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腸躁症有5大症狀!便祕、拉肚子 2招改善

文/蘇冠米

一緊張、感到壓力,就會腹痛、拉肚子或便祕,可能是腸躁症。(Shutterstock)
人氣: 69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 ,

生活中是否有一緊張、感到壓力,就會腹痛、拉肚子或便祕的經歷呢?這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針對這種會反覆發作的疾病,除了藥物,中醫還可從穴道、飲食進行調理。

壓力一來就會腹痛、腹瀉或便祕?可能是腸躁症

在扶原中醫雲林總院總院長郭大維的門診中,常有因工作或課業壓力而拉肚子的患者報到,年紀最小的僅國小一年級。

這名小患者每天上學就會腹痛,放假就不痛。經郭大維耐心細問,發現小孩並不是因為要上學,早餐吃很快才肚子痛,而是父母希望他跟姊姊一樣考試第一名,覺得上學壓力大才造成腹痛。在經由把脈、看舌苔,小患者被診斷為腸躁症。

腸躁症又稱大腸激躁症,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目前醫界普遍認為,情緒和壓力是誘發腸躁症、使病情惡化的因素。

其中,女性容易受到生理期、荷爾蒙起伏、壓力及情緒的影響,更容易得腸躁症。男女發生比例約1:4至1:6。

以下為腸躁症的常見症狀:

● 便祕

● 腹瀉

● 便祕、腹瀉兩者交替

● 肚子脹痛且在排便後就緩解

● 大便有黏液

同時,患者在過去一年內至少連續12個星期或3個月內曾發生大便形態、排便次數的改變。而且在遭遇壓力、規律生活出現變化或女性生理期時,症狀會變嚴重。

目前並沒有哪一項檢查能直接診斷出腸躁症,主要是根據臨床症狀,排除其它相似疾病之後,‬才能確診。‬

腸躁症患者會有一緊張、感到壓力,就腹痛、拉肚子或便祕的症狀。(Shutterstock)

中醫看腸躁症 分為3型 

腸躁症屬於中醫的腹痛、便祕、泄瀉、鬱證等範疇。郭大維表示,中醫也認為腸躁症與自律神經有關,自律神經被歸在肝,如肝鬱、肝氣不舒等。五行中,肝木克脾土,緊張與壓力會使腸胃機能變差,導致便祕、腹瀉或兩者交替。

中醫講辯證論治,把疾病分很多型,依患者臨床症狀作對應。腸躁症有以下3型:

1. 肝鬱脾虛型

因情緒壓力導致胸悶、肚子脹痛,排便後就緩解。排便形態為腹瀉,或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女性患者則可能隨經前症後群出現。

對於郭大維門診中的那位小學一年級患者,醫師給予了舒肝藥物,並請父母減少孩子的課業壓力,讓孩子能開心上學。過了1、2個月,小孩的臉開始恢復圓潤模樣,症狀也好了。

2. 脾虛濕盛型

一緊張就會拉肚子,且一天拉好多次,甚至在大便裡看到未消化食物。這類患者會伴隨營養不良、體力差,看起來面色不好,弱不禁風,還會睡不飽。

3. 脾胃陰虛型

有口乾、舌紅,胃口好卻吃不胖的情形,排便形態為便祕。這些症狀代表腸道好菌少、消化液不足,無法良好的消化吸收。

這類患者出現腸躁症可能比較久,也許是工作壓力造成常熬夜、長期睡不好,使陰虛體質越來越嚴重。

症狀加劇時 中醫2招安撫激躁的腸道

腸躁症患者在生活中面臨壓力,例如考試、面試、工作提案等,容易使症狀加重,例如腹瀉型患者可能一天下來不斷跑廁所。中醫有2個方法可安撫身心。

第一招:按摩4穴道

1.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可提氣、鎮靜。

郭大維舉例,韓國選手參與一些國際型比賽時,會有韓醫為選手在百會穴針灸,來安神定志,平緩自律神經,緩解選手的壓力,幫助他們發揮平時應有的水準。

百會穴位於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央,向後約1拇指橫寬處。(健康1+1/大紀元)

2. 合谷穴:在手掌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間,偏向食指側的凹陷處。

因合谷穴位於大腸經,按摩此處對腸胃道可起到類似肌肉鬆弛劑的作用。

合谷穴位於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間,偏向食指側的凹陷處。(健康1+1/大紀元)

3. 內關穴:腕橫紋向上三橫指寬處,手腕兩筋之間。

按摩此穴可緩解心中壓力,減少腸躁症和伴隨的胸悶症狀。

內關穴在腕橫紋向上3橫指寬處,手腕兩筋之間。(健康1+1/大紀元)

4. 太衝穴:腳上的第一腳趾跟第二腳趾中間,往上約一拇指橫寬處。

在家可按此穴,能舒肝解鬱。

太衝穴在腳背上第一趾和第二趾趾縫間,往上約一拇指橫寬處。(健康1+1/大紀元)

郭大維表示,遇到因考試緊張的患者,會建議他們作深呼吸加按摩這些穴道,能慢慢改善症狀、緩解緊張情緒。

第二招:飲食調理

腸躁症患者為避免在重要日子頻繁上廁所,當天飲食內容很重要。

早餐以少量、好消化的食物為主,建議吃煮到軟爛的粥,來點溫熱的食物舒緩腸胃。

當天飲食應少吃烤、炸、辣等料理,以及比較燥熱的炒飯、炒麵,並避免難消化的糯米類食物。

● 腹瀉的患者:不要一早就喝冰牛奶,因為牛奶屬蛋白質,不好消化。

● 便祕的患者:多吃高纖維的食物增加腸胃蠕動,例如紅藜麥、筍子及黑木耳等菇類。也可吃芝麻糊來潤腸。

● 腹瀉、便祕交替的患者:多與壓力有關,飲食不要吃太多快,應空出吃飯時間,放鬆且專心的進食。

有些女性患者是生理期來時症狀變嚴重。會拉肚子的人,經期來之前可喝薑母茶溫胃;容易便祕的女性在經期前一星期,可多喝水、挑選好消化的食物,還可吃黑木耳、香蕉,幫助潤腸通便。

無論是哪一型的腸躁症患者,平時可喝四神湯,有助健脾、利濕、止瀉。並少喝咖啡、可樂、茶等含咖啡因的飲料,以免讓交感神經興奮。水與飲料也以常溫為主。

腸躁症是經年累月忽視腸道健康的結果,往往是患者發覺症狀持續很久還沒好,才想到要找醫師,因此藥物調理也需要3至6個月較長的時間。郭大維建議患者服藥的同時,也要調整生活步調、飲食內容及睡眠時間,否則問題仍會再出現。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胡乃文開講】揉揉腹部3分鐘 宿便排乾淨 中醫教你解腹痛

· 眩暈水腫?濕氣太重可帶來8種病 1杯茶飲除濕

· 香蕉是「最便宜營養品」減肥助排便 3類人不宜吃

責任編輯:李清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