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9月22日訊】過去人常說「吃苦吃補」,這句話說起來容易,要做到並非易事。青農溫慶裕是台東縣第一家製茶工廠第三代,返鄉後從每天下田砍草施肥基礎做起,還能放下自尊心,只管埋頭苦幹,9年時光身心都吃了不少苦,但也讓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在延續傳統中走出觀光茶園的新路。
新元昌是鹿野茶鄉最古老的製茶工廠,有近60年歷史,以做紅茶起家,創辦人溫增坤有「台東茶葉之父」之稱,當年茶樹的栽種面積超過一百公頃,每年約可生產20萬斤紅茶外銷,對東部產業提昇和茶農的經濟收益助益甚大。第二代溫吉坊承繼家業,到了第三代溫慶裕,在父親召喚下,曾一度面臨是否返鄉的掙扎。
返鄉前,溫慶裕是醫院物理治療師,現在則是每天穿著短褲、經常汗流浹背的茶農兼導覽解說員。但他不以為苦,只說,「當初會回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如果今天我和我哥都不回來,新元昌就失傳了,就沒有人做傳統茶了,新元昌就不見了,所以我就帶著使命回來做,而且要求自己要做就做到最好。」
溫慶裕回憶,「剛開始月薪只有一萬元,所有的工作都要做。第3年開始觀光客團體越來越多,我就開始學導覽解說。第6年父親放心退休,第7年開始正式接手,同時請哥哥回來。」目前兩兄弟一起經營新元昌這個傳統品牌。
古法曬太陽的安心茶 老顧客忠誠支持
新元昌現在主要製作紅烏龍,並仍遵循傳統製茶方法,「我們是在用最傳統、最傳統的方式做茶,就是把茶葉拿去戶外曬太陽,進到室內空間後,也沒有吹冷氣,但是有很多窗戶通風透氣。曬太陽不吹冷氣,這是兩大特色。」
溫慶裕分析,茶葉跟人一樣,吹冷氣比較舒服,但紅烏龍製作需要發酵,熱發酵速度就快,「茶葉在很熱的空間發酵速度是很快的,這對紅烏龍來說是一個特色,放到地板上是一個最好的製作方法。」但相對的,做的人也非常辛苦,體力耗費很大。
「我們的茶什麼都不添加,只是純粹曬太陽,你只會喝到陽光的味道,喝到很安心的茶。」他說,「根據多年來的經驗,會喝茶的客人對我們家的茶葉忠誠度非常的高,回購率也非常高。」
結合農會 導入觀光 傳遞傳統茶文化
新元昌平時來參觀的遊客就很多,加入台東縣政府和農會辦的農遊體驗後,又帶進更多觀光人潮。「疫情前的統計,一年有兩萬多人次來,縣農會和地區農會都給予協助,也打響了很多知名度。」
溫慶裕說,來體驗的遊客,他會先帶去茶園,讓遊客直接接觸茶葉,體驗農民在大太陽下採茶的辛苦。接著到工廠做詳細導覽解說,了解茶葉整個製作過程,還有做擂茶、或是做紅烏龍鬆餅體驗,讓遊客來一趟有趣又有價值的茶文化之旅。
疫情期間,沒有了觀光客,收入減少,溫慶裕說,起先感覺「有點可憐」,但一轉念,覺得正是休息和提升的好機會,「我們已經2年多完全沒有休息,於是利用此時間增建體驗場,同時準備做iso22000的認證,工廠做進一步提升。」
「而且(疫情)這兩個多月,雖然少了遊客,靠宅配我們也打平了,把影響減到最低,這是以前建立的口碑,讓客人對我們有信心。」
這段期間溫慶裕也研發新的體驗活動,教客人炒茶,「就是茶葉重製,比如茶葉已經放了兩三年,雖然在真空的狀態下還是稍微有點走味,我們稱為舊味,我們教客人如何用平常炒菜的鍋子來炒茶,把所謂的舊味去除。」
根據嘉義長庚中醫團隊研究發現,台灣本土的發酵茶葉有種物質對武漢肺炎病毒有療效,可抑制病毒增生,該研究獲國際SCI醫學期刊「醫學病毒雜誌」刊登。這也給溫慶裕很大的鼓勵和信心。他說,紅烏龍的發酵程度很高,僅次於紅茶,他希望遵循傳統製作的安心茶,能帶給更多人健康。
「你準備好了嗎?」「堅持過去就是你的」
溫慶裕以過來人經驗談到,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想一步登天,「只想問怎麼賺錢?怎麼沒有人來?不管從事哪一產業,想要人家到你家來參訪,我會問一句:你準備好了嗎?觀光客來你要帶他玩什麼?」
他建議,「要讓客人踏進你家時覺得是有趣的、他來真的有學到東西、讓客人感受到你這個東西的價值。」他說,網路是透明的,「如果只叫人試吃東西,然後跟你買東西,那種感覺就不好。如果你沒準備好,人家在網路上對你的評價很低,那以後更沒有人願意來。」
如有大學生來參訪,他也會以自己的例子詢問家中有產業的青年,「如果給你薪水一萬元,你回不回去?」他說,「我不是拿一萬塊做標準,我只是想告訴他們,你不回來,怎麼會有後續的發展。」
他分享自己月薪一萬元拿了3年的心路歷程,「那時只想自己只是個菜鳥,我要談什麼價錢,先把技術學好。」除了錢少、吃苦,還要能忍得住,「有時候被父親嚴重責備,我也只能假裝沒聽到,摸摸鼻子吞下去,繼續拼著做。」當他把所有製茶技術學會,父親也就放心退休了。
「堅持過去就是你的,你能不能跨過那個坎,對我來講,那個坎就是放下自尊心,現在年輕人自尊心都很高。」他說,「就是務實的一步一步去把它做好,不能求快。」
努力9年的成果是,溫慶裕和哥哥傳承了有近60年歷史的新元昌紅茶文化產業,延續傳統茶葉製造方式,也成功轉型成現代觀光茶產業。新元昌屢獲台東縣特色茶紅烏龍分級評鑑比賽金牌,得獎背後,是他們對傳統產業、傳統精神的珍惜,以及代代相傳的踏實務實的努力和堅持。◇
責任編輯: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