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前議長:一場美國文明的危機
【大紀元2021年04月18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Newt Gingrich撰文/姬承羲編譯)我們正身處一場美國文明的危機當中,其危險與真實性,不亞於南北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前兩次危機中,如果美國輸了,那美國就不再是美國了,全世界的自由事業也將大大倒退。
今天,我們面臨的內憂外患甚至更為嚴峻。
國際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迅速發展的中共,其經濟、科學和技術力量都已和美國並駕齊驅。最近,中共對台灣及南海的挑釁,及其對內實施的鎮壓(包括對維吾爾人設立的集中營和種族滅絕、對藏傳佛教文化的破壞和對香港自由運動的鎮壓),都顯示了其膨脹的自信。
近期的中俄月球聯合項目,就是集體威權主義向由美國領導的自由聯盟發起挑戰的一個例子。不僅如此,俄羅斯在烏克蘭邊界的軍事行動,更釋放了威權主義國家發動侵略的另一個信號。
然而,國際局勢無論如何凶險,與美國文明所面臨的內部威脅相比,都不值一提。
看看以下這些徵兆,就知道我們的文明正在被瓦解。
在明尼蘇達州,即使涉事的警察正被審判,證明法治並未缺席,但當地仍然爆發了為期數天的搶劫和騷亂。
在新墨西哥州,一名警察在攔下一輛車後被司機殺害,而我們的精英們卻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事實上,明尼蘇達州布魯克林中心(Brooklyn Center)的市長邁克·埃利奧特(Mike Elliott),甚至還在騷亂期間表示:「我覺得,警察每次攔下一輛車或者遇到一些無需武器的狀況時,他們並不一定要隨身攜帶武器。」
一場針對警察的戰爭正在展開。2020年有264名警員喪生,相比前一年增長了96%。在紐約市,仇視警察的勢力,用莫洛托夫雞尾酒(Molotov)作燃料,對警車縱火。全國的謀殺犯罪率飆升,2020全年,見證了有史以來最高的謀殺案增長率——36.7%。
面對陡增的犯罪行為和針對無辜人群的暴力——包括對幼年兒童的暴力和虐殺——民主黨眾議員拉希達·特萊布(Rashida Tlaib)竟呼籲「不要治安、監獄和軍隊」。諷刺的是,特萊布代表了底特律市。根據底特律市2020年的犯罪報告,2020年該市共發生327起謀殺案,相較前一年的275起增加了19%。2020年還發生了1,173起非致命槍擊案,相比前一年的767起,增長了53%。
在密爾沃基(Milwaukee)、西雅圖和俄勒岡州的波特蘭,都建起了類似法國境內的禁行區(no-go zones),這根本就是在本土上分裂美國。
波特蘭市仍然每晚遭受無政府主義者的襲擊。儘管政府官員發表了極盡懇切的聲明,但從未採取有效行動來恢復法律和秩序。
在舊金山,信奉共產主義的地方檢察官宣布,將不再起訴900美元以下的盜竊案。此聲明導致商店竊案激增,以至沃爾格林(Walgreens)不得不將該市10家藥店悉數關閉。
對美國文明的威脅,還遠遠不止於這些街頭暴力。
那些所謂覺醒(woke)的大公司首席執行官們,拒絕譴責在中國發生的群體滅絕和警察暴政,卻熱衷於攻擊美國的喬治亞州。可是,喬·拜登總統針對該州新選舉法案的說法,根本就是錯誤的(或者就是純粹撒謊)。將全明星賽從喬治亞挪到科羅拉多,會傷及當地的黑人小企業。(在喬治亞,黑人企業主所僱傭的員工人數,是科羅拉多州的8倍)。
更何況,科羅拉多州現行的投票法比喬治亞的新法案更為嚴格。對那些「覺醒者」而言,沽名釣譽遠比事實更重要。
為了在2020年大選中擊敗唐納德·川普總統,電視新聞機構更系統性地撒謊。CNN的查理·切斯特(Charlie Chester)近日更宣稱:「我來CNN就是為了這件事。看看我們做的,我們(CNN)趕走了川普。我敢百分之百斷言,而且百分之百相信,如果沒有CNN,我不認為川普會下台……我來CNN就是為了促成這件事。」
當然,單靠CNN扳倒了川普,這種說法,可能《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MSNBC、NBC、CBS還有ABC都不會同意。畢竟這兩家報紙媒體,還靠給川普造謠得了普利策獎。
但傳統媒體的敵意和虛假,相比越來越像俄羅斯寡頭的互聯網大亨,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一個得到超過7千5百萬美國人支持的領導人,竟然被他們(互聯網巨頭)試圖抹殺,其冷酷行徑,堪比蘇聯和中共的暴政。
不惜以國家利益為代價,大政府和大企業互相勾兌,讓裙帶資本主義越來越肆無忌憚。
由政府領導煽動的歧視和隔離,也再度大行其道。基於種族的賠償、學校配額,還有反對白人或男性的課程,都是赤裸裸的種族主義。
最後,當加州政府在考慮要求學生每天對著阿茲台克神靈(Azec god,一個以人類作為犧牲的邪教之靈)唱讚歌時,人們絕對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美國文明正處於危機之中。
如果想保住美國,我們就必須抵擋這些試圖毀掉我們的勢力。
原文:發表於英文大紀元。
作者簡介:
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是美國共和黨人,曾在1995年至1999年期間擔任眾議院議長,2012年曾作為總統候選人參選。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責任編輯:高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