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童謠應驗 王濬樓船下益州 助西晉一統天下

文/劉曉
對於西晉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戰勝東吳的水軍,東吳就是憑藉著長江天險才得以一直存活。示意圖。(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9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令人盪氣迴腸的魏、蜀、吳三國,在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孫權等風流人物謝世後,天下大勢逐步走向統一。公元263年,曹魏政權滅掉蜀漢。266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東吳,徹底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天下。

在東吳被滅前,民間就流傳著一首童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童謠中的「阿童」說的就是為西晉最終一統天下的大功臣王濬。

及冠之後胸懷大志

王濬,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郡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人。他出生於世代顯貴之家,史載,他們家世代都擔任薪俸二千石的高官。優渥的家境,自然讓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他就機敏好學,博通典籍,又容貌俊美,但二十歲之前他不注意修養品行,放浪形骸,在鄉里間的名聲並不太好。

二十歲及冠後,王濬的志節有所改變,變得「疏通亮達,恢廓有大志」。能表現他胸懷大志的有這樣一件事:一次,王濬家建房子,他特意在門前開了一條數十步寬的路。

很多人不理解,覺得這根本沒必要,但王濬卻說:「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納長戟幡旗的儀仗。」在當時,只有做了高官之人,出行才有這樣的排場。大家都笑話他,王濬卻道:「陳勝有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濬此後的人生證明,他還真是飛行在高空中的鴻鵠。

王濬道:「陳勝有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示意圖。(Rodrigo BUENDIA/AFP)

初入仕途 威震官場

王濬踏入仕途的起點在河東。當時他被州郡長官徵辟為河東從事,相當於現在負責司法的檢察官。此時的王濬是鐵面無私,即便是和他家有關係的官員,他也照察不誤,而且他眼光敏銳,很快就能發現官員的貪污問題之所在。這使得那些有問題的官員往往還未等王濬到達,就望風辭職而去。

當時的河東刺史徐邈有一個才貌俱全的女兒,因要自己選擇夫婿而一直未嫁。一天,徐邈宴請手下的青年未婚才俊,暗中讓女兒觀看,女兒一眼看中了王濬,於是徐邈就將女兒嫁給了他。

不久後,名將羊祜來看望老友徐邈,作為徐邈女婿的王濬也參加了會面,羊祜認為王濬有奇才。其後,在羊祜受命鎮守四川的時候,點名讓王濬做自己的參軍司馬,負責整頓軍紀,並以知己待他。

做太守政績突出

羊祜的侄子羊暨對羊祜說:「王濬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節,不可重用,對他應該有所抑制。」羊祜卻認為王濬有大才,可堪重用。羊祜確實是非常了解王濬的。隨後,王濬被轉任為車騎將軍從事中郎,後又被提拔為巴郡太守。

當時的巴郡,是今天的重慶所在地,與東吳接壤,是西晉的戰略要地。不過,因為常年的戰爭,巴郡土地荒蕪,老百姓苦不堪言,大量逃亡。而且,為了逃避兵役,很多人家不願意生男孩,生下來發現是男孩就偷偷扔掉,以至於一段時間,巴郡通往其它地方的要道上,也可以看到被拋棄的男嬰。此外,巴郡周邊的少數民族為了生存,也常常騷擾巴郡百姓。

這正是王濬上任後所面對的亂局,但他並不畏懼,針對當地情況,他採取寬仁的政策,減輕徭役課稅,並重新丈量土地,凡是被權貴者侵占的一律還給百姓。而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家裡有男孩的,朝廷給予獎勵,生男孩的家庭,國家還承擔部分生活費用、減免賦稅等。如此一來,被解救下來的嬰兒有數千人。

另一方面,對於巴郡貪腐的官員,王濬依舊不手軟。在他的治理下,當地秩序逐漸恢復,人口和耕地都大為增加,就連接壤的東吳也有百姓前來歸附。史載,在他擔任巴郡太守的最後一年,東吳歸附的百姓超過三萬,這對西晉一統天下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因為政績突出,272年,王濬轉任廣漢太守,這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廣漢,即今天的四川遂寧。在任期間,他對百姓廣施德政,人們非常尊重、仰賴他。

在王濬的治理下,當地秩序逐漸恢復,人口和耕地都大為增加。示意圖,圖為清 陳枚《耕織圖冊·一耘》。(公有領域)

夢兆做刺史

一天,王濬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他夢見屋梁上懸著三把刀,一會兒又增加了一把刀。他驚醒後心中十分厭惡,但主簿李毅卻拜了兩拜祝賀道:「三個刀是州字,又增加一個,府君將要做益州刺史吧!」

果然,不久後,益州牙門將張弘發動叛亂,殺死益州刺史皇甫晏,並進犯廣漢。王濬設下計謀,並調動廣漢駐軍平息了叛亂。事後,雖有官員指責他不該擅自調兵,但皇帝沒有降罪,反而將其封為關內侯,遷任益州刺史。

益州刺史是西南擁有最高權力的地方官,其轄區包括今天四川大部分以及雲南、廣西、西藏的部分地區,因此有「西南王」之稱。在任期間,王濬廣施仁政,樹立威信,當地各族百姓多來歸降。

政績突出的王濬因此被拜為右衛將軍、大司農。因為在益州的威望很高,他離任回京城時,當地百姓依依不捨,一路相隨。

為平東吳大規模造舟艦

當時,西晉已統一了大部分地區,只剩下江南一隅的東吳。車騎將軍羊祜開始謀劃消滅東吳的計劃,以統一中國。對於西晉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戰勝東吳的水軍,要知道,東吳的主力戰船要比西晉的大很多。從曹魏到西晉,也多次發動過對東吳的進攻,但陸地上打得再順利,一到長江,就會被東吳打得很慘,而東吳正是憑藉著天險才得以一直存活。

