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中國集成電路「隱藏版」數據說明什麼
【大紀元2022年11月03日訊】在半導體產業鏈眾多卡脖子的環節中,中共當局迫切擴大集成電路產能來拉升國產晶片自給率。而在今年度,中共中宣部與工信部都在重點宣傳一組數據,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全行業產值首破萬億元、集成電路產量3594億個創下國產晶片產能新記錄。
首先尷尬的是,2021年中國IC產量的增長率鬧雙包──正式發佈的統計公報中寫37.5%,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已落馬)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宣稱皆是33.5%。其次,官方宣傳的國產半導體並非一般認知的「國產」,因為官方從來沒有提供這些產能(或產值)的細分數據,例如,沒有按技術節點分類成熟(低)製程和先進(高)製程,或按企業性質區分中國大陸本土公司和在華外資工廠生產的。
雖然外媒一直不乏相關的分析數據,不過最難得還是來源於中國內部的。在廣州2021年集成電路製造年會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理事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2專項技術總師葉甜春發表主題報告時,現場同步播放了20多張投影片當中2張披露了關鍵數據。
一是,在「『十三五』期間中國集成電路晶圓製造業前十大企業及分佈情況」這張表中,整體來看,2016年以來的五年,中國大陸晶片製造業Top10變動不大,如2020年排名依序是:三星、英特爾、中芯國際、SK海力士、華虹集團、台積電、華潤微電子、聯芯∕和艦晶片(母公司台灣聯電)、西安微電子一所、武漢新芯。這數據能夠說明什麼?
這10大晶圓廠(包括IDM,不含Fabless)被指是中國大陸當前產能最高、也是出貨量最高的晶片製造企業,有5家是外企(含2家台企),大陸本土的企業也占5家,在家數上平分秋色,但是,「舉國」力挺的本土龍頭中芯僅位列第三。以此類推,2021年中國IC晶片產能實現了日均生產10億個的水準,而這大部分產量有賴於美、韓、台的企業在中國所建立的半導體工廠。
另一張圖表,從「『十三五』期間中國集成電路晶圓製造業前十大企業(銷售收入)按企業性質分佈情況」可以看出,中芯等5家內資2016-2020年營收(占比)依序是:364.4億元(44%),416.2億元(41.1%),464.3億元(39%),457.9億元(29%),567.4億元(27.7%)。三星等5家外資與台資2016-2020年營收(占比)依序是:463.1億元(56%),596.1億元(59.5%),725.3億元(61%),1122.6億元(71%),1480.1億元(72.3%)。這數據又說明什麼?
在當前中國大陸晶圓廠Top10中,5大國際晶片巨頭在華子公司不僅比5大內資國產半導體的產能更多、產值貢獻同樣更大。以2020年為例,5家外企貢獻了超過70%營收,其餘不足28%份額由5家內資企業銷售。特別是,在2016年的時候,Top10的晶圓企業中,本土企業同樣是中芯等5家,但這5家在當時的份額占到44%,而如今已低於30%。換句葉甜春的話說,雖然內資晶圓廠這幾年擴張的很快,但事實上遠遠低於外資和台資企業的增長速度。
另按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其他相關數據,還可以進一步計算出,在2020年中國IC製造業的總產值,TOP10晶圓廠(5家內資22.16%、5家外資57.84%)合計占比高達8成,TOP10之外的晶圓廠占比其餘20%。事實上,TOP10之外的晶圓廠,靠前的還有不少是外資、台資或合資的IC廠。就算TOP10中的5家內資22.16%加上TOP10之外所有晶圓廠20%的產值,合計比重仍然未過半。以此類推,2021年中國IC製造業總產值,有超過一半仍是TOP10中的5家外企在中國大陸擁有晶圓廠所貢獻的。
由於晶片最終都是要從晶圓廠、封測廠出來的,葉甜春還指出,同樣的現象不僅在晶圓製造業存在,也出現於集成電路封測行業。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封裝分會2020年調研報告,以銷售額計算,前三強分別為江蘇長電科技、通富(中日合資)、甘肅華天,而在中國大陸封測廠商TOP10中,僅有長電、華天2家內資企業,3家合資,其餘5家封測廠商均屬於外資。
按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此一統計,還可進一步說明統計局發佈的這個數據:2021年中國大陸晶片生產基地排名,分別是江蘇省、甘肅省、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北京市、四川省、陝西省、重慶市、山東省。
這幾大省份生產的晶片最多,原因是這些地區的晶圓廠、封測廠較多,而除了本土龍頭或國際知名企業外,更有眾多的大大小小的外資IC廠入駐,帶來了大量的IC晶片產能和產值。例如,2021年中國大陸三大晶片生產基地江蘇、甘肅、廣東3個省生產的晶片合計達到了2368億塊,占2021年中國大陸總產量3594億塊的66%,相當於三分之二。
江蘇成為IC晶片產量最大的省份,原因是台積電、海力士、三星等國際晶片製造巨頭設立的子公司。上海雖有中國「晶圓雙雄」中芯與華虹,僅排名第四。北京榜有上有名,因為美國獨資企業威訊聯合半導體北京廠在中國大陸封測廠商中排名第5。其他如英特爾在四川成都建最大封測基地,陝西西安有三星,重慶也有海力士、恩智浦、萬國半導體等國際半導體巨頭。
儘管甘肅晶片產量排名第二,主要靠的是封裝、測試,且大部分還是中低階晶片。當前中國封裝企業大多以傳統封裝技術為主,先進封裝技術水平與國際領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同樣的情況,在2016-2020年期間,中芯等5大本土晶圓企業的收入占比從44%大幅下降至27.7%,甚至低於IC製造業在全行業的增長率,這意味著,本土晶圓企業生產的更多的還是中、低端晶片,高端晶片大量靠外資廠的產能。例如,紫光展銳的6nm晶片、兆芯16nm工藝的處理器等,都是由台積電製造。
在所謂「十三五」時期,「大基金」和「科創板」一哄而上帶動超萬億的社會資金湧入中國的集成電路行業,包括中芯等5大本土晶圓廠,經過「十三五」巨大投入之後,國產晶片,從量的角度看,市場占比不增反減,從質的角度看,產業沒有獲得突破性成果。
中共工信部號稱「十三五」期間中國集成電路年均增速為全球4倍,葉甜春報告主題「政策引領蓬勃發展──十三五發展回顧」,一個「十三五」所有功勞歸於「黨」的領導,若按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很大程度上中國國產半導體產能、銷售額增長的驅動者,卻並非都是中國大陸本土企業,更多是借力眾多的外資廠。
而中共戰狼外交的邏輯「只要最大的市場在中國就不怕」,若按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其實不是「晶片聯盟」企業離不開中國市場,而是中國晶片製造業的快速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這些在華外資公司的增長,他們離開中國市場只不過少賺一點並不會喝西北風,但中國大陸本土的產能無法滿足本土消耗,中國的整個信息技術產業的升級也沒有底層根基。
總之,高增長不意味著高製程、高工藝。中共黨文化「大快幹上」,迷信「砸大錢」。國際半導體巨頭用了幾代人、漫長歲月積澱的深厚基礎與先進技術不是砸錢能得、一蹴可幾。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亦不否認,中國IC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外資台資們的努力與貢獻,而且這比中共五年規劃有著更大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