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行醫之餘不忘扶危濟困 清代三名醫懷仁心仁術

文/顏雯
許多宅心仁厚的醫生不但精通仁術、「以活人為務」,在行醫之餘還十分樂善好施,總是盡一己之力去幫助貧困之人。(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6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中國古代,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入仕從而踏上了懸壺之路的儒生並不鮮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直秉承著「仁、義、禮、智、信」的儒生們始終都懷揣著一顆仁心。

唐代名相陸贄曾說:「醫乃仁慈之術。」清代名醫喻昌也說:「醫,仁術也。」看來,用心至仁本就是良醫所必備的品質。許多宅心仁厚的醫生不但精通仁術、「以活人為務」,在行醫之餘還十分樂善好施,總是盡一己之力去幫助貧困之人。本篇所介紹的這三位清代名醫正是如此,他們雖隱於鄉間、市井,卻因造福一方而名垂醫史。

樂善好施的福建名醫何覲光

何覲光,字浣齋,福建建寧人。他正直、仁厚,且才華橫溢、氣度不凡。年少時,父親就把家中的大小事務都託付於他。他無暇兼顧其它,只能放棄走科舉之路。後來他說:「我不能做官來安民濟世,但還可以用醫術來救人。」

從那以後,他便開始潛心鑽研醫學,漸漸的就能給人治病了。只要有病家去請他,他都立即前往。即使半夜出診,他也從不推辭。他給人治病,從不求回報,也從未對此而感到厭煩。

何覲光的醫術很高明,他能在若干年前就診斷出一個病人的生死之期,並且沒有不應驗的。有時,連他自己都說:「我治病竟有如此療效,真乃神助啊!」

他對父母極為孝順。有一年,母親染上了時疫,他衣不解帶地準備湯藥、照顧母親,就這樣長達一個月之久。後來,他父親也得了重病,需要用昂貴的黨參和黃芪來調理身體,他就用自己的月錢去買。十幾年下來,花了不少錢,可他卻從未對父親提起過。

何覲光對父母盡心盡力,對親戚朋友也十分慷慨,看到他們生活有困難,就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借給他們。有時,借出的款項已高達數百金,他也毫不吝惜。他明知來借錢的人可能還不上,卻依然向他們伸出援手,甚至還說:「我不是在救濟他們,只是想幫他們一把而已。」

何覲光父親得了重病,需要用昂貴的黨參和黃芪來調理身體。示意圖。(Shutterstock)

他經常慷慨解囊,只要發現哪個地方的橋梁、道路有損壞,就自己出資修復。他父親和幾個哥哥也是樂善好施之人。父親臨終前曾留下遺願,讓兒子們創辦「毓秀會」,去資助那些想要參加科舉但家境貧寒的儒生。何覲光聽從父命,成立了「毓秀會」,還與哥哥們一起捐了一百石糧食。

有一年,建寧縣受災,米價暴漲。在一個村子的集市上,一斗米甚至漲到了三錢銀子。何覲光得知後,就拿出自己在家中存儲的米糧去應急。他每五天去一趟集市,只為將自家的米糧降價出售。

他一生不忘「兼濟天下」,臨終前還叮囑自己的孩子:「讀書貴能明道,理財貴能問心。讀書若不明道,幸得一官,始則誤國誤民,繼則喪先德而累子孫,理財不問心,雖有銅山,譬若膏火自煎,山木自焚,有何益哉!」

助人行善成自然的四川名醫余學淵

余學淵,字奠高,四川彭山人。他生性寬厚、仁慈,很喜歡幫助別人。幼年時,曾在學堂裡讀書習字。每次到了農忙時,他就輟學回家,幫家裡人耕地勞作。等忙完了,再回到學堂。長大後,人們都很喜歡他,願意與他親近。

余學淵曾以教書為業,所得的收入若有剩餘,就全部施捨給有需要的人。若有人因為家境貧寒而無法婚喪嫁娶,他就會盡力去幫他們籌措錢款。他曾教導自己的學生:「凡事都要盡心盡力地去做,忠、孝、信、義只是因為具體事情不同而名稱各異,但本質上並無差別。」

他在醫學上的造詣很深,有時也會研製一些罕見的藥方。有一年時逢大旱,饑民遍野,朝廷忙著往各地發放賑濟糧食。為了救濟更多的處在饑餓中的災民,余學淵在家中研製了大量的「療饑丸」,以解決糧食一時供應不足的問題。

為了救濟更多的處在饑餓中的災民,余學淵在家中研製了大量的「療饑丸」,以解決糧食一時供應不足的問題。示意圖。(Shutterstock)

所有的事只要是惠利於民、有助於他人的,余學淵做起來都是孜孜不倦、甘之如飴。他的樂於助人完全是出於他善良、仁厚的天性,而並非是刻意為之。

當有人真心的誇讚他的義舉和善行時,他就謙虛地回答:「我不過是因為有人需要才施以援手,哪裡稱得上是善呢!」

每年都給窮人家送錢的貴州名醫狄文彩

狄文彩,字雲軒,貴州貴陽人。他十二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裡沒有收入來源,於是他在外幫人抄書,以此來贍養母親。他對母親十分孝順,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但因家境貧寒,無法參加科舉,一生未能步入仕途。

