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國際要聞

德總理訪華遭批 各黨籲吸取俄教訓 擺脫中共

德國總理朔爾茨將於2022年11月4日訪華。他的議程備受國內政黨的關注。圖為2022年6月28日,朔爾茨在G7峰會結束的新聞會上講話。(Ronny HARTMANN / AFP)

【大紀元2022年11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使嚴重依賴俄能源的德國大吃苦頭。總理朔爾茨週五(11月4日)訪華,遭到德國各黨警告。他們告誡朔爾茨,德國應從俄羅斯的例子中吸取教訓,減少對華貿易依賴,否則若台海爆發戰爭,德國會吃更大苦頭。

朔爾茨將在4日帶領多位企業代表訪華,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朔爾茨僅在北京停留12小時。

訪華之前,在德國政府內部引發極大轟動和爭議的一件事就是中共央企「中國遠洋運輸集團」(中遠海運)旗下公司「中遠海運港口」對德國一重要港口碼頭的收購交易。

朔爾茨因匆忙推動批准這一交易而在政府內部受到譴責。他的訪華時機也遭到批評,因為這就發生在習近平剛剛獲得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之後。

中遠海運收購案 德國六部委和朔爾茨爆爭執

在德國,鮮少有交易遇到如此強烈的政府反對。上個月,德國六個部委以國家安全為由反對「中遠海運港口」公司購買德國最大港口漢堡港集裝箱福地碼頭(CTT)的股權。

但朔爾茨堅持要求儘快達成一份折中交易,要求這家中企收購CTT24.9%的少數股權,而不是之前提議的35%股權。24.9%的股權不會賦予「中遠海運港口」在碼頭管理和戰略決策方面的話語權。

大多數部委勉強接受了這一折中方案,最終通過了對該交易的批准。但德國外交部不接受,繼續反對這一交易。

而中共似乎並不否認其收購漢堡港口碼頭的目的。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在10月28日發文說,不能達到25%,那麼中遠航運港口則不會獲得董事會的否決權,無法影響碼頭的戰略決策。

德國外交部歐洲事務國務部長安娜·呂爾曼(Anna Lührmann)在一份協議通知中表示,北京已明確「它準備採取經濟措施來實現政治目標」。允許出售碼頭股份「將使中國(中共)有能力利用德國和歐洲的部分關鍵基礎設施達到政治目的」。

德國國務祕書蘇珊娜·鮑曼(Susanne Baumann)給朔爾茨的幕僚長沃爾夫岡·施密特(Wolfgang Schmidt)寫了一封憤怒的信,稱這筆交易「不成比例地增加了中國(中共)對德國和歐洲交通基礎設施的戰略影響以及德國對中國的依賴」。

《金融時報》報導,總部位於紐約的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諾亞·巴金(Noah Barkin)說,「中國(中共)需要德國,尤其是在美中競爭升溫的情況下。因此,朔爾茨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但巴金說,中遠海運事件等於是他正在放棄這一影響力。

本週五,朔爾茨將成為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第一位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的G7領導人。否決這一交易將為他的訪華之行蒙上陰影。儘管如此,中國觀察人士仍覺得朔爾茨對這一交易的干預令人費解。

巴金說,這給人的印像是,朔爾茨在出訪前向獲得新任期的習近平贈送了一份禮物,而他實際上沒有義務這樣做。

這一交易也讓那些希望朔爾茨對北京採取新態度,並徹底與默克爾時代重商主義決裂的人感到失望。

俄羅斯教訓在前 德國意識到對華依賴風險

柏林正被一種擔憂所困擾,即歷史可能會重演,而且規模要大得多。烏克蘭戰爭暴露了德國數十年來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不明智行為。現在,德國政府很多人擔心,若爆發台海戰爭,德國可能會因為對中國的依賴更深而加重負擔。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德國機械、化學品和汽車的最大市場之一。

2021年,中國連續第六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占德國貨物貿易的9.5%。大眾汽車公司現在40%的汽車在中國銷售,中國占西門子收入的13%和巴斯夫(BASF)收入的15%。Ifo智庫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德國46% 的工業企業依賴來自中國的中間輸入。

德國國內情報部門負責人托馬斯·哈爾登旺(Thomas Haldenwang)上個月在聯邦議院的一次聽證會上總結了這一擔憂。他說,從長遠來看,中共對德國安全構成的威脅比俄羅斯大得多。「俄羅斯是(一場)風暴」,他比喻說,而「中國(中共)則是(帶來長久影響的)氣候變化」。

大部分人擔憂的焦點是台灣問題。習近平「統一台灣」的言論引發了外界對中共可能計劃入侵台灣的擔憂,此舉將帶來西方國家對北京的國際制裁,並可能使中國與西方世界脫鉤。

在由此引發的動盪中,對華依賴嚴重的德國公司可能最終成為最大的受害者,而德國已經因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深受打擊。

德國重大轉變 主要政黨達共識:減少對華依賴

漢堡港口事件使朔爾茨與各黨派正在形成的共識進行抵觸,即德國迫切需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德國正在發生重大轉變,打破了前總理默克爾押注於與北京日益密切的經濟關係的做法。而德國在對俄羅斯政策的災難性失敗加速了這種轉變。現在,所有主要的中右翼和中左翼政黨中都出現了一個共識,即德國需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性。

