎖,終於變成一場災難。
11月底新疆烏魯木齊一處住宅的15樓失火,造成10死9傷慘劇。事發後當地居民指出,封控措施不僅可能讓高層樓的居民難以逃離,消防人員也不容易進入火場救災。
當時,新疆已封鎖超過100天。這把火,點燃了民眾長久以來的憤怒,釀成天安門事件之後最大規模的群眾抗議——「白紙革命」。中國有超過100所高校的學生也參與其中。
在抗議浪潮中,民眾甚至喊出「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等直接針對中共政權的口號。
隨後,中共在無計劃下倉促放棄清零,短短兩週之間,疫情已在許多大城市之間蔓延。根據中共內部會議數據,20天感染近2.5億人(鏈結),造成醫療基礎設施的巨大負擔。更荒謬的是,中共長期堅持清零,消耗了大量醫療資源,使今天的疫情更加難以控制。
6. 民主國家聯手遏止中共野心
俄烏戰爭開打至今超過10個月,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據聯合國統計,戰爭使超過1,400萬名烏克蘭人離開家園,其中780萬人逃往其它國家避難。()
「從我們在烏克蘭的怯懦中,可以吸取很多教訓。」英國議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埃爾伍德(Tobias Ellwood)12月初說。(鏈結)
「經濟和安全方面的影響,讓許多西方領導人私下承認,當初沒有阻止入侵是愚蠢的行為」,埃爾伍德強調,在過去二、三十年裡,西方國家對中共的威脅也一直視若無睹,北京「正在利用膽小怕事的西方國家」。
如今,民主國家正努力避免重蹈覆轍,紛紛增加對印太地區的關注,推出新的國家戰略,加強在亞洲的軍事同盟。
6月29日起,美國舉辦了為期37天的「環太平洋軍演」,總共集合了26個國家參與,對地區構成安全挑戰的中共,則被排除在聯合演習之外。這場全球最大規模的軍演,共有38艘水面艦艇,4艘潛艇,9支國家陸地部隊,三十多個無人機系統,大約170架飛機和約2.5萬人參與。
8月,印太地區規模最大的空戰演習「漆黑2022」(Pitch Black 2022)在澳洲舉行,共有17國參與。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法國和日本也首度派軍機參與,表明各國已逐漸體認到中共的威脅性。
10月,日本也密集動作,努力加強與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澳洲、印度、菲律賓的安保合作,應對中朝的軍事威脅。(鏈結)
今年,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國防官員都表態,將增加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參與。印度也大幅增加了中印邊界的軍事存在。
同時,日本、加拿大都公布了新的國家戰略,決定大幅提高國防戰力。日本在戰略中表示,中共構成了「前所未見的最大戰略挑戰」,加拿大則稱,中共是「破壞力日益劇增」的威脅。
今年12月,美法元首會晤後也在聯合聲明中承諾,將共同加強安全合作,並關切對中共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之挑戰,並「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法國在印太地區有幾個屬地,並保持著永久軍事存在,其印太地區的軍事資產約有7,000名國防人員、15艘軍艦和38架戰機。美法的聯手,被認為對印太局勢有顯著的影響。
7. 中共威脅下 國際加強對台支持
8月3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結束訪台行程。4日,中共就開始圍繞台灣高調進行實彈軍事演習,導彈甚至飛越台灣上空,遭民主國家強烈譴責。
期間,中共22架戰鬥機越過海峽中線,100架戰鬥機和轟炸機部署在台灣附近,對台灣發動了網絡攻擊,並切斷與華府的一些對話渠道進行威嚇。但這些行為並沒有嚇倒台灣,也未能阻止外國訪問團,反而促成大量民主國家政要訪台,國際紛紛以具體行動展現對台灣的支持。
在佩洛西之後,僅8月美國就有5個代表團訪台,包括3個美國國會代表團、以及印第安納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州長代表團。
此後,來台的國際訪團絡繹不絕,媒體稱其為「佩洛西效應」,台灣在中共脅迫下,反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關注。
先後來台的外國訪團包括:日本跨黨派議員團體、立陶宛官員、法國參議院、圖瓦盧總理夫婦、危地馬拉外長、印度國會議員、德國國會友台小組、帕勞總統、新西蘭前副總理、加拿大眾議員代表團、史瓦帝尼國王、印尼國會代表團、烏克蘭國會代表團、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訪團、英國貿易大臣、聖克里斯多福總理、諾魯總統、聖露西亞總理、波蘭眾院委員會、澳洲國會代表、歐洲議會國貿委員會代表團等等。
預計2023年初,德國也將派出一名內閣成員訪台,這將是1990年代以後,首次有德國高官訪台。(鏈結)捷克眾院議長也表示,有意在2023年3月,率捷克商界代表團訪問台灣。(鏈結)
除了加強與台灣的聯繫,分析師和各國議員也紛紛呼籲,台灣與烏克蘭不同,開戰後很難增加軍備,因此必須立即武裝台灣,加大中共侵台的難度。
美國總統拜登12月23日,簽署了2023年度的《國防授權法案》。其中規定,若美國國務卿確定台灣正在增加本身的國防預算,將批准從2023年到2027年,每年向台灣提供高達20億美元的軍事財政援助,五年內總額高達100億美元。
法案中,還包括一項新的外國軍事融資貸款,以加快台灣的武器採購和培訓計劃。
美國國防部負責印太安全事務的助理部長伊利·拉特納(Ely Ratner)在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發表講話時表示,明年是重要的一年,將改變美軍對抗中共在印太地區日益強硬和脅迫的軍事行為,美軍將毫不含糊地阻止中共對台灣的襲擊,並應對北京核擴張。
拉特納表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存在,將「更具殺傷力、機動性更強、更有彈性」,使「快速、低成本的入侵幾乎不可能發生」。◇
責任編輯:林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