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10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袁世鋼台灣報導)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研究發現,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遺留的大量放射性物質銫137竟存於黑潮深水中,且含量遠大於日本福島核爆2016年至2018年每年釋出至海洋的1000倍,推測恐隨著水流湧升至台灣東北角海洋表面被蝦蟹藻類吸收,進一步影響捕食的人類。
陳鎮東的研究團隊自2018年起即針對台灣周遭海域的放射性元素銫134、銫137及其輸送情況進行研究,2011年福島核能電廠事故所釋放的銫137含量目前低於原子能委員會的紀錄基準值,並不對人體造成危害;但在近日的研究中發現,黑潮200至400公尺深處,存在最強的銫137輸送量,是福島地區2016至2018年每年釋出至海洋的1000倍。
研究團隊研判,黑潮輸送的大量銫137多數來自於1958年至1962年間的美俄密集核彈試爆。陳鎮東說明,福島事件釋放的銫134、銫137多年來持續透過大氣循環輸入太平洋,絕大部分順洋向美國東流,部分經由西北太平洋的海水循環進入黑潮抵達台灣,但在台灣觀測到的銫,並不見得都是福島所釋放的,而是過去核彈試爆的殘留物質。
然而,由於台灣東北角海域屬海洋重要的湧升地區,研究團隊推測,銫137可能會順著黑潮從海洋深處湧升至表層水深約20公尺處,隨著藻類、海洋生物吸收後,最終恐經養殖、捕撈等海洋漁業而影響人類。
此外,該研究也顯示,台灣附近海域量測到的放射性元素氚,也可能是過去核彈試爆時的殘留物。◇
責任編輯: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