等他年齡稍長,就開始研讀醫書,此後漸漸地掌握了精湛的醫術。狄文彩尤其精通太素脈,每次診脈後都能預測出他人的生死之期。

一次他去赴宴,酒桌上有人衝著他調侃道:「聽說你能診斷出一個人的壽命長短,那你現在就來看看我的死期吧!」狄文彩聽了,很坦然地走過去給那人診脈,然後對他說:「你的死期就在今晚。」大家看那人好端端的,也沒有生病,以為狄文彩在開玩笑。可到了晚上,那人就死了。

另有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他當時全身都僵硬了。可狄文彩診完脈後卻說:「這人還有救,還能治。」他在病人的身體上施灸,不一會兒,病人就有了微弱的氣息,慢慢就甦醒過來了。狄文彩又讓他喝了幾服湯藥,沒過多久,他的病就完全好了。後來,知道這件事情的人都夸狄文彩,說他能起死回生。可他卻說:「我只是用了以前扁鵲治療虢太子的方法,不是我能起死回生。」

狄文彩在病人的身體上施灸,不一會兒,病人就有了微弱的氣息,慢慢就甦醒過來了。(Shutterstock)

狄文彩學識過人、醫術精湛,可他對病人、對自己的行醫之路卻總是懷揣著十二分的謹慎。他白天外出給人看病,晚上回到家已十分疲憊,但他仍會把當天的診療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以便不時地查看病人的病情、脈象如何以及症狀是否消失、藥量是否需要增減等等。

他用心至誠,只要有病家來請,無論時間早晚,他都會立即前往。他始終把病人的性命、安危放在第一位,一時一刻都不願耽誤。

狄文彩行醫多年,時間久了,也有了一定的積蓄。但他寧可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也要把自己的錢施捨給那些家境貧寒的人。每到年末,他知道窮人家年關難過,就自己做一些錢袋子,每個袋子裡放上三五錢銀子。然後,他來到這些窮人家門前,悄悄地把錢袋子放下,就轉身離開了。

他給窮人看病,也是不收錢的,有時還送給他們一些銀錢和藥材。若有人家裡生活困難,連婚喪嫁娶的錢都沒有,他就會拿錢來資助他們。

後來,經他治好的病人越來越多,其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德行在整個西南地區廣為流傳。當時貴州的巡撫兼布政使羅饒典還專門為他作傳,將其一生中的善言善行都記載了下來。

參考資料:

民國五年《建寧縣誌‧方技》
民國二十三年《彭山縣誌‧列傳》
咸豐二年補刻道光二十二年《貴陽府志》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代的針灸術源遠流長,尤其是針術,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據史料記載,中醫鼻祖神農氏曾「嘗草制砭」「嘗百藥而制九針」。在中醫大家的必讀書目《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九針」的樣式和用法。將細針緩慢地扎入身體就能治病,這種異乎尋常的診療方式也證明了人體中用顯微鏡都觀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實存在的。
  • 古代中醫有許多診療方法都極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脈就堪稱一絕。說起太素脈,有人認為是脈術,也有人說是相術。因為它與一般的脈術不同,不但能診斷病情,還能預測人的貧富貴賤、禍福夭壽。據史料記載,太素脈始於唐,興於宋,而流傳於後世的則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張名太素者」所著的《太素脈決》(後為《訂正太素脈祕訣》)一書。
  • 資深中醫師趙豐宇非常欣賞坤德中醫養生軒遵循中醫傳統療法,將針、灸、藥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適合現代人生活習慣與步調的治療中。(shutterstock)
    在過往幾千年中,隨著朝代更迭,人們漸漸背離了對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風日下的社會中,人心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敗壞。瘟疫若在某一個特定時間集中爆發,一般就是這個朝代到了覆滅之時。比如明朝,就是在各類瘟疫的密集爆發中,加速走向終結的。
  • 有關異人的記載,在中國古籍中並不少見。他們一般隱居在山野之中修煉著出世之道。到一定層次後,便具備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於某種異能異術。當機緣成熟時,他們會出山尋找有德之士,比如懷有大慈惻隱之心的行醫者,將能治病救人的祕術或法術傳給他們,使之得以善用,並讓世人也能福蔭並感恩於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藥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質。(Shutterstock)
    古代醫者多以救人性命為重,甚少有拿醫藥當牟利手段的。為窮苦的病人出義診,動輒還施金、贈藥的醫生比比皆是。這就是古代中國民間大夫對淡泊名利的身體力行。
  • 明代的許多御醫的一生都極富有傳奇色彩,有的因帝王愛重而在醫官的最高品階上連任了好幾朝;有的敢直言進諫,勸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則與帝王暢談養生之道,讓其清心寡慾、保養正氣。這些御醫都是品性高潔之人,醫術更是不同凡響。他們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頑疾,還能通過診脈預測出其福禍吉凶。
  • 他們深知,煉就醫術之前,先要領悟醫道。心中有道,望、聞、問、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於病痛疾苦。
  • 在現代中國,許多人用中醫治病往往要治上幾個療程,也沒徹底把病治好。若將時光拉回到中國古代,人們就會發現,流傳於上古的中醫之道被代代相傳後,無論是皇家御醫還是民間大夫,都能準確地找出病因,並迅速地開出藥到病除的方子。
  • 在中國古代,民間一直流傳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這話在學儒之人中頗為流行。因古代的儒學與醫學皆源於上古之道,於是儒生與醫生所承擔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處。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