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燕:32年前那個紀念會 改變多少人命運
【大紀元2021年05月09日訊】年年五四,今又五四!驀然驚覺,距今32年、1989年4月底5月初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五四運動七十周年紀念會」,改變了包括我在內的多名與會者的命運,其中不少人已不在世,這促使我要記錄這個會議,那怕只是浮光掠影。
關於那次舊金山的紀念會,我窮九牛二虎之力,在網上只能搜索到唯一一篇文章—時任中共中央政治體制研討小組辦公室研究員吳國光撰寫的《智慧、風骨、理想―追憶三位尊敬的前輩》,說的是戈揚、王若水和劉賓雁;文中還提到我本人「曾慧燕作為記者的敬業……」。
除了該文,我再也找不到關於這個會議的任何紀錄,使我覺得責無旁貸要寫點什麽,何況我還保留了不少珍貴照片。
這個紀念會的主辦方,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美國中國問題專家夏偉(Orville Shell,),他後來出任亞洲協會(紐約)中美關係中心主任,在美國對華決策方面,是一位舉足輕重人物。
就在那一年,夏偉及其華裔妻子劉白方,圓滿成功舉辦了「五四運動七十周年紀念會」,與會者均為海峽兩岸知名學者一時之選,可謂群賢畢至,精英雲集。包括來自中國、時任北京《新觀察》雜誌主編戈揚(1916年1月12日~2009年1月18日)、《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若水(1926年10月25日~2002年1月9日)、《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劉賓雁(1925年2月7日~2005年12月4日)、歷史學者梁從誡(1932年8月4日~2010年10月28日,被譽為「中國民間環保第一人」、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林徽因之子)、《詩刊》副主編邵燕祥(1933年6月10日~2020年8月1日)、劇作家吳祖光(1917年4月21日~2003年4月9日)、電影導演、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吳天明(1939年10月19日-2014年3月4日)等;台灣方面的與會者,則有歷史學家、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柏楊(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上述這串長長的名字,如今都已駕鶴西去,令人感嘆逝者如斯夫!
目前尚健在的,則有曾任《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編輯、現任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政治系教授的吳國光、政治學者、中共已故總書記胡耀邦前智囊阮銘(後移居台灣,曾任台灣總統陳水扁國策顧問)、電影導演陳凱歌、洪晃夫婦(後離異)、詩人北島以及中國留美學者徐邦泰等;美國方面的與會者,有中國問題研究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黎安友;哈佛大學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杜維明及電影製作人韓倞(Carma Hinton) 等。
吳國光那時剛到美國兩個月,正在科羅拉多州的Boulder進修英文,為秋季到哈佛大學參加尼曼學者項目做準備。由於劉賓雁是前一年的尼曼學者,推薦吳國光前往舊金山與會。
據吳國光回憶,「4月27日,大家都為《人民日報》『四二六』社論那殺氣騰騰的腔調所震驚和焦急。當天傍晚,劉賓雁撥通了北京方勵之教授家中的電話。」
吳國光等圍聚電話機旁,聽到方勵之說今天北京大遊行(即著名的『四二七』大遊行)。它表明,學生與民眾,沒有被鄧小平定性的「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調子嚇倒,「要求政治改革和民主自由的呼聲還在持續高漲」。他們對北京的局勢當時還相當樂觀。
夏偉夫婦在舊金山北郊Bolinas有一農莊,會議期間邀請戈揚、劉賓雁、王若水、邵燕祥及吳國光等人前往作客,他們欣然前往。沒想到,後來形勢急轉直下,王若水、劉賓雁、戈揚等,因「六四事件」被迫滯留美國,天涯有家歸不得,先後客死異邦。
對本人來說,那次得以風雲際會參加五四紀念會,是由於當時我正在舊金山灣區奧克蘭語言學校進修英文,奉香港《九十年代》月刊總編輯李怡之命,到會場專訪吳天明和吳祖光。兩篇文章發表後,獲當時台灣聯合報美加新聞中心主任張作錦大加讚賞,力邀我前往紐約工作,但我當時一心想返香港,最初謝絕其好意。
可是,命運弄人。「六四」事件不但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也改變我的人生軌跡。當北京的槍聲響起,耳聞目睹「六四」血腥屠殺的鏡頭,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作崇,我終於留在美國。
32年,只是歷史長河一瞬間,但對一個人來說,卻是很長一段時間,從五四到六四,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仍有人逆歷史潮流而行。1989年震驚中外的「六四事件」,是那一代人刻骨銘心的共同記憶,熱血仍在沸騰,激情仍在燃燒,我們不會忘記!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