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救世古鑑】

灶神解惑「未犯大過」何以慘遭天罰?他怎樣翻轉悽慘人生?

作者:懷忍忍
font print 人氣: 2642
【字號】    
   標籤: tags: ,

明代江西人俞都,字良臣,出生於嘉靖初年,萬曆五年進士。他前半生和後半生的境遇天差地別。四十七歲之前,他悲嘆自己的命運多舛,他自省沒有犯大過為何慘遭天罰?直到那一年的除夕,灶神現身徹底解開他的迷惑,讓他恍然大悟……。

俞都多才又博學,十八歲入鄉學,學習成績很好,每次考試都名列高等。俞都家貧,壯年時以授徒維生。他與同窗十餘人,共同成立文昌社,立下規約,惜字放生、戒淫、戒殺、戒口過,他持續實踐多年。這期間,他前後應考鄉試七科,卻都不中。他和妻子生了五子,四子因病夭折。存活的第三子非常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很寶貝珍愛,然而六歲時在鄉裡玩耍,卻失去了蹤影,不知去向。他們有四個女兒,也僅有一個存活下來。妻子因此哭得死去活來,兩眼都瞎了。俞都則潦倒終年,生活更加貧窘了。

他自省自己並沒有犯下大過,為何慘遭天罰呢?日子一天天過去,得不到解答。他四十歲那年開始,每歲臘月祭灶神,他一定寫一封疏向灶神敬禱,請求灶神將他的心意上達天庭。這樣數年也過去了,他還是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灶神爺爺和灶神奶奶。 (梁淑菁/大紀元)

四十七歲那年除夕,俞都與盲妻、女兒守歲。家徒四壁蕭索冷清,一家人只有話淒涼。

這時忽然聽到叩門聲。俞都舉燭應門,看見來人角巾黑服,鬚髮半白。

對方長揖就座,說道:「敝姓張,自遠方歸來,聽說君舉家愁嘆,特地過來相慰。」

俞都對這個異人張君很恭敬,對他說起:「我生平讀書積善,至今功名未得,妻子更是瞎了眼睛,一家衣食不繼。而且這些年也一直焚灶疏,為我傳達心意給天庭。」

張君說:「我知道君家事很久了!君意執念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褻瀆神明,上呈天帝,恐怕受罰還不止如此。」

俞都大驚,說道:「我聽說冥冥之中,即使做了一點點好事,都會被記錄下來上達天庭。我與同社諸生,發誓行善事、遵奉規條這麼久了,難道盡屬虛名嗎?」

張君於是為他作了一番深刻的剖析:

「請君聽聽,就說『惜字』吧,你的學生和知交多用舊書冊糊房裹物、擦桌子,再燒掉它。這算是惜字嗎?你天天看著這些事,從來沒說一句警戒的話,僅僅是若在路上撿到一兩張字紙,就拿回家燒掉,這有何益呢?

再說放生,君家也吃蝦蟹,其實心中未真動慈悲之念。

又說口過。君言談反應敏捷舉譬巧妙,常讓聽者傾倒。在與友朋談得酣暢淋漓的時候,隨風訕笑,卻不能自禁。舌鋒傷人,怒觸鬼神,累積陰惡,不知有多少了,這能說君是簡樸厚道嗎?

還有呢,君見到美女子,必然不放過,眼睛緊盯不放,隨即心蕩神搖!君說自己終身無邪念,無犯色戒,豈真能坦然無愧於天地鬼神嗎?這些還都是君發誓力行的規條,尚且如此呢。

君年年焚疏都上呈天庭了,上帝派了日游使者來察考君的善惡,結果數年來無一件真實善行可記。但見你在獨處中,滿心盡是貪念、淫念、嫉妒之念、褊急之念、求恩與報復之念,還有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之念、期待未來之念。這種種惡意念,累積已多,就要招來天罰,當下君逃禍都來不及了,還能期待福壽降臨嗎?」

俞都驚愕惶恐,伏地流涕請求道:「君能通幽界之事,一定是尊貴的神,誠願垂憐救度在下!」

張君說:「君讀書明理,也知道慕善為人生樂事。但是聞一善言、見一善事,當時的歡喜激動,船過水無痕。這是你信根不深,恆性不固使然,所以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走過,沒有一事踏實的。放任滿腔惡意念,起伏纏綿,就好像遍地種荊棘,怎能期望收穫好穀?

