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7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Isaac Teo報導/李平編譯)加拿大高等院校提倡多元、平等和包容,本是大好事。最近有加拿大學者對《大紀元時報》表示,這些都只是表面工夫,許多大學實際上對部分師生區別對待,本身就構成歧視和不公平。
經濟壓迫變成文化壓迫?
勞里埃大學(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安省賓頓校區人文系教授哈斯科爾(David Haskell)表示,許多大學嘴上說提倡多元和包容,其實只是一味宣揚人種膚色或性取向上的多元,根本容不下思想意識上的多元,有針對性排斥一些團體,如白人、異性戀或基督教信仰群體,將他們統統貼上「壓迫者」的標籤。一談到這些人群,壓根就不想多元。
去年夏天美國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事件後,勞大領導層趕忙發公開聲明稱勞大校園充斥制度性種族歧視。哈斯科爾和勞大商學院另一名教授麥克納利(Will McNally)在公開信中指出,制度性種族歧視這一說法,來自批判性種族理論,嚴重影響校園學術自由。
哈斯科爾認為,如今大學,尤其是大學裡的人文社科學院,都在搞所謂的社會公平,即批判性理論,而這種批判性理論實際上根植於馬克思主義。
他認為,直至幾十年前,加美英等西方國家多以白人文化為主,或至少以基督教文化為主。如今席捲西方國家的社會公平運動,將馬克思過去在經濟層面上的有產者與無產者、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對立,變成文化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對立,哪個人只要是主流文化中的一員,就被他們說成是壓迫者。
他認為,這麼搞是以偏概全,要知道個體白人和其他所有膚色個體一樣,也有可能面臨不利處境。
左派邏輯謬誤和混淆視聽
加拿大統計局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加拿大出生南亞裔、華裔、日裔和韓裔25至64歲所有教育程度人群中,2015年平均就業收入在5.93萬至6.68萬元(加元)之間,高出非少數族裔的本土出生加人5萬6,384元的收入水平。
哈斯科爾說,加拿大亞裔群體收入高,不等於他們就是在壓迫加拿大白人,收入差距只是群體和個體選擇差異造成。但在高等學府裡熱衷搞社會運動的人,一直在混淆視聽,把這種結果上的差異非要往偏見和歧視上扯,根本是一種邏輯謬誤。
他說,美國兩位大學公共政策和社會科學資深黑人學者最近研究也得出同一結論,認為這種結果上的差異是根植於文化中的個體選擇和決定差異造成,而不是種族歧視造成。
他說,他們的研究結果與當前流行的政治說法相矛盾,因此受到了嚴厲批評,兩位黑人學者遭到美國進步運動中許多人的斥責和詆毀,這暴露了大學搞假多元化的虛偽。只要誰的言論不合左派們的意識形態時,即使這個人是有色人種,也不再代表他們口中的多元。
今年5月,新布省艾里森山大學(Mount Allison University)健康心理學副教授阿扎(Rima Azar)在博文中表示,加拿大不存在制度性種族歧視,後被校方停薪停職。從身分上來說,阿扎實際上是左派口中的弱勢受壓迫群體:黎巴嫩移民、女性。
互惠規範才是社會出路
普林斯頓大學講師、《不會癒合的傷口》一書作者尼利(Russell Nieli)研究顯示,平權行動等基於種族的特殊優惠政策,只會強化人們對優惠政策針對人群的負面偏見,加劇社會分裂。只有實施互惠規範原則,社會才能更和諧、高效和繁榮,種族對立和緊張關係自然會消亡。
尼利曾說,互惠規範實際上就是,只要其他人不對自己人搞特殊,我也不會對自己人搞特殊,這樣的社會制度,才更公平和和諧。
哈斯科爾表示,一旦開個口子對哪個群體搞特殊對待,整個局面就會傾覆不可收拾。無論是白人還是什麼人,都不應該有特權,只希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責任編輯: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