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國產疫苗上市爭議 醫界籲回歸有效性

圖為國內施打AZ疫苗。(中央社)
人氣: 157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21年06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灣台北報導)疫苗話題持續延燒,台灣為解「疫苗之渴」,積極對外洽商疫苗採購事宜,商界大佬、半導體業者與宗教團體也動起來,盼通過民間力量自主採購疫苗,而國產疫苗則陷入沒通過三期臨床實驗的爭議。對此多名醫界人士稱,國產疫苗能否上市還是要回歸有效性,而緊急授權這在國外都有參照,並非台灣獨有。而當疫苗逐漸到位後,如何施打將成為問題,台灣應超前思考,避免出現群聚及爆出更多爭議。

圖為國內施打AZ疫苗。(中央社)

民間「代購疫苗」正在進行,還無法確定最終數量,目前以中央政府所採購的疫苗數量而言,據衛福部公布的數據,已完成採購2千萬劑,疫苗種類包括:COVAX、牛津AZ及莫德納(Moderna)等3種。

不過,據衛福部的統計,國內共需要高達3千萬劑的疫苗才可滿足需求,根據規劃,缺的這1千萬劑將由國產疫苗來補足,衛福部已與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聯亞生技等兩家國產疫苗廠簽約,向兩家廠商各採購500萬劑,共1千萬劑疫苗。

國產疫苗只做完二期 也會有嚴格把關

不過國產疫苗僅通過第二期臨床實驗,還未完成第三期,外界質疑有效性是否跟著打折扣,對此,台北市西藥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梁明聖受訪指出,疫苗照理說要通過三期才可上市,國產疫苗之所以可加快進程,主要也是考量到疫情嚴峻。

梁明聖說,目前考量需要緊急使用疫苗,但假設國產疫苗做完二期,還是存在安全疑慮,衛福部也不會讓它通過,其實就國外的強況來說,輝瑞等疫苗也是縮短臨床實驗時間,由美國政府通過緊急授權而上市,「否則不會那麼快。」他強調,疫苗攸關國人安全,即使緊急授權,還是會有嚴格的把關。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祕書長羅浚晅受訪時則說,國產疫苗得回歸安全性與有效性來審視,不論是幾期的授權,這要符合這兩項原則,確保綜合抗體所帶來的保護力,都應該是可被接受的,「疫情在燒,如果通過常規申請,等疫苗正式上市時,可能已經沒有效了,這等於是曠日費時。」

一期試驗證明  國產疫苗不亞於國外

另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在1日參加網路電台節目時,也針對國產疫苗的上市爭議發表看法。李秉穎說,從第一期試驗結果觀察,國產疫苗引起的抗體濃度,比自然感染者體內的還高,這代表疫苗的可用性是可預期的,另外,據第一期試驗結果,發現國產疫苗的表現確實不亞於國外疫苗。

李秉穎說,因應緊急疫情,世衛組織已在倡議訂定保護性抗體標準,只要疫苗抗體不亞於早前上市的疫苗,應可取得緊急授權。國產疫苗若堅持完成第三期試驗,等於會胎死腹中,這好比是無視台灣的嚴峻疫情。

李秉穎也特別針對國產疫苗與國外疫苗進行比較,他說,BNT、莫德納是mRNA疫苗,優點是製造容易,缺點是需低溫冷凍,運輸較講究;而嬌生、AZ是腺病毒載體疫苗,平均保護力約70%,且有極少數血栓情形,但還是利大於弊;至於高端、聯亞屬於基因重組蛋白疫苗,這是比較傳統的疫苗,缺點是製成慢,優點是較不會有過敏性休克或血栓等副作用。

疫苗如何大量施打 政府應超前規劃

隨著疫苗陸續到位,接著國內必須思考的是如何有效施打,避免出現群聚、塞車的狀況,羅浚晅說,建議參照去年分配口罩的方式,利用健保系統等科技手段協助分流人潮,也加快施打腳步,這點政府要在疫苗還沒進來前,就先超前規劃,避免最終出現混亂,爆出不必要的爭議。

羅浚晅說,施打地點的部分,除了大型醫學中心之外,許多基層醫療系統也表態願意協助,因此應擴大基層施打疫苗的數量,希望達成在街頭巷尾就可打疫苗的狀態,絕不能讓疫苗只能在少數特定地點施打,否則很可能帶起人潮的移動,也會增加群聚感染風險。

梁明聖則坦言,國內施打疫苗很有經驗,這絕不是問題,當務之急還是解決疫苗短缺的狀況,要確保疫苗的供應是足夠而且沒問題的。

西方四款疫苗 都不能私下買賣

不過,關於民間宣稱可替政府「代購疫苗」的說法,學者則認為困難重重。據美國大學教授翁達瑞在臉書發表的文章,指出許多國家買不到疫苗,而全球施打的四款西方疫苗,都只獲得「緊急使用核可」,意即不可能私下買賣或募集。

翁達瑞說,以輝瑞、莫德納、嬌生3款疫苗而言,美國唯一的買主是「聯邦政府」,且不得轉運其他國家施打,這牽涉兩大理由,首先是「緊急使用核可」的疫苗,不能銷售給消費者,這就代表不會有「私人買家」;第二,銷售「緊急使用核可」的疫苗,購買的藥廠要承擔極高的訴訟風險,通常沒有私人買家有能力承接這個風險。

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則以〈這場疫苗大戰背後都是政治〉為題發文,除了提到疫苗廠背後代表台灣生技業的競爭力之外,更指出國台辦數度召開記者會,要求台灣某黨派放棄政治成見,施打中國疫苗,也看到很多人見縫插針,其實「背後都是政治!」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