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步入老年常感「失落」醫提四方式迎向樂齡生活

精神科醫師建議,長輩應多與親友相聚及交流,討論愉快的議題,避免負面情緒產生。示意圖。(Shutterstock)
人氣: 4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2年10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失落」是引發老年憂鬱症的主要風險因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26日表示,長輩能透過「每天運動」、「親友相聚」、「培養嗜好」、「加入志工行列」四個方式迎向樂齡生活。

董氏基金會26日舉辦記者會,提醒民眾去除「年齡歧視」,提升自我心力與肌力,預備、接納,及學習面對老年生活中的「必然失落」。(董氏基金會提供)

董氏基金會26日舉辦記者會,提醒民眾去除「年齡歧視」,提升自我心力與肌力,預備、接納及學習面對老年生活中的「必然失落」。

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賴進祥董事長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從2015年到2050年,世界上六十歲以上人口比率,會從12%成長至22%,每個人都將成為銀髮族或要照顧與陪伴銀髮族的一員。

詹佳真說明,當人生步入老年階段,會不斷面對「失去」所產生的失落感,包括,體力的衰退,聽力、視力不如從前;情感支持的失落,如伴侶、親人或老友的逝去;外在環境引發的失落,如退休、搬家、經濟困頓、不會使用新科技產品等,上述種種都對身心健康帶來挑戰。

面對銀髮族的失落,可以透過「每天運動」、「親友相聚」、「培養嗜好」、「加入志工行列」等四種方式迎向樂齡生活。

首先在「每天運動」方面,詹佳真說,每天早上就能建立一個「運動」儀式,據國外研究統計,因新冠肺炎引發憂鬱及焦慮的比率上升30%,從她的臨床經驗也發現,疫情期間這類病人增加一、兩成,主因為疫情前原本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受疫情影響待在家,可能會繼續賴床,就變成說一整天精神、心情都變得很差。

「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方式,詹佳真說,如同運動名將紀政所說,每日1萬步,就能改變許多慢性疾病等問題,但「先求有再求好」,初期不用一次就到走到1萬步,國外研究顯示,每天只要多走1千步就能夠降低死亡率6至18%,可先從每天增加1千步開始,直到後來達7,500步到9千步以上,降低死亡率情形就會更明顯。

詹佳真也分享臨床經驗,有一名90幾歲長輩,因為失眠吃了很多安眠藥,經診所醫師轉到她的門診,她要求長輩每天至少走三千步,下次看診才會開藥給他,沒有想到成效出乎意料,藥物用量不增反減,最後長輩到門診與她告別,因為最後長輩走路已達三萬步,甚至不用吃安眠藥就能安穩入睡。

二為「親友相聚」,詹佳真說,年紀大,可能會與社會文化脫離,加上沒有工作,與親友之間的聯繫減少,大腦認知上就會專注於煩惱、擔心未來,及陷入後悔過去的負面情緒中,為避免負面情緒產生,就應多與親友相聚及交流,討論愉快議題,才能更專注於有趣事物。

三則是「培養嗜好」,詹佳真表示,隨著空閒時間增加,就應專注於有意義的事情,但曾有病友對她說,自己的一生都已奉獻給家庭及社會,沒有時間培養興趣,其實「現在就是大好時機」,可以先透過回想小時候最想學的事物,或最受老師稱讚的事情開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最後則是「加入志工行列」,透過協助其他人,也能增加自身價值感。

最後詹佳真提醒,若出現強烈失落、空虛感,產生的悲傷情緒,嚴重到無法體會快樂或愉悅感,碰到有趣、正面的事情也笑不出來,感覺自己的生命毫無價值,這時就應該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