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9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常春、林岑心採訪報導)中共中央近期高喊「共同富裕」,定調是「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並稱年收入50萬元(人民幣,以下同)以上的家庭或超過當地平均收入3倍的人就算是高收入。旅美經濟學者鄭旭光對大紀元剖析,若按此推動,恐導致資本外逃的結局。
在「共同富裕」的旗幟下,今年上半年獲利900億的騰訊公司表態捐出1000億元;阿里巴巴也承諾向慈善事業投資1000億元,還宣布在浙江設立200億發展基金;浙江各級官員在省委書記袁家軍帶領下,捐出一日所得;江蘇常州市、連雲港市等多地也紛紛開展一日捐活動。
聽新聞: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瞄準大老闆 下一步是高級白領、金領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社旗下《中國經濟週刊》日前發表題為「共同富裕新路徑:多高收入會成為調節目標?」一文,觸動中產階級的憂慮,擔心會被「均貧富」。
到底多少錢算高收入?該文引用2019年中共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的說法,以中國典型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萬元至50萬元之間,被認定為中等收入群體,亦即50萬元以上為高收入家庭。
該文也引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的看法。他說,高收入是相對的,一般超過當地平均收入3倍以上的人,就算是高收入。
鄭旭光分析,如果以兩口之家50萬計算,每人每年收入約20多萬,基本上屬於高級白領和金領階級,這還是屬於中產階級範疇;而所謂的超級富豪或大富豪,他們有各種各樣的避稅手段,不會體現在現金收入上。「如果按這個標準走的話,那肯定這把刀子,就會殺到高級白領和金領身上。」
誰是「先富帶動後富」的真正推手?
當年毛澤東走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鄭旭光說,計劃經濟並非社會主義,而是列寧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亦即把生產資料全部集中到國家手中,也就是官員手裡,也就是「官有制」。徹底實施的結果,除了極個別的特權階層外,連公務員也跟赤貧差不多,「計劃經濟的結果就是共同貧窮」。
「共同富裕新路徑」一文也引用鄧小平1985年講的,「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它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文章還說,在破除計劃經濟體制的思想桎梏、激勵40年增長的同時,不公與差距也開始出現。
鄭旭光說,該文提鄧小平「先富帶動後富」的概念,但是刻意不提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真正推手,「中國到70年代末,還是一個非常貧窮、缺乏資本的國家,促成經濟高速的原因,主要是外資收入」。
「投入中國的資本增加,工資就會上漲,在勞動力有限的情況下,把農村的勞動力,調動到城市,也改善了中國農村經濟。」「所以,中國是因為融入了全球化,享受到外資投入的好處,才真正發展起來的,這是根本上的解決方案。」
共同富裕將促使資本大逃亡 導致重新貧窮
但是到了最近,鄭旭光說,「中共為了黨國的統治,不願意完全融入全球化進程,對全球市場、全球資本的依賴,讓它感到不舒服。」習近平及其幕僚索性不談先富後富,直接談「共同富裕」、「三次分配」。
「一次分配」是市場分配,「二次分配」指國家稅收,「三次分配」說是自願捐款,「這些稅收、捐款到了中共黨國體制裡,是否會落入窮人手裡,是個大問號。」
包括騰訊、阿里巴巴,在共同富裕號召下馬上捐出一千億,「他不自願行嗎?他不自願,就馬上給你穿小鞋、瞎折騰,搞出許多監管、整頓的名堂。」鄭旭光認為,相對於經濟學家張五常說的「未富先驕」(搞新勞動法、提高最低工資),現在的做法簡直是磨刀霍霍地直接針對企業家。
「這種做法等於是殺雞取卵。」鄭旭光解釋,中共眼裡只看到了企業家手中的資本,而沒有看到這些人的創造,想方設法地割韭菜、拔羊毛,搞財富分配的結果,只會導致外資恐懼出逃,本國資本也拔腿跑。
「如果中國閉關鎖國,資本大逃亡的結果,就會發生一個逆轉的過程,一個重新貧窮的過程。」他說。
謝金河:有大錢從境外回流台灣
台灣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4日在臉書上表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喊出「共同富裕」,表態要調節過高收入,產業正出現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敏感資金悄悄在流動,從台灣股匯不同調,能觀察到「有大錢從境外跑回來」。
謝金河6日再發文談到,這一場「共同富裕」的運動,即將全速前進,沒有捐錢的企業一家也逃不掉,接下來,全球資本市場都會受衝擊,可能是「最大的黑天鵝出沒」。
鄭旭光認為,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之所以比當時蘇聯、東歐國家表現得好一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於港、台資本的挹注,「港台不僅帶來了資本,還帶來了管理技術」。
如今,不只台灣資本談「共同富裕」心慌慌,連香港商人也恐遭到波及。親共議員日前在香港立法會通過「消弭貧富差距」的無約束力議案,說是要解決香港社會貧富差距的「深層次矛盾」。
有評論認為,中共財政失敗導致要向富人開刀,香港商人也難置身事外。資深時事評論員練乙錚告訴大紀元記者,大陸開始要搞「公私合營」,港資企業最終也會變成國有企業,這連靠攏中共的港商也會膽戰心驚。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