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2月06日訊】朋友們好,今天是2月5號星期五,歡迎來到遠見快評,我是唐靖遠。今日評說:神祕預言四度驚現正史,可怕數字精準預告「霸王出」。
這段時間以來,一直有不少朋友給我提建議,說除了評析時事新聞,能不能也聊聊其它話題。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其實也沒什麼大新聞,即便出來個大新聞也往往都是壞消息,大家看了都覺得心情壓抑。另一方面人們都常說歷史是重複的,今天發生的很多事情,其實往往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能找到相似的例子,今天人類的很多智慧,其實也都是從歷史人物、典故、傳奇等等文化內涵中吸收、繼承下來的。
所以呢,朋友們就建議說,不妨抽點時間不定期或定期來聊聊古今中外一些有益的、也有趣的故事。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新聞是正在發生的歷史,而歷史都是曾經的新聞,所以聊聊這些故事沒準也有助於大家看清楚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
我仔細想想也覺得有道理,但是就像我多次和朋友們說過的,我就是一個吃瓜群眾,也不是什麼專家,對歷史、文化、考古、文明的興衰、王朝的更替這些也基本都是個門外漢,能不能講好這樣的故事,其實心裡面並無把握。所以在朋友們的鼓勵下,我就想借著這個週末來嘗試聊聊這些比較輕鬆一點的話題,不然每天都是那麼多沉重的國家大事,每天都是一道菜,再好吃可能也會覺得膩味了對吧。
如果把時事評論看成正餐,那麼我很希望這個「傳奇匯」能夠成為一杯清茶。如果這杯茶還勉強能對得上朋友們的胃口,我們就可能在適當的時候另外開一個頻道,這樣方便朋友們聊新聞和聊傳奇互不衝突。
好的,閒話少說,書歸正傳,我們下面就開始今天的話題。
今天想和大家來分享的一個故事非常久遠,是發生在從周朝到秦朝之間的一個預言故事,這也是秦朝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謎。
一說到預言,可能有的朋友就會覺得,這些內容往往都是信則靈,不信就不靈,我們看的太多了,真的假的還不一定呢。
的確,歷史上的預言故事非常多,也有個別被認為是後人偽托古人寫出來的。當然,我不是專家,難以對有爭議的一些話題下結論。但今天要和大家聊的這個預言有點特別。
《史記》中的預言:秦朝將取代周朝
這個預言特別在什麼地方呢?首先,這個預言不是存在於不知來歷的古書,而是被記錄在非常嚴肅嚴謹的正史之中,記錄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馬遷,而記錄的史書,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堪稱煌煌巨著的《史記》。
其次,這個預言在《史記》中不是只出現一次,而是在不同的篇章中反覆出現了四次,足見司馬遷本人對這個預言的重視程度是非同小可的,而且,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這個預言的真實性。
最後,這個預言被後來的歷史進程證明了其準確性,而且在時間上的精準可以說讓人嘆為觀止。
這就是周王朝的太史官對秦朝將取代周朝的預言。
在講述這個預言的來龍去脈之前,我們必須要花一小點時間和大家介紹一下秦朝先祖的來龍去脈,只有了解了這部分內容,我們才能夠對這個預言的那種震撼性有更深刻的體會。
我們都知道中國這一期文明歷史的開端曾經出現過三皇五帝的聖君對吧,「五帝」的其中一個叫顓頊,秦的先祖就是這個顓頊帝的後裔的一支。
當這支家族一代代傳到大舜的時代,家族中出了一個名叫伯益的人,他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就為他主婚娶了姚姓女子為妻,並賜給他一個姓氏就是「嬴」作為褒獎。後世秦國皇室的姓氏「嬴」,秦始皇的名字不是叫嬴政嗎?這個「嬴」就是從這裡來的。
再往下到了西周的第八代天子周孝王時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950年-前886年,贏氏家族出了一個叫嬴非子的人,他負責為周王室養馬,而且他的確也特別善於養馬,他養的馬個個膘肥體壯,數量繁殖也很快,周孝王非常滿意,於是記他一大功,酬勞就是把秦邑這塊土地分封給他,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甘肅省清水縣一帶,史書上的說法就是「許為附庸」。
這個附庸就是附庸風雅的前兩個字,但意思不是貶義,在那個時候,周天子給你一塊封地,允許你建立一個附庸國,就叫「許為附庸」,那是非常尊榮,光宗耀祖的事情,這個贏非子也就成為秦國建國的第一人。
秦國因為處在西北的邊陲地區,經濟不發達,人口也不多,一直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國。但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的時候,秦國獲得了一次重大的歷史機遇,使得秦國的命運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這就是「犬戎之亂」。
對周幽王可能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他就是歷史上婦孺皆知的「烽火戲諸侯」這出大戲的主人公,西周王朝也正是因為這場「犬戎之亂」而滅亡。
我們都知道西周的首都是在鎬京,也就是今天陝西省西安市附近。鎬京當時被犬戎攻入後大肆洗劫,變得非常殘破,實在不適合做都城了。於是繼位的周平王就帶領群臣把都城往東遷移到了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附近,中國從此進入了東周時代。
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大的一個歷史轉折,中國從此進入了一個禮崩樂壞、諸侯紛爭的長達五百餘年的大分裂時期。
在這個重大的歷史轉折當口,當時的秦國國君是秦襄公,他對周王室很忠心,雖然國小力弱,但在「犬戎之亂」的時候依然發兵勤王抵抗外敵,之後又親自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因為這些功勞,周平王冊封秦襄公為諸侯,秦國從這個時候開始,正式成為有了爵位的東周眾多的諸侯國中的一個。
周平王冊封秦襄公:秦國取代周朝的開端
