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結婚生育為哪樁?
【大紀元2022年01月28日訊】最近,台海兩岸不約而同響起嚴重的「人口」問題。
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台灣2021年新生兒較2020年少1萬1,429人,粗出生率為6.55%,創下歷史新低;再據美國中情局(CIA)2021年全球生育率預測顯示,台灣在227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倒數第一,而且2021年台灣總人口為2,337萬5,314人,是繼2020年後連續2年負成長。此外,2021年全年結婚數共11萬4,606對,較2020年的12萬1,702對減少7,096對,年粗結婚率為4.88%,也是歷史新低。
對岸中共國,1月17日其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人口統計數據,該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死亡1,014萬人,全年人口淨增加4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2021年出生和淨增加人口都創1962年以來新低,其人口已進入「零增長」階段。
全球化的「人口問題」
這些數據所顯示的是,台灣和中共國都呈現「少子女化」和「高齡社會」現象。其實,這些現象,不是新鮮事,也不是台灣和中共國特有的,而幾乎是全球普遍現象,而且好多年前已出現了,也都引起社會各界的關切。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自由民主社會或共產專制社會,竟然都同樣出現。大家也都知道,這些現象與結婚率低和生育率低高度相關。
為何當今世人不想結婚、結婚之後為什麼不想生小孩?而這種現象會引發什麼嚴重問題等等都有滿坑滿谷的研究,政府更一直祭出計畫委託學者專家們提出各種政策來提升結婚和生育率,而且也對相關後遺症,如勞動力短缺、老年照護等課題進行研究並提出解決方案措施。
雖然大家都努力的想方設法來解決問題,令人洩氣的是,情況還是每況愈下、政策成效有限、甚至完全無效,是不是應驗了「措施就是錯誤的實施」了呢?或者根本是本末倒置,看錯問題的根本,抑或政府該往扮演「創造並維繫一個公平公正自由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角色的「小而有能」政府方向邁力,將有關的錯誤干預政策拿開,讓人們當家作主自由抉擇呢?
其實,結婚和生育行為所導致的根本課題是「人口多寡及其結構等等」的「人口問題」,這是全人類的事務,並非只是某一地區、國家的單獨特殊問題。眾所周知,早在1798年,古典經濟學家湯瑪斯・馬爾薩斯牧師(the Reverend Thomas,1766~1834)就寫出了《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這本巨著,揭示了「人口問題」,即「人口增長已遠超地球供養人類的能力」,通俗的說法,就是「人口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糧食的增速」,或者「人口以幾何級數成長,而糧食只以算術級數增加」,於是人類將陷於「貧窮的陷阱」裡。19世紀的英國歷史學者卡萊爾(Thomas Carlyle)乃將馬爾薩斯悲觀而負面的經濟論述,把經濟學稱為「憂鬱的科學」(dismal science)。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人口論》強調人類生存條件會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因人口增加會導致生活資源受限。除非存在有效的障礙(checks),否則人口必然隨著生活資源的增加而擴張。經由窮困 (misery)和罪惡(vice)的障礙,可以消除人口增加超過資源增加,使人口和資源問題維持平衡。至於限制人口增加的障礙則有積極的和預防的兩類,前者又稱自然障礙,如天災、疫病和戰爭導致死亡率提高,後者又稱人為的障礙,包含道德的抑制,如獨身、禁慾和晚婚等降低生育率。
《人口論》中有相當篇幅討論政府政策,如英國在1601年制訂〈濟貧法〉(Poor Law),對貧病者提供資助以維持最低生活。馬爾薩斯反對國家濟貧措施,認為會變相鼓勵怠惰,而窮人在無濟貧輔助下,將被迫更能自立。馬爾薩斯強調,根據人口原理,幫助窮人就好比取得新的土地讓人口快速成長,結果只會造成更窮困與罪惡而回到人口與資源間的均衡,於是人類終究會受困於「貧窮的陷阱」裡。
馬爾薩斯的人口成長、自然限制,以及對生存的掙扎觀點,影響了19世紀中葉阿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和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等人透過物競天擇解釋的「演化論」,並且在一個世紀後得到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等生物學家信奉與擁抱。
不過,馬爾薩斯早期卻受到英國哲學家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的嘲笑、抨擊。戈德溫在1820年就寫說,馬爾薩斯無情的人口成長理論,只不過是「不切實際的想法,…顯然毫無論述基礎」。戈德溫認為,人口將遠比馬爾薩斯預測的成長速度緩慢許多,他同時相信,人類並未對地球大多數資源造成擠壓,地球足以在科技沒有太大進步的狀況下支持九十億人口的生存。
