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4月12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osh Hammer撰文/德誠編譯)所謂的「覺醒」 (「woke」)意識是美利堅合眾國面臨的最全面的威脅。「覺醒者」們揮舞著取消文化的棍子,壓制所有不同言論,鏟除所有他們認為錯誤的思想,並通過絕對的強制性力量達到讓所有人看法一致。這是絕對的極權主義。
就交叉性歧視(intersectionality)和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而言,這是徹頭徹尾的一種種族主義——更不用說諸如「批判種族理論」和「不同種族有同樣的權利」等時尚概念——公然基於種族進行歧視,從而破壞了美國本有的卓越精神,那就是在法律下對不同種族的保護是平等的。
(註:交織性歧視,指一個人可能同時有「多重的」弱勢身分,諸如: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年齡、社經地位、國籍、種族、障別等,所以面臨到社會交疊或具有特別針對性的歧視對待。)
不過,就好像從反烏托邦小說中出來的一樣,所謂的「覺醒」意識形態仍然成為美國統治階級的統一信條。從公共部門官僚機構到《財富》500強,從好萊塢到硅谷,再到兩者之間的統治階級,近年來已經普遍吸收、頒布和傳播所謂「覺醒」的核心宗旨。
更重要的是,這種普遍性往往採取更隱蔽的跨機構勾結的形式。正如馬修‧施密茨(Matthew Schmitz)在去年9月發表於《平板電腦》(Tablet)上的一篇文章中所言,「政府當局和公司現在正在協調執行新的世俗進步信仰的命令」,這樣,有如意大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所言,新馬克思主義思想己完成了在體制內的長征。
率直地說,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正如以色列政治理論家約拉姆‧哈桑尼(Yoram Hazony)在去年8月為Quillette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所仔細描述的那樣,「新馬克思主義者沒有使用19世紀共產黨人設計的技術術語」,但「他們的政治是基於馬克思批判自由主義的框架」。
自由主義——真正的、實實在在的、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在美國越來越處於守勢。雖然仍有許多右傾的經典自由主義者——那些傾向於優先考慮自由市場和個人自由的人,但現在美國草根右派的知識能量來自那些有質疑的人,他們質疑我們現代社會對價值中立的自由主義的承諾是否真的成功地「保護」了很多東西。在左翼,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的傳統的「生生不息」的自由主義,一直不願對新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認真的反擊。
左派自由主義還沒有完全被消滅,但正在走向衰落,民主黨目前對結束參議院阻撓議事和重整聯邦法院的迷戀就証明了這一點。對於「中立」程序主義來說,就這麼多了。
當然,也有一些高調的左翼自由主義者從所謂覺醒意識形態體制性的「長征」中叛逃出來。例如,前《紐約時報》編輯巴里‧韋斯(Bari Weiss)在呼籲「批判性種族理論」的卑劣性、媒體對反亞裔仇恨犯罪元凶的真實身分的廣泛誤導以及其它所謂覺醒的過度行為。還有很多像韋斯這樣的人,比如凱特琳‧弗拉納根(Caitlin Flanagan),甚至還有HBO人氣主持人比爾‧馬赫(Bill Maher)。
但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左翼自由派人數太少,裝備太差,無法接受「覺醒者」本身,相反需要選擇某種新的戰術/戰略聯盟。
解決方案是與其他反「覺醒者」建立政治聯盟。誠然,這個聯盟將有許多困難,而且對許多人來說會感到不舒服。但是,就像在右翼的不同派別都有各種反對蘇聯共產主義的理由一樣,保守的「融合主義」上升到共和黨主流綱領的地位時,反覺醒主義聯盟也會有各種理由去反對極權專制。
正如施米茲(Schmitz)寫的那樣:「自由主義者強調知識的臨時性,抵制包羅萬象的政治主張,並為公共錯誤和分歧尋求空間,他們有理由與猶太人、基督徒和其他相信人類有罪且墮落的人達成協議。」
隨著「批判性種族理論」在全國K-12教育中的滲透以及像Ibram X. Kendi這種「反種族主義」的騙子鞏固了其灘頭陣地,建立這種聯盟的想法正在迅速興起。在上週《大紀元時報》的一篇文章中,教育家威廉‧布魯克斯(William Brooks)以明顯直截了當的方式辯稱,「自由主義者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跟著馬克思主義者的調子共舞,使西方民主走向終結,要麼尋求與保守派建立自由聯盟。」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選擇裡,建立自由聯盟這種選擇是正確的。
我們這些傳統主義的右派人士必須以自己獨特的能力,竭盡所能地加速這一趨勢的發展,並張開雙臂和熱情的懷抱歡迎左派自由主義者的加入。於今的當務之急,要求左翼自由主義者與我們一起結盟,反對新馬克思主義的覺醒、「取消文化」和「反種族主義」。
西方文明的生存,完全取決於此。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喬希‧哈默(Josh Hammer)是一名受過培訓的憲法律師,是《新聞週刊》的意見編輯,他是BlazeTV的播客、第一自由研究所的顧問、聯合專欄作家。
本文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