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12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欣台北報導)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古明君在《銳實力製造機》書中,以「媽祖信仰」個案,提供台灣面對中共境外影響力進入台灣社會的模式參照,希望透過這類的分享,讓台灣公民社會提高對「中國因素」的識讀能力,把台灣邊境的滲透「孔縫」補強起來。
古明君與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洪瑩發,研究分析兩岸媽祖信仰帶來「溢出宗教以外」的效果。中國共產黨利用中共代理人、在地協力者,以跨海峽進香來建立起兩岸宗教交流,以協會為節點的模式,更適於官方進行特定的操作,藉此穿透國界,把手伸進台灣基層社會進行滲透。
研究發現,中共沿一定路徑、特定機制,穿透台灣邊境管制與交流規範的「孔縫」,得以碰到某些人或繞開某些人。古明君說,從信仰社群交流,連接政府互動,「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灰色地帶,且相當隱密」。
透過協會模式 替代其他公廟話語權
古明君研究觀察,從媽祖交流裡頭,可看到幾種模式,使得遠在北京的力量,可透過特定機制進到台灣社會。
模式之一,透過宗教交流上升到兩岸政治層面。例如:2000年,特定政營與廟宇提出「宗教直航」議題,利用宗教議題借力使力,企圖跨過政府協商,也因此提高了特定宗教頭人影響力與地位。
其次,以往兩岸宗教交流就是廟對廟,進行文化尋根或社群交流。但在媽祖信仰整個互動過程中,有一些機緣巧合,所謂「歷史的偶然性」使得台灣不同的媽祖廟,在大甲鎮瀾宮的組織與引導下,形成了「台灣媽祖聯誼會」,用一個集體面貌的方式,來跟台灣政府,乃至於更多是跟中國政府討論協商。
古明君指出,此模式也被其他民間宗教開始仿效,就是透過「協會」來運作。「這個協會模式的出現,似乎代替了台灣眾多媽祖廟、台灣信仰社群來發言」,變成跟在地政府需求協商,甚至政治叫板、利益交換與槓桿施力的籌碼。
然而,就在「台灣媽祖聯誼會」成立後,對岸也形成一個相應組織「中華媽祖文化協會」,古明君表示「這很清楚,在中國政商、政教關係上就是一個剛性組織,雖號稱『文化協會』,但其實有很強官方性質,其主要活動也是在官方允許或指導下進行」。
這種協會對口模式,影響了其他民間宗教樣貌,後續發現「中國各種不同的神職協會,藉此模式也來台灣,嘗試找到對口」,這種網絡更有利於中共宗教治理,因為「它不用再面對散成一盤、眾多廟宇,就可以抓特定宗教協會來進行運作」古明君說。
宗教交流成中共對台影響力槓桿
談到中共宗教滲透的運作路徑與網絡樣貌,古明君說,第一個是「節點」,媽祖交流活動有清楚的節點,台灣媽祖聯誼會與大陸的中華媽祖文化協會。
第二個是「活動性質改變」,古明君提到,以往宗教交流就是去參加儀式、幫忙建廟等,但後來被中共重新形塑出可進行影響力和治理的「進香動員」方式,把媽祖進香慶典那一週,跟中共官方要辦的活動結合起來。
「海峽論壇」綁「媽祖文化周」接觸地方生計
古明君表示,台灣信眾去對岸幫媽祖慶生,變成了「海峽論壇」一部分,而且要拿到這種邀請卡的人,比較容易登湄洲島,原來單純信眾進香活動被組織化。
「進香動員其實是一種文化改造的過程」。古明君強調,這在中共文化治理是常用手段,把已存在的民間文化改造後變成一種特定形式。
她提到,這種影響不只是對政治高層、政治菁英,「地方信仰其實跟地方政治派系,地方生計與經濟有糾結緊密關係」,所以透過廟可碰到其他地方派系和地方生計有關的群體或人事。
第三個推動關鍵則是「動力」。她說,這個網絡能形成且持續運作,主要是因為「交流紅利」,台灣積極交流的廟宇在中國大陸都有蓋分廟,有些人也是台商身份,所以不僅宗教交流動力,還有其他世俗動力在推動這個網絡持續運轉。
古明君分享,最近例子是湄洲島現已是中共對台(統戰)基地,由此可知「中共官方已經認知到,利用宗教交流力量(滲透)很強」。
勿全面扣紅色帽子恐易引反感
洪瑩發則是補充提醒,宗教滲透仍要依據當地情況、個案分析,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將全部交流都扣上「宗教滲透」,恐會引起基層不滿,尤其讓中共在台灣內部的代理人見縫插針,扭曲台灣當局,製造仇恨動員。因此,台灣社會要謹慎小心處理這類議題。
責任編輯: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