「君就從今日起,凡是有了貪、淫、妄想等雜念,先用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個乾乾淨淨。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求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在在去作。第一要有忍耐心,第二要有恆心,切不可自我安逸墮落,切不可自欺。若力量不能行的,也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持之以恆,效驗自生。」

張君最後對俞都說:「君家敬事我,非常虔誠潔淨,所以特來回報給你。快快勉力自持,可順天意,得到垂憐。」

說完一席懇切入裡的話,張君進入內室,到了灶下,忽然不見了,俞都才悟到,原來是司灶之神顯靈,於是焚香叩謝。

次日就是新年元旦,他拜禱天地,誓改前非。但是除妄念並不容易,開始之日,雜念紛乘,一顆心依舊在疑心和惰性中浮沉。於是他就在家堂所供的觀音大士前叩頭,一直叩到流血,發誓要善念真純、善力精進,若有絲毫自我放鬆,將永墮地獄。每日清晨,他虔誠敬誦聖號百聲,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一片真心不敢放肆。

凡是一切有利於人的,不論事情的巨細、自己是忙是閒、別人知不知道、力量能作多少,他都歡喜去做,委曲自己去成就事情而後止。謙虛忍辱,隨緣方便,廣植陰功。此外,俞都逢人就開導因果報應的道理,終於能作到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這樣過了三年,到了萬曆二年,他的人生也來到了半百的境地。宰相張居正為子擇師,人們交相推薦俞都。俞都受聘赴京師,攜帶家眷前往。張公尊敬他的德品,特地引用往例讓他進入國學學習。萬曆五年,俞都中了進士。

這一天,俞都前往拜謁內監楊公;楊公讓五個養子出來拜見客人。俞都對五子中十六歲的那個男孩特感到熟悉親切,就問了他的籍貫。男孩答說:「江右人(江西人),小時誤入糧船,依稀記得自己的姓氏和家鄉。」俞都很訝異,請他脫下左足鞋子,男孩左腳底果然雙痣赫然在目。

俞都大呼:「是我兒呀!」內監楊公也感到驚愕,隨即送這個孩子隨俞都歸還住所。俞都奔告夫人,夫人撫著兒子大哭,血淚迸流。兒子也大哭,捧著母親的臉舔著她失明的雙眼。奇蹟出現了,母親眼睛遂而復明!俞都悲喜交集,於是不當官了,辭歸故鄉。宰相張居正讚賞他的德行,送他一份厚禮。俞都回到故鄉,行善更是不遺餘力。兒子娶媳婦,連生七子,一個個都繼承了書香門風。

俞都把遇到灶神並力行改過的經歷作成手書,用來訓勉子孫。他後來身享康壽八十八歲。同鄉同里的後學羅禎為他記錄了他力行改過遷善、精誠感應神明的實錄。@*
資料來源:《德育古鑑》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我們中國人常說「靠天吃飯」,樸素的道理背後是敬天信神的謙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們的思想中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老天為什麼要懲罰我?」從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這闋《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是蘇軾在重九涵輝樓頭飲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蘇軾抒發了自己以順處逆的胸襟懷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曠達樂觀,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悵與哀愁?
  • 泰山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禪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禮。
  • 連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國的君主已經名存實亡了。這是孔子傷時之亂而嘆之也。「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
  • 蓋儉嗇無文,雖未合於禮之中,而猶不失為淳古之風,是即本之所在也。居喪者與其習熟於儀節,而無慘怛之誠,寧可過於哀痛,而少品節之制。
  • 鳥兒為何來到他們身邊?真有因緣嗎?(孫明國/大紀元)
    看看這些故事,想想世間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聚首,像不像是恩與債的交會呢?施恩與欠債都有報!萬物有靈,受人之恩湧泉相報。當下的善緣來自過往善行的善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