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有話說】硅谷黃金時代 落幕了嗎
【大紀元2022年11月12日訊】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硅谷不但是美國經濟的主要發動機,更是美國創新精神的圖騰。如今納斯達克指數暴跌,加上科技業掀起的裁員潮,令世界再度聚焦:硅谷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答案或許見仁見智。但至少,昔日在經濟低潮中力挽狂瀾的硅谷高科技產業,這一次似乎成了推波助瀾。
今年以來(截至11月10日),高科技產業遭遇滑鐵盧。Facebook(Meta)股價跌七成,市值損失逾6,500億美元;亞馬遜股價近乎腰斬,市值損失逾8,000億;微軟股價跌超三成,損失逾7,900億;谷歌股價跌近四成,損失逾7,000億;蘋果股價跌23%,市值損失也超過6,700億美元。
僅僅這5家美企,損失的市值就超過3.6萬億美元。而3.6萬億美元比英國、法國等老牌發達國家2021年的GDP都要高,超過了全球98%國家的全年生產總值。
日前,推特旦夕間裁掉半數員工,Facebook一次解僱1.1萬人,從加密貨幣、網約車等新興公司,到谷歌、蘋果、微軟等老牌巨頭,都在一波波的裁員寒潮中戰栗。
硅谷的創新精神,這次似乎真的無力抵禦經濟寒潮的侵襲。
經濟回落,還是時代變遷
事實上,兩年多前新冠疫情在重創全球經濟的同時,給硅谷的信息產業送上了社會加速網絡化的時代紅利。急速擴張,高薪資高福利,哪怕是在疫情中,硅谷的發展依舊如火如荼。
然而今年的通貨膨脹以及隨之而來的美聯儲加息,一舉擊潰了硅谷的躥升勢頭,並且,將後者推下了懸崖。
當然,在部分經濟學家或市場分析師眼中,硅谷現在的低潮只是經歷通脹後的正常回歸。尤其是過去十多年的低利率極大推動了IT業的發展,捲土重來的高利率自然會給企業和市場降溫。因此,在許多人眼中,IT業的股價大跌和科技公司的大幅裁員,只是硅谷跌宕起伏中的漣漪。
但這次或許不同,硅谷的創新精神未能在這一波經濟低潮中,表現出以往那般的韌性和潛力。
以筆者淺見,今天的硅谷可謂時運不濟,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不再有。
天時已變:西方社會開始警惕科技巨頭
儘管公眾、媒體和科技巨頭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止過,但上次美國大選和COVID-19疫情,令大眾越來越不相信主流媒體,以及科技巨頭們把持的互聯網和社媒。
過去幾年中,激進主流媒體和推特、Facebook等社媒,一方面對於激進主義(progressive)、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甚至恐怖分子表現得異常寬容;另一方面,針對保守派、乃至任何不認同政治正確的言論,實行嚴苛審查,甚至污名化。
從將美國前總統禁言銷號,到將販售中共疫情謊言的世衛組織、視為「事實核查」的依據和標準。種種匪夷所思的操作,不僅不斷突破公眾的心理下限,致使主流媒體和社媒的用戶大量流失;同時也促使歐美各級政府對於媒體和科技巨頭濫用權力的行為,越來越警惕。
例如十多年前對Facebook贊不絕口的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如今對臉書大加鞭撻,抨擊其傳播假信息,哪怕後者大舉封殺保守派聲音。就連剛剛勝選的加州民主黨檢察總長邦塔(Rob Bonta),最近也公開表示,希望對大科技公司進行「虛假信息」打擊,以挽救備受質疑的選舉誠信。
從州政府到聯邦,從貿易委員會到國會,眾多政府和立法單位都在考慮審查科技業,限制大型科技公司對公眾的影響力。
無論這些政府審查是否以及何時能落實,至少,公眾和政府的態度轉變揭示出,對信息和科技產業而言,天時已變。
地利漸失:中國市場藏陷阱
過去數十年中,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中國大陸不但成長為世界工廠,也催生出越來越誘人的市場蛋糕,以致於於硅谷也如飛蛾投火般,深陷其中。
但如今,大量已公開和未公開的資訊都表明了,中共控制下的中國市場和世界工廠,可能是個「毒蘋果」。例如川普政府發起的,試圖糾正中共貿易侵略和技術盜竊的關稅戰,至今仍然被拜登政府認同和繼續。這意味著,西方政府已經對中共的經濟侵略有所警惕,並開始採取一定的反制措施。
但可能遠遠不夠,現實可能遠比公開報導的要糟糕。至少對硅谷而言,中國市場可能成了飲鴆止渴中的那杯鴆酒。
例如,據筆者源自中國大陸、不便公開身分的產業界朋友披露,某硅谷知名大廠在推出新一代暢銷產品之前,突然發現中國大陸的競爭對手居然提前發布了極其類似的產品。該廠高度懷疑,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商業祕密被中國同行不當獲取,因為該厰幾乎將所有的生產都外包給中國廠家。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如此,該廠仍未停止同中國廠家的合作。因為了解中美產業現實的人士都知道,依賴中國市場或工廠,已經成為美國經濟,包括科技業的一大軟肋。
從蘋果到微軟,從生產到市場,許多硅谷巨頭都對中國大陸存在相當大的依賴或覬覦。這個弱點,不但成為中共用以脅迫、滲透美國產業界的漏洞,甚至直接淪為中共竊取美國高科技的後門。
從這個角度看,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大陸,對硅谷而言,不再是經濟全球化中的地利,反而可能是陷阱。
至於說「人和」,在如今動輒裁員的硅谷,這一點似乎無需多言。
沒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硅谷想要翻身可不容易。或許,是時候做出反思和改變了。◇
責任編輯:王曦#
請關注我們,和,及時獲得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