德國在野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領袖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主張,德國要認真對待情報部門發出的對華依賴所帶來危險的警告。朔爾茨在執政聯盟中的兩個夥伴,自由民主黨(FDP)和綠黨針對對華政策發出了更強硬的聲音,要求德國進行根本性轉變。

自由民主黨副主席約翰內斯·沃格爾(Johannes Vogel)說,針對漢堡港口事件,這麼多部委反對這一交易,「我們真得應該非常認真地對待」。在經歷了與俄羅斯建立關係的教訓後,「我們必須證明我們能夠吸取教訓」。

來自綠黨的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告訴商界領袖,德國不能再根據「商業第一的口號」行事而不考慮「長期風險和依賴性」。同樣來自綠黨的現副總理兼聯邦經濟事務和氣候行動部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承諾在德國與北京的交往中「不再天真」。

就連朔爾茨所在的社會民主黨對中共的態度也在發生重大變化。早在2020年,社民黨議會黨團就認為,系統性競爭是德中關係的決定性特徵。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黨內領導層的主要成員倡導德國應該從對俄羅斯的「通過貿易改變」失敗政策中吸取教訓。

社民黨聯合主席拉爾斯·克林貝爾(Lars Klingbeil)總結說,「德國需要大幅減少對獨裁國家的依賴」,包括中國。

主張進行根本性反思的最突出社民黨人是德國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他曾在擔任外交部長期間推動了與俄羅斯更緊密的經濟和能源關係,也因此而受到批評。他上週說,德國必須從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中「吸取教訓」,教訓就是「我們需要減少片面的依賴,特別是對中國(的依賴)」。

這一看法得到了商界許多人士的認同,特別是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和許多在中國市場上遭遇日益不公平競爭的中小型公司。在2019年的一份有影響力的文件中,BDI將中國描述為一個「系統性的競爭者」。

今年,朔爾茨確實警告德國企業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強調需要從中國市場之外尋求多樣化。朔爾茨還推動了經濟和政治的多元化,他選擇在第一次訪問中國之前就訪問日本,擴大與印度的關係,並在訪問北京之後訪問越南和新加坡。不過,朔爾茨也一再警告切斷與中國關係的負面後果。他這次訪華邀請了巴斯夫、大眾和西門子的首席執行官加入。

德國政府將提出新「中國戰略」 分清中國和共產黨

正是希望擺脫對華依賴,德國政府正在從根本上重新評估其對北京的態度,這一過程將在明年實現,並提出一項新的「中國戰略」,旨在以更現實的方式重塑兩國關係。

《金融時報》報導,德國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受訪表示:「它(新戰略)將把中國指定為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將共產黨指定為系統性競爭對手。」

「德國企業最好繼續在世界上開拓新市場,在亞洲、非洲、南美和北美投資,以淡化中國對德國經濟的重要性。」林德納說。

德國新戰略的部分規劃是評估德國公司在中國和西方之間緊張局勢升級時的脆弱性。《金融時報》援引一位官員的話說,「可能有一天,中國市場不再對我們開放。」

「在俄羅斯發生的事情之後,我們不能再說這永遠不會發生。我們必須採取行動,防止這成為對德國公司的生存威脅。」

長期以來,綠黨正在推動重新思考,他們一直不信任中共。自去年12月進入執政聯盟以來,綠黨在涉華議題上都表現對中共的強硬態度。

自二十大以來,綠黨對中共的懷疑只增不減。在二十大上,習近平加強了集權統治,將中共權力核心圈「政治局常委」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和盟友。

中國走向一人統治,再加上中共清零政策造成的經濟混亂、對台灣的劍拔弩張以及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默許,使這個曾經對德國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變成了最大風險因素之一。

上週末,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警告說,德國需要從與俄羅斯的合作中吸取經驗教訓,不再依賴一個不認同柏林價值觀的國家。完全的經濟依賴「使我們面臨政治訛詐」。

德經濟部促企業市場多元化 減少對華依賴

舒爾茨政府面臨的問題是,德國的一些大公司仍然不在意嚴重依賴中國市場所帶來的風險。對此,哈貝克所領導的經濟事務部推動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以促使德國公司實現多元化。今年5月,經濟事務部拒絕批准為大眾汽車在中國新疆地區額外投資提供投資擔保。經濟部目前正在制定計劃,限制為在華投資企業提供擔保的數量。

根據德國媒體的報導,德國政府甚至考慮對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進行出境投資控制。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儘管大公司仍在原地踏步,但中小型企業正在全球其它地方尋找替代方案。

根據Ifo最近的調查,近一半依賴中國的德國製造商計劃減少其中國進口。當被問及原因時,79%的人提到了「供應鏈的多樣化和避免依賴性」。

實際上,已經有大量接觸中國市場的德國公司在業務上面臨真正的問題。德國工商會大會負責人馬丁·萬斯勒本(Martin Wansleben)說,「德國的中小型企業說,如果他們的部件只來自中國,來自他們在中國的工廠,他們就會被拒於國際招標之外。」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