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創大甲藺 原民工藝 首奪纖織兩大獎
【大紀元2021年0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第四屆纖維創作競賽」共70件創新作品入選,今年創下兩大首獎均由30歲以下年輕創作者獲得的紀錄。「生活工藝類」王婷瑩以家鄉的大甲藺草,創作生活工藝品《藺一個地方》奪冠;排灣族藝術家峇岦嵐偲˙旮札涅灆的美術工藝《臍待》作品,象徵對母地的思念。入選作品展出至11月21日。
12日頒獎典禮,副市長黃國榮表示,台中市曾是織品工業的重鎮,後因時代變遷與遷移,使織品工業逐漸沒落;纖維工藝博物館纖維創作獎至今已第四屆,除發揚纖維工藝創作外,也希望引起更多人投入纖維工作領域,將編織工藝發揚光大,轉化為文化創意產業,及培育在地藝術家,與提升傳統工藝的附加價值。
創作獎籌備委員陳景林指出,纖維材料是藝術創作材質中,少有的軟性材料,因此能發展出不同於其他藝術創作的方式;辦理纖維創作獎的宗旨,是將傳統工藝發展至極致,與生活時尚連結,進而深化成為藝術創作。
纖維工藝博物館指出,此屆纖維創作獎設有「生活工藝類」與「美術工藝類」兩大類。「生活工藝類」首獎得主王婷瑩為大甲人,初次參賽就奪下大獎,她發現大甲藺草文化逐漸式微,因此以藺草編織結合媽祖遶境,設計《藺一個地方》系列作品,包含隨身電扇等,希望信徒在遶境時能感受到涼爽和藺草獨特的香氣,認同大甲藺草文化。
「美術工藝類」首獎得主峇岦嵐偲˙旮札涅灆是青年排灣藝術家。他將多片構樹皮敲打成200公分寛、150公分高、50公分深的大型作品《臍待》,象徵每個人心中有一個「母地」,而身上總有一條隱形的紅色臍帶連向遠方的母地,那是聯繫思念與安全的通道。
此外,今年與疫情相關作品也有多件,如曾挺茵《分流.匯聚》獲生活工藝類佳作,她結合皮革材質與藍染技法的眼罩與口罩,傳達被隔離的是疫情傳播,而不是人心。美術工藝類入選作品《COVID-19變種的病毒:重生》,作者林姿兒直接以病毒命名並進行探討,展現工藝與當代社會緊密連結互動的特色。
責任編輯:筱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