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發達入侵私人時間 常加班工時恐過長
聽著美國搖滾歌手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歌詞,彷彿回到了靠勞力工作、行程由工廠汽笛聲支配的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某些方面沒有太大變化。十九世紀的勞工長時間賣力工作,往往做到身體倒下、英年早逝為止。當時的勞工主要從事一份工作,通常只替一家公司工作,運氣好或能力佳的勞工會在工廠或辦公室逐步晉升,直到退休或做到死,唯一的長假是兵役期。
勞工團結以後,每週工時才就此縮短。一八七○年代,全職的工時通常每週六十至七十小時或一年三千小時以上。二戰後的數十年間,勞工運動意識抬頭,人民變得富裕,科技愈加進步,大部分已開發國家每週工時平均約四十小時。
在工時不斷減少的趨勢下,德國金屬產業工會(IG Metall)為九十萬名勞工爭取到每週工作二十八小時的權利,法國每週工作三十五小時的制度更是眾所周知,儘管如此,美國和英國的趨勢卻相反,千禧年過後工時逐漸增加。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二○一八年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已開發國家中,美國的全年工時名列前茅,高達一千七百八十六小時,超過英國將近兩百五十小時,而德國的全年工時最少,僅一千三百六十三小時(見圖1-1)。
社會及經濟上的工作概念,在許多族群中變得不固定,尤其是中輟生與逾五十歲的成人。二○一七年,澳洲青年基金會(Foundation for Young Australians, FYA)發表的報告《新世界秩序》(The New World Order)顯示,未滿二十五歲的澳洲人每三人就有一人失業或低度就業;七○%年輕人將來進入勞動市場從事的工作,不久後就會邁向自動化或完全消失;而澳洲過去二十五年來創造的工作有三分之一是臨時、兼職或自營作業。
雖然這類工作有一部分屬於正在發展、前景看好的產業,但很多都不穩定,例如線上零售商的客服或配送職務將在不久後,會由人工智慧、自動化、機器人技術取代。
該份報告做出的一大結論是:澳洲勞工很可能失去最低工資、保險、休假等權利,這些是由勞工組織數十年來爭取到的基本保障。此外,不是只有澳洲勞工面臨這種情況。
然而,就業的不確定性並非年輕人獨有。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以年齡歧視為基礎進行大規模研究,發表一份報告:就算是低技能的工作,年紀較大的勞工也會被排擠。
研究人員認為,年齡歧視的現象在美國很普遍,為了驗證此一假設,針對一萬三千個職缺投遞四萬份虛構履歷,得出以下結論:「雇主聯絡應徵者的比率十分明顯,年輕應徵者最多,中年應徵者其次,老年應徵者最少……而女性面臨的年齡歧視比男性更嚴重」,可能是因為「在外表上,人們對女性的評價標準比對男性更嚴苛」。
這凸顯我們面臨重大難題,如今人類的預期壽命變長,但退休金卻不如人意,所以過了退休年紀後,還是不得不繼續工作。
就算工作穩定的人,今日的職業生涯也與數十年前截然不同。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問世後,重新塑造並重新界定勞工與工作的關係。
二○一五年,奧多比系統公司(Adobe Systems)進行美國白領勞工調查,發現受訪者一天花六.三小時查看電子郵件,超過九成的人上班時間查看私人電子郵件,而下班時間查看公司電子郵件的人也幾乎一樣多。三成的人早上還沒下床就先查看電子郵件,半數的人在休假期間查看郵件。
對許多勞工而言,網路使勞工一直處於工作狀態,無論晚上、週末、休假期間都在工作,使工時明顯過長。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指出,二○一八年消費者的上網時間一週平均是二十四小時,是十年前的兩倍,二五%的成人上網時間一週多達四十小時。
在英國通訊管理局的報告中,一五%的受訪者表示,智慧型手機讓自己覺得一直都在工作,五四%的人承認使用智慧型手機會干擾親友面對面的談話,四三%的人表示自己花太多時間上網。
工作入侵私人時間,不僅干擾平日家庭活動,勞工休息時能享有的思考、放鬆、充電也會減少,健康更可能有嚴重後果。
英國職業心理學家克莉絲汀.葛蘭特(Christine Grant)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這種『時時處於開機狀態』的文化會帶來負面影響,腦子永遠無法休息,沒給身體復原的時間,所以會一直覺得有壓力。越是感到疲累、壓力大,犯下的錯誤就越多,身心健康受到殘害。」怪不得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堪稱為現代流行病,往往跟工作有關。
今日,職涯品質、工時長短、勞動強度取決於勞基法或勞工組織。如果勞基法喪失約束力、受到漠視,勞工組織就會失去影響力,勞工就只能靠自己。從歷史來看,工會曾是工時的主要決定因素,還立下多座里程碑,一天八小時、週休二日即是其中一例。相較於英、美兩國現在的工會運動顯然失去了影響力。
零工經濟仍處於萌芽階段,「可按照自己想要的時間工作」讓人趨之若鶩,初期帶來的影響是工時延長,跟第一次工業時期相同,讓人想起在工廠門口等待上工的大批勞工。零工經濟也可能是職涯延長的開端,這不只是因為人類預期壽命變長,也是因為勞工需要賺取更多收入,應付日益攀升的健康照護費用。
與此同時,敏捷式工作法逐漸成為主流,加上高薪職業的自動化與去中介化,都讓員工承受巨大的外在壓力。在這些領域,成功與否通常端賴員工是否願意只專注投入工作,放棄家庭生活和休閒活動。⊙
.過勞傷身心 七種症狀影響最大
.過勞 增加腦心血管病風險
.年紀輕輕過勞死?「死亡荷爾蒙」讓身體越來越差
責任編輯:曾晏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