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台灣應強化無人機產業鏈與產製能力

【大紀元2022年1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政策分析員陳柏宏表示,俄烏戰爭爆發後,無人機在戰場上的運用彈性再次浮上檯面。他認為,台灣保有純國產無人機產業鏈與產製能力,對國家韌性延伸至關重要。

國防院官網刊載陳柏宏發表的文章《台灣無人機供應鏈現況與安全盤點》指出,俄烏戰爭爆發後,在新聞中可以見到民用無人機在戰爭中除了仍能操作外,也具有存在價值。烏克蘭除藉由民間飛手操作的無人機來定位俄軍車隊與高價目標座標,民用無人機也成為記錄戰場時況絕佳工具,在某些案例中,還能成為保全戰爭罪行證據的有效工具。

陳柏宏表示,俄烏戰爭中也顯示民用無人機在高強度軍事衝突中仍可保有相當操作空間,且憑藉著較軍用無人機更多的數量與飛手儲備(單就台灣註冊在案的數字,就有7萬8,000架民用無人機登記)在中華民國台澎防衛作戰想定中,確能形成守方優勢。

他指出,但民用無人機因製造國的不同,仍存在著操作後台可能因政治因素遭到限制的疑慮,以在全球掌握超過七成市占的大疆無人機為例,在俄烏戰爭中便傳出運用其「航空鏡」技術(AeroScope)來限制烏軍使用該公司旗下的無人機、或揭露使用大疆無人機的烏軍位置,以利俄方進行標定砲擊,即便大疆聲明否認,稱其為電力與區域網路訊號問題,但相關疑慮仍令使用者難以釋懷。

陳柏宏強調,因此,台灣保有純國產無人機產業鏈與產製能力,對國家韌性的延伸至關重要。他指出,台灣無人機供應鏈安全面臨的挑戰,包括「本島缺乏原物料」「因市場規模,大型發動機仍需外購」及「廠商規模、整合能力及部分技術不足」等。

「一般民用無人機與軍規無人機不論在等級、尺寸或是使用的系統規格上都有極大的落差,我國的無人機產業欣欣向榮的同時,不代表我國的無人機在國際上擁有宰制市場的能力。」

從俄烏戰爭的經驗來看,陳柏宏說,在民間數量眾多的無人空拍機,仍可為守勢部隊提供有價值的情報,這確是國防韌性的一環,更體現育兵於民的精神;俄烏戰爭也提醒台灣,沒有將全系統控制能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在資安等同國安的現代戰場上,便於操作的設備也可能瞬間失去功能,政府擘畫產業未來前景時應予考量。

他建議,台灣在無人機體系的優勢之外,也能面對原生的限制,藉由分散有風險的供應鏈來增強整個產業在非常時期持續運作的韌性。此外,也需要思考如何將法規做調整,讓內需市場打開,使MIT的產品能在台灣的上空飛翔,讓無人機產業持續發展,形塑出強而有力的國家韌性。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軌道飛行908天創紀錄 美軍太空無人機返航
以俄烏戰為鑑 台中科院將研發類彈簧刀無人機
無人機空拍攝影 微電影大賽成果揭曉
組圖:中華民國中科院展示無人機研發成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