在冊封秦襄公的時候,周平王說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話,史書是這麼記載的:「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西戎殘暴無道,侵占了我大周的岐豐之地,如果秦君你能夠把這些蠻夷都驅逐出去,這些土地就分封給你。
周平王這裡說的岐豐之地,包含了周王朝的舊都城,這塊地方也是西周王朝的發源之地,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龍興之地。所以,周平王這番許諾,一直都被後世視為一種天意,就是他把周王朝的龍興之地分封給了秦襄公,這本身就預示秦國將來會成為周的替代者。後世有個說法,叫做「周秦同源」,其實就是從這裡來的。
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起,就成為秦國後來取代周朝的開端,秦國已經隱隱約約有了自成一家的資格和條件,大概就是那麼個意思。
後來的秦國果然君臣一心,奮力攻打西戎,盡數恢復了西周故都的土地,又經歷數代人的努力,反過來還兼并了西戎十幾個部族小國,使得秦國一躍成為中國西部的一個強大的諸侯國。
秦滅西周公 秦取代周的正式分水嶺
在此之後,經歷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諸侯紛爭,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秦國又發生了一件標誌著命運轉折的大事。
這就是秦滅西周公事件。這個西周公是誰?要細說起來是很複雜的一件事。為了不擾亂大家的思路,我就概括性的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一下,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朋友們留言指正。
我們都知道東周從第一個天子周平王開始,周王室的權威就已經大不如前,史書上叫做「王命不行」,真的就是不行了,有點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意思,就是諸侯開始強大了,雖然表面上還奉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都逐漸不遵王命,各行其是了。
這個局面隨著諸侯紛爭,到了戰國後期的時候,周王室的處境可以用今天大家熟悉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沒有最糟,只有更糟。
糟到了什麼程度呢?就是周王室完全沒有了自己的地盤,只能寄居在西周公這個小封國之內。這個西周國和我們說的東周以前那個大的西周王朝是兩回事啊,這個西周國是東周時期分封的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全部人口只有3萬人左右,名字就叫西周,國君就稱為西周君或西周公,他是周王室的親戚。
當時的周天子是周赧王,雖然完全只是一個掛名的天子了,但畢竟象徵著周王室天子權威的很多東西,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那個九鼎,以及其它象徵王權的珍寶器物等等,都隨著周赧王存放在這個西周國。
到了公元前256年的時候,那時候已經是戰國末期了,由於西周國與秦國以及其它諸侯國發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說起來很複雜,這裡也沒有必要細說了。我們只需要知道這一系列的矛盾變故之後,當時的秦昭襄王就下令出兵,正式滅掉了這個小小的西周國,象徵著周王室天子權威的九鼎等等各種寶器,盡數被秦國放置到了咸陽。周赧王也在同一年病死。
從這一年起,周的後人不再稱王,後世史家也開始以秦為紀年,這就是秦取代周的正式的分水嶺,也是歷史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史記》中被反覆提到4次預言
好了,我們剛才花了一點時間大致梳理了秦如何從一個邊陲小國逐漸強大到最後徹底替代了周王朝的脈絡,有了這樣一個脈絡,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個神祕的預言,就會知道,這個在《史記》中被反覆提到4次的預言,是多麼地令人震撼。
這個預言的出現,是在秦獻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374年。當時周王室的太史官名字叫做「儋」的,大家不要奇怪啊,先秦時期很多的歷史人物,被記載下來往往姓名只有一個字。
這個太史儋因為仰觀天象,洞察了天機,於是親自前往秦國面見秦獻公,向他講述了這個預言,原話是這麼說的:「秦始與周合,合而離,五百歲當複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當時他就喜出望外,立即叫人記錄下來,作為對後世子孫的激勵。
剛才我們說了,這個預言在《史記》中反覆出現了4次,分別記載於「周本紀」、「秦本紀」、「封禪書」和「老子韓非列傳」。記載的文字都大同小異,剛才說的這個版本記載於「封禪書」,我覺得是說得最清楚版本。
下面我們就來解密這個預言,看看它究竟震撼在什麼地方。
第一句,說「秦始與周合」,這裡已經有了「秦」正式的國號,所以這就是指的周孝王把嬴非子分封在秦這個地方,雖然贏非子得以建國,但仍然是周王室的附庸,所以叫做「與周合」,還沒有分家。
第二句「合而離」,指的就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平王冊封他為諸侯並許諾把周王朝的故都送給秦國,剛才我們說了,秦國此後不斷向西開疆拓土,成為大國,這實際上是秦朝後來替代周朝的開端,分道揚鑣的開端,所以叫做「合而離」,象徵著天命轉移,開始分家了。
第三句「五百歲當複合」,指的就是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56年滅了西周君,取得了周王室的九鼎,實際上就是完成了「問鼎中原」的整個過程,代表周王朝的正式終結,秦事實上已經取代了周,所以叫做「複合」,重新合在一起了,周、秦分家的狀態徹底結束了。
請朋友們注意一點,從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封為諸侯,到公元前256年滅周,總共是514年,剛好與太史儋的預言「五百歲」相符合,當然,中國古書記載歷史,對比較大的數字往往都喜歡取整數。對長達500年的歷史來說,14年的確只是一個零頭。
而最關鍵的,最令人震撼的是這個預言的最後一句:「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
這裡的關鍵詞是兩個,一個是「十七年」,一個是「霸王」。這個霸王指誰呢?毫無疑問,他只能是與秦國有關的霸王,一個「霸」字說明了這是一個雄霸天下,橫