因此,平東吳首先要解決水戰問題,羊祜也是這樣對晉武帝建議的,他認為要有一支強大的水師,首先要有強大的戰船。羊祜素知王濬奇略過人,便密上表章,仍留王濬於益州,參與平吳大計,並提議讓其任負責人,建造大批戰船。晉武帝同意了他的建議,復拜王濬為益州刺史,督造戰船。

接到旨意後,王濬迎難而上,開始督造上百艘戰船,建造的船每艘長度是一百二十步,可裝載二千餘人。大船周邊以木柵為城,還修了城樓望台,有四道門出入,船上可以來往馳馬。又在船頭畫上鳥首怪獸,以嚇唬江神。

可以說,造船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自古未有,而王濬為了減少百姓的負擔,儘可能縮減徵用民工的數量,調動大量駐軍和各地衙門的衙役、官吏輪流參與其中。他自己也身先士卒,吃住在現場。

對於造船需要的木頭,王濬減少了發動百姓進山伐木的過程,一半的木頭是通過與當地少數民族進行貿易得來的,因此大大提高了造船效率。同時,他頗有先見之明,即在造船的過程中,就將大量水師部隊調入現場,一邊參與建造、熟悉戰船性能,一邊進行訓練。

不過,王濬有一點沒想到的是,大量的木屑順江飄到了東吳境內,東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了些木片呈給吳主孫皓,認為西晉有攻打吳的計劃,應該提早在建平增兵、做準備,但孫皓卻不以為然。好在吾彥並未掉以輕心,在東吳水域安置了大量的木樁,並用鐵鏈連成一片,以防止西晉的戰船攻入。

此時,在西晉都城洛陽城內開始流傳一首童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意思是一個叫阿童的人解決了大軍渡江的問題。文章開始就說過,阿童正是王濬。聽到童謠後,晉武帝遂拜王濬為龍驤將軍,監梁益諸軍事。

船造好了,西晉朝廷內部對於是否伐吳卻出現了紛爭。因為羊祜去世,有大臣竭力勸阻,但王濬的上書最終讓晉武帝拍板。王濬的意思是,現在的吳主孫皓凶暴,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所以正是伐吳的好時機。如果孫皓突然死去,吳人改立賢主,文武各得其所、人盡其才,則吳國就成了晉的強敵,那時攻打就難了。另外一個原因是船已經造了七年,時間長了,木頭就容易腐朽了。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已經七十歲了,已經等不及了。

接到旨意後,王濬迎難而上,開始督造上百艘戰船。示意圖,圖為樓船,中國古代戰船,因船高首寬、外觀似樓而得名。(公有領域)

平東吳立頭功

很快,晉武帝下詔伐吳,三國歷史上最後一場大規模戰爭於280年正月拉開了帷幕。西晉大軍分為六路,其中一路是王濬率水軍沿江而下。出發前,那些王濬先前在巴郡所保全的男嬰,現在都到了服兵役供徭役的年齡,他們的父母都告訴兒子說:「是王府君給你的生命,你要勤勉效力,不要貪生怕死啊!」

開戰後,其它幾路軍都遭遇挫折,而從成都出發、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的王濬一路卻是高奏凱歌,攻破了東吳的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在進入西陵峽時,面對吳軍設置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王濬命人做了幾十個大木筏,每個有百餘步大,筏上紮成草人,被甲執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都被筏帶去。又做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的火炬,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於是戰船通行無阻。

隨後,王濬軍攻克了東吳重鎮宜昌,俘獲了其鎮南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此後,再克荊門、夷道二城,獲監軍陸晏,克樂鄉,獲水軍都督陸景,另有平西將軍施洪等來降。據說東吳軍隊看到西晉如此龐大的戰船時,都嚇壞了。

二月,得知王濬節節勝利的晉武帝下詔進其為平東將軍、假節、都督益梁諸軍事。

在王濬勝利的同時,其它五路軍的進程都不順利,遭遇了吳軍的不斷抵抗。而王濬的勝利讓東吳人心渙散,其防線開始崩潰。

王濬一路走來,基本是兵不血刃、無堅不摧,夏口、武昌的吳軍望風而逃。於是王濬果斷揮師順流而下,直抵吳都附近的三山,孫皓派遣游擊將軍張象率水軍萬餘人抵禦。可是張象的士兵不想為孫皓戰鬥而紛紛投降或逃亡,張象只好投降。

黃曆三月中,王濬領軍進入東吳的軍事要塞石頭城,孫皓帶著太子和東吳的官員出降。王濬將其送往西晉京師洛陽。分裂的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而王濬進入東吳都城建康城後,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了東吳皇宮的圖書簿籍和府庫,等待朝廷派員來接管,而其軍中沒有任何侵吞。

西晉滅吳之戰,一共得到東吳4個州43個郡、312個縣和52.3萬戶百姓。除了早期的戰爭外,江南地區的經濟、民生基本沒有受到影響。無疑,西晉用最小的代價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王濬實乃是第一大功臣。

後來晉武帝加封王濬為輔國大將軍、步兵校尉,又下詔按外鎮將軍的標準,供給其五百大車、增兵五百人組成輔國營,供給其親騎一百人、官騎十人,為其配置司馬官。又封他為襄陽侯、食邑一萬戶,封他兒子王彝為楊鄉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絹一萬匹,又賜衣一套、錢三十萬及一些食物。

公元286年,八十歲的王濬去世,諡曰「武」。

五百多年後,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在詩作《西塞山懷古》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即便歲月流逝,英雄的事蹟仍為後人所敬仰。@*#

參考資料:《晉書‧王濬傳》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