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中共權力鬥爭的「新內戰」
【大紀元2022年10月26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Gregory Copley撰文/原泉編譯)中共「二十大」於10月22日結束,但中國大陸的「新內戰」並未隨之結束,而是開始進入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新階段。
隨著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再次當選,中國重回毛澤東主義、大規模鎮壓,以及作為一種鎮壓手段的飢餓,並且,黨內的焦點進入了一個重大的新階段。儘管如此,對習來說,這是一次險勝。
習近平在「二十大」開始之前,還在清洗高級官員,統計局推遲公布糟糕的經濟數據,以免給習最終奪取權力蒙上陰影。
現在黨內的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習的反對者和廣大民眾進行相當公開的壓制。
對國際經濟的損害將是巨大的,而中國人民將付出不可估量的慘重代價。
唯一可以看到類似情況的是,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和早期的大躍進(1958〜1962年)期間對反對者的鎮壓。在毛澤東鎮壓所有反對派的運動中,估計有3,000萬〜6,000萬中國人死亡。
由於習近平的「清零政策」,許多地方的封城措施導致城市食品短缺,毛澤東時代的大饑荒可以被看作是目前城市饑荒的鼻祖,習自稱是一名忠誠的毛澤東主義者,事實證明他確實如此。
「二十大」的結果正如大多數人所預料的那樣,習近平獲得了第三個任期,他的所有對手都從黨內的重要職位上被掃地出門。習確信擊敗了對手阻撓他連任的企圖,這一點顯而易見,他能夠清除反對派的主要象徵是,他的前任、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二十大閉幕式上,這位79歲的老人被羞辱性地強行帶離會場。
96歲的江澤民是胡錦濤之前的黨總書記,他甚至沒有出席大會,這是習取得勝利的第一個跡象,甚至在大會開始召開的時候就表現出來。最後,總理李克強、人大委員長栗戰書(習的長期盟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和副總理韓正(上海市委書記,忠於江澤民)都未能進入第二十屆中央政治局。
我們可能再也聽不到他們的消息了。
種種跡象表明,習贏得了黨內「新內戰」現階段的勝利。10月24日,曾經一度非常獨立的香港《南華早報》發表了專欄作家盧綱(Alex Lo)的一篇捧習的獻媚文章,題為「關於習近平小清洗的不健康言論與事實相去甚遠」。
習與舊式毛澤東主義的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形式,而不是實質。他放棄了毛澤東的「小紅書」(或紅寶書,指《毛主席語錄》),「小紅書」用來向群眾宣傳口號。習用「一帶一路」取代「小紅書」。他知道毛的口號不能吸引世界,所以他要用現金改變世界。「一帶一路」成了「紅色小支票本」。
只有中國大陸的巨額財富——是中國企業家創造的,而不是共產黨創造的——才能維持「一帶一路」經常不合邏輯的貸款和「投資」,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收買朋友,而不是為了保證穩定的投資回報。現在,「一帶一路」正在崩潰,參與國的國內經濟也在崩潰。
那麼現在會發生什麼呢?
對於最明顯的反對者,如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和韓正,習的清洗是「斬草除根」。但大規模反習仍在繼續,其中一些來自解放軍。由於反對派領導人下台,大部分反習運動將轉入地下。解放軍內部有人擔心,習可能在海外採取魯莽行動,包括對台灣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危及一切。
一個特別的問題是,既然習已經實現了絕對獨裁,他是否還會感到迫切需要攻打台灣,從而結束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最初的中國內戰。1911年推翻清政府後,中華民國於1912年宣告成立,(10年後中共成立,)之後國共內戰開始,從未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和其它島嶼,但從未被征服。
習希望結束這場內戰——「大」內戰,以確保中共毫無疑問地成為整個中國的勝利者。但由於他現在對中國大陸擁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他可能會緩解在台灣摧毀中華民國這個具高度象徵性努力的緊迫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能否遏制國內的動蕩,中國的經濟衰退已經極大地激發了城市民眾的抗議活動。
對台灣的戰爭可能會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也可能只會消耗大量的軍事資源,而這些資源本來是被用來進一步壓制國內民眾的。
但無論發生什麼,經濟都會進一步下滑,因為現實是,即使不考慮習近平具體的反市場政策,他掌握權力的事實會趕走外國投資,並抑制國內的消費。中國對全球原材料的需求將繼續急劇下降。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和歐洲做白日夢的人們,現在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中共注入全球經濟的資金已經煙消雲散。
非洲、拉丁美洲、中東、東南亞和大洋洲都將看到中國資金時代的結束,即使北京通過「戰狼外交」來加大威脅和要求。
作者簡介:
格雷戈里‧科普利(Gregory Copley)是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的國際戰略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Association)的主席。科普利出生於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勛章獲得者、企業家、作家、政府顧問和國防出版物編輯。他的最新著作是《21世紀的新全面戰爭和恐懼大流行的觸發因素》(The New Total War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the Trigger of the Fear Pandemic.)。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