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打入血管增加副作用?做到3步驟更安全
近日,丹麥權威微生物學家、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尼爾斯·霍伊比(Niels Hoiby)提出警告,他表示新冠疫苗不能注射在血管內,否則會提高疫苗副作用發生的風險,並希望全球都能夠重視這件事情。
為什麼霍伊比教授會有這樣的說法跟警告呢?美國病毒學專家、前美國陸軍研究所病毒系實驗室主任林曉旭分析,並說明疫苗的正確注射方式。
注射方式不同 疫苗效果也有差異
雖然注射疫苗看起來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是這個細節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救命的信息。
一般來說,疫苗的接種方法分為3種,分別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與靜脈注射。而採取哪一種方法比較好,關鍵在於被注射的部位,要有與疫苗相對應的免疫細胞存在,才能引發後續的免疫反應,進而產生抗體。
目前新冠疫苗的接種方法採用肌肉注射,如果醫護人員操作不當,比如誤將疫苗注射到血管中,那麼它帶來的效果,就跟肌肉注射有所不同。
過去沒有充分的數據表明,疫苗打到血管會帶來風險。不過,現在疫苗在向全球幾億人推廣,肯定會有部分人是敏感體質。也就是說,如果疫苗打到血液裡面,有可能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
疫苗注射到血管 可能增高血栓、心肌炎機率
2021年6月,德國慕尼黑大學醫院心臟科醫師里奧‧尼古拉(Leo Nicolai)發表研究報告,他指出AZ疫苗注射到血管裡,可能產生血栓、心肌炎的副作用。
AZ疫苗屬於腺病毒載體疫苗,從機理上來說,它若被正常注射到肌肉裡面,疫苗會先在肌肉中被巨噬細胞吞噬,然後巨噬細胞進一步呈現疫苗抗原,接著再激起身體的免疫反應。然而,如果將疫苗注射到血管中,那麼它就有可能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
血小板表面有適合疫苗的受體、輔助受體。因此,血小板會與疫苗結合,形成一種聚集體,並激活血小板。這些聚集體會很快的被帶入脾臟,然後被其中的巨噬細胞吞噬,並留下一些血小板的殘留物,接著引發B細胞產生抗體。此時,大量的抗體會去跟更多的血小板相互作用,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微血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因此,醫護人員打針時應該特別注意,確保疫苗正確注射到肌肉裡面。
正確注射疫苗3步驟 不捏起皮膚很重要
為了避免疫苗注射到血管裡,按照過去醫護人員的訓練來說,常規的操作方式應該是將針頭插進身體,在注射之前會倒過來抽吸一下,確保沒有血液流出來。如果有血液流出,代表可能插到皮下的血管了。
然而,現在卻很難如過去一樣執行抽吸動作,因為目前整個醫療界流行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最初,在一些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地區,容易出現針頭共用的情況。為了避免共用針頭造成交叉感染,醫療界便發明了一次性注射器。它的特色是只能注射,並不能回拉,甚至有的針具被設計成只要一回拉,就會自我摧毀。
此外,這還涉及每個國家是否會給他們的醫護人員做倒抽的建議,目前丹麥已經接受霍伊比教授的建議並發布公告,提醒所有新冠疫苗的施打都應該避免意外注入血管。然而,許多國家都還沒有跟進,因為一次性注射器太普遍,而且醫護人員已經習慣不做倒抽的動作了。
所以,目前應該採取的正確注射方式應該是:注射前不要把人的皮膚捏起來,這樣就不容易扎到皮下的血管;針尖要刺入肌肉而不是皮下組織;並且在注射前輕輕的抽吸,確保沒有碰到血管。
如果能這樣操作,就能減少疫苗直接注射到血管的風險。所以,在這邊特別提醒大家,雖然出現副作用的比例不高,影響層面也不是很大,但我們還是應該提高警覺,儘量避免可能的風險。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防疫措施難終結疫情?專家:精神思想或成關鍵
· 人體對新冠有天然免疫力?1種血型不易感染
· Omicron變種危險性一次看 3大原因令全球擔憂
責任編輯:劉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