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聽見台灣土地心跳 藝壇修行者林文嶽

孫幗英 台南

水墨陶藝家林文嶽。(林文嶽 提供)

人氣: 2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1年08月29日訊】

真美善的種子在萌芽

林文嶽1962年生於台南白河,七個孩子中排行老么。從小喜歡拿著廚房燒黑的樹枝到處亂畫。對居家環境整潔要求很嚴的母親,卻任由么兒塗鴉從不阻止, 不過,年終打掃除大家就很辛苦了。

母親會在屋旁的空地種菜,窮苦人家,卻總不忘留下一塊地種花,幼年的林文嶽在陪母親種花中,學會懂得欣賞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童年時期,林文嶽喜歡在山裡奔跑,到溪流游泳,與小動物互動,那種融於大自然的感覺記憶深刻。他畫的魚就是小時候一起游泳的魚,與魚碰觸的感覺至今都還在。他說,他的作品裡的生命都是活著,活著才能訴說靈性,才有真善美的可能。

憶起往事,林文嶽津津樂道。國中讀的是放牛班,當時全班同學幾乎都養一兩隻鴿子,上學帶到學校,早自修時間一齊到走廊放鴿子,非常快樂。班導對學生非常包容,為了維持秩序,不得不高高舉起教鞭輕輕落下。在和老師的眼神交會中,林文嶽體會到人心是善感的,是準備到世間來被感動的,讓生命變得更有靈性的。他說,隨著年齡越長,這種體會越真實明確。

水墨畫作。(林文嶽 提供)

聽得見土地的心跳

不愛讀書的林文嶽高中讀的是美工科,刻苦補習一年,考上了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 國畫組後,他才開始閱讀古今中外關於的哲學、美學、禪學的書籍。

藝專三年,林文嶽如魚得水。他笑著說:「整天畫圖太幸福了!畫中世界是個靈性解放的世界,面對空白的畫紙,完全由自己來創造。」他很感恩遇到很多老師都是優秀的藝術家,提供他豐富的創作資源。

接觸中國傳統書畫將近三十年後,林文嶽領悟到,「要用資源的觀點來看傳統的東西,才不至於被綁住。」他說:「我的創作靈魂來自台灣自然山川的氣息,不做古人的奴才,要跟古人並駕齊驅,就得清楚自己站的位置。」他認為,回歸真實自然,與大自然直接對話,才是創作的根源。

安貧樂道好修行

在所有古聖先哲和歷代大文豪中,讓林文嶽既佩服又喜愛的人非陶淵明莫屬。當年退役回鄉後,在他生活最困頓,最徬徨,又不想放棄畫畫的時候,陶淵明的《詠貧士》其中一句「介焉安其業,所樂非窮通。人事固以拙,聊得長相從。」安貧樂道的思想讓他豁然開朗,更有勇氣面對現實壓力,不被世俗左右人生道路。

為了生活,林文嶽在白河蓮花季市集擺攤彩繪衣服,十數年畫荷超過十萬朵,奠定他畫荷自成一家的深厚功力。他說:「在生活中發展自己改變自己,讓自己更適合於跟人相處,更適合把事情圓滿, 自我改變就是修行。」

怎樣去辨別修行的路是否走對了?林文嶽從兩個方面看,做這件事是否使別人感到痛苦?自己是否有光明感、正當感?王陽明說的「致良知」,你的良知過得去嗎?良知能接受,比較靠近「真」;別人能接受,比較靠近「善」。他認為,一個人敢面對真正的自己,不欺騙、不忽視內心發出的訊息,才能進入修行。

心物合一 創造美的流動

馬櫻丹漫過了行走的小徑,林文嶽不以為意,「它喜歡那裡,我們就讓一下、繞一下,結果它一直長,我一直讓,最後不知不覺中,它竟然佔去小路的三分之二,這時,我才發覺,我怎會讓路給花開?」這段小故事很美,那不僅是表面對生命的尊重,更是進入花的生命中與花合一的境界了!

水墨畫作。(林文嶽提供)

林文嶽對大自然的感受力很敏銳,聽到鳥叫聲,就知道牠是在找食物,或是在呼朋引伴,或是自己在歌唱。觀魚也能知道牠是在覓食還是在玩水。他說:「也許是主觀,但我體會到每個生命都有牠的態度,我可以感受到,我畫出來,觀賞者也可以進入這個情境,感受到這個生命的態度。即使,觀賞者沒有感動,我也能放下,不會強求。」他認為,如果有欲求之心,藝術會變質,不夠純粹。

同樣的,林文嶽想捏塑一個人物,必先大量閱讀這個人的著作,進入他的生命情境,了解他的本懷,甚至與這個人合而為一。他希望,每個人都能不費力地看懂他的作品,因為美的流動能夠廣泛傳遞,藝術才有意義。

白河白與關嶺青

1997年,林文嶽參與社區營造,用白河的泥土、植物灰,溫泉泥等做實驗燒陶瓷。歷經兩三年,燒出了白河特有的白瓷和青瓷,命名《白河白》、《關嶺青》。白河白是用蓮蓬灰、龍眼木灰、雜木灰調和釉藥燒成的白釉。關嶺青是用關子嶺的溫泉泥調配釉藥,還原燒出來的青釉。

關嶺青彩繪。(林文嶽提供)

林文嶽不僅要燒出獨特的關嶺青,還要在關嶺青上畫水墨。他說,歷史上青瓷用釉藥去畫的很少,因為極不穩定。如何畫進去又不被吞掉,線條能固定不因高溫而熔掉,難度相當大。

20多年來,林文嶽設計蓋了九座窯,從配土、配釉、造型、燒胚、上釉、彩繪、燒成,工序繁複,完全不假他人之手。經過不斷的試驗,終於打開上帝的多寶格,獲得了珍貴的「彩繪關嶺青」!關嶺青上的魚兒、花兒、鳥兒都是靈動的,有生命力的。

直接了當的泥塑柴燒

禪宗講「直接了當」對林文嶽影響很大。他說:「做泥塑最直接,不能修飾,一修飾泥土的原始表情就不對了。做泥塑,誠實面對自己,無從躲藏。」

泥塑柴燒。(林文嶽 提供)

「手捏的痕跡就是泥土的表情,擠、壓、捏、打、挖、抹、按等動作形成它的造型,它的語言。」林文嶽說:「泥土是很沉默的材料,但是你在它身上做了什麼它都記住了,燒過後被保留,可以幾千年不會忘記。」他很喜歡留下手做過的痕跡,很直接的感覺。

泥塑柴燒。(林文嶽 提供)

走過藝術生涯四十年,他喜悅的說:「最平凡最真確的做自己,使自己更純淨。在止於至善的路上有古人相伴,在日常生活中用修道的心做藝術創作,很幸福!」◇

責任編輯:李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