我們如今都知道,19世紀工業革命和農業快速發展,的確短暫證明了馬爾薩斯的理論可能是錯的,而世界人口也從19世紀初約10億,增加到1960年的30億人左右。不過,19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恐慌,以及二戰後「嬰兒潮」的出現,卻讓世人擔心人口會過剩,由而再興起管制人口增長的浪潮,到1968年埃利希出版《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這本暢銷書達到高潮。
埃利希在書中警告世人,並預言上億的人「將死於饑荒」,埃利希認為「人口過剩」對人類和地球造成重大威脅。他針對核能、瀕危物種、移民與種族關係也都有所評論,譴責「瘋狂追求成長的經濟學者與一心只有利益的商人」,警告世人留心因爭奪有限資源而起的「社會浪潮即將到來」。埃利希始終堅持馬爾薩斯相信的審判日只是延期了,他和其他新興人口超成長預言家被稱為「新馬爾薩斯人口論者」。
埃利希的《人口炸彈》
《人口炸彈》出版的同一年,甘迺迪總統和馬丁・路德遭暗殺,美國華盛頓特區、芝加哥、堪薩斯市現暴動,學生也在巴黎和墨西哥市等地發起抗議,而越戰死亡人數也攀上新高峰。在這些災難上,埃利希再警告可能發生「廣泛的饑荒」,呼籲進行「徹底的手術」以根除失控的「人口成長癌」。他表示,過去四個世紀以來,人類經濟不斷成長,然而「這種發展很明顯已經結束」,他呼籲讀者將一切關於社會問題的爭議歸因於人口總數:汽車排放廢氣造成空氣污染,而人口過多則是車輛過多的根;更多的嬰兒出生,意味著需要更多學校也就是更多的教育公債償還。埃利希警告世人,出生率需與死亡率達成平衡,否則「人類將走向滅絕一途」。他認為應由專家決定「穩定的美國人口最適量」,政府也應採取政策,使人口維持在該最適數量上。
埃利希除了頻上熱門電視節目宣傳人口過剩危機外,也成立「人口零成長」組織推動墮胎權與節育方法(如結紮),並鼓勵婦女外出工作,提倡免費或低的嬰兒照顧服務,也呼籲聯邦政府對尿布、嬰兒奶瓶、嬰兒食品徵「奢侈稅」,同時呼籲針對減少生育進行稅制改革,包括對有小孩的家庭的滅稅改為增稅,給予無生育夫妻彩券和獎品等建議。
三百頁內容的《人口炸彈》述說著地球正被摧毀,因為人類像挪威的田鼠一樣繁殖。該書很聳動的第一句話「養活全人類的戰鬥已經結束。就算即刻啟動任何緊急應變計畫,70和80年代仍有數億人即將餓死」,如今雖已被證實是「空話」,而埃利希也重蹈馬爾薩斯的後塵,好似也被科技帶動的現代經濟成長打敗了。不過,埃利希的人口成長危機引發的生態危機和「經濟成長危害環境」引發的環保運動,卻在1970年代引爆的「石油危機」推波助流下爆開,而「綠色運動」也被催生了。
「走回傳統」才是靈丹妙葯
另一方面,埃利希提出的減低人口增長政策也激發「家庭計畫」的出現,尤其亞洲地區蔚為風潮。所謂「兩個恰恰好,一個不算少」口號喧天價響,政府更祭出政策,提供節育方法獎勵民眾使用,而中共更於1978年開始強制「一胎化政策」。
不料,30多年之後竟然情勢丕變,各地「人口零成長、負成長」、「少子女化、高齡化、老齡化」的現象,逼得各國政府祭出獎勵生育政策,中共國更由「強制一胎化政策」反轉為「印鈔生娃、三孩政策」。
要問的是:人的生育行為可由政府強制或獎勵政策決定的嗎?如今的「少子女化」是因為1970年代的「家庭計畫」和諸如「強制一胎化政策」肇致的嗎?這必須由生育行為和結婚行為作根本探討。
在當今社會,即使是專制體制社會,「結婚生育」大都操諸行為人自己,也都可以從「成本效益」準則剖析。就結婚這種「選擇行為」來說,當事人若評斷結婚後得以分工合作、節省交易成本,以一張長期契約書,維繫著長期關係,彼此合作無間,生產力得以提高,而且精神上的滿足也提高,雙方都可將對方的滿足納入自己的滿足,彼此安全感提升,「家」就成為人生的「避風港」。
但20世紀以來,一切都在快速變動,專業分工逐漸消失。在市場商品經濟愈見發達下,職業婦女已是常態,且男女工資差異縮小,婚姻的利得相對減低。再因在職場中,異性接觸機會增多,不但使已婚男女都有更多的比較對象,且因出外工作都會刻意打扮,並呈現出最好的一面,在家則相對隨意,相互比較下,難免會後悔擇偶錯誤演出婚變,而且社會對離婚也視為平常。離婚率的爬升也會影響結婚意願,結婚率的下滑也是當然。
此外,以往結婚的一大效益是生兒育女,那是傳統社會「傳宗接代」的要求,由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以清楚明白,而「養兒防老」更是結婚生子的重要原因。如今,在「現代進步觀念」的衝擊下,男女平權、女性主義、反歧視、性解放、同性戀合法等等已蔚為流行,傳統家庭式微、家庭倫理沈淪。「養兒防老」不但已隨風而去,甚至還反過來「啃老」,「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之代代相傳、一代傳一代的觀念已被視為迂腐、過時而被丟棄,而社會上時不時的傳出「弒親」事件,再加上養兒育女的成本愈來愈高,生兒育女可說已是「穩賠」的。在這種情況下,人人捫心自問:結婚生育何苦來哉?再加上科技的發展,投機炒作五花八門的遊戲商品日新月異,毒品泛濫成災,避孕方法、避孕工具、墮胎等等愈來愈方便,而且當前「養活自己」都愈見困難了。那麼,「生也生不起、養也養不起、住也住不起、病也病不起、死也死不起」恐怕不只是挪揄嘲諷的風涼話,已逐漸成為真實的呢!
在此情況下,政府祭出補貼鼓勵婚育政策,有效嗎?找回傳統文化、找回倫理道德、找回善良、走回傳統家庭,將「真人」找回來,應該才是靈丹妙葯。畢竟「走回傳統路通天」啊!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