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農法 為農業節水
【大紀元2021年05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侯駿霖台灣綜合報導)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在過去20年間,全球每人平均淡水供給量已減少超過20%;目前全球有逾32億人面臨水資源短缺問題,灌溉農業用水就占全球總用水量的70%以上。
台灣近期水情吃緊,許多科技大廠紛紛派水車載水,部分地區實施時段減壓、供5停2限水措施,農委會也宣布嘉南、新竹、苗栗、台中、桃園等地區停灌7.4萬公頃,占全台近24%灌溉面積。
興藝峰生技農業業務經理蔡素華表示,台灣只要一缺水,就想停止農業灌溉,但台灣真正需要的是「節水產業」。她說,目前以回歸自然的方式,包括:仿熱帶雨林、仿人體的雙仿生科技農法,能建構出免農藥、免化肥、免翻耕、可連作、不用客土的栽種環境,省水率可高達70%至80%。
蔡素華指出,以台東五生果園約4分至5分地紅龍果為例,原本給水量兩星期1次,使用約100噸水才能完全將土壤滲透;但經過農法技術的改變後,目前兩星期僅需使用25噸水,等於省下約75%水量。
蔡素華說,仿生系統是走地下管路做滲灌,輸送包括水分、營養液、空氣;儘管是沙土,都可以活化土壤,使它適合種植。她說,這套系統在近幾年加入環控感測裝置,輔助偵測及水分控管,藉此培養作物也能更加節水。
另外,蔡素華特別提到,植物也是有知覺的,講究水、土壤、空氣的用心,創造良好的耕種環境,也會讓作物獲得正面能量。她笑稱,「我們把植物都當做人在用心栽培。」她指出,作物被小蟲咬了以後,還會自動結痂,並不會直接腐爛,就證明了作物的活力與生命力。
這項作物的生命力,也體現在營養價值方面。蔡素華舉例,中藥「丹參」其中有種成分叫做「丹參酚酸B」,經農科院檢驗發現,該成分較其他市售高3倍至10倍,而且「丹參」種植過程十分榨取地力,一般都要耕作1年、休息2年;但是仿生農法養好地力後,不但可以連續耕種,營養價值也出乎預期。
她以「尊循自然、善用科技、循環永續」做總結;除了要尊重自然,也要依循自然,並且以不違反自然的前提下善用科技,才能達到經濟循環的目標。◇
責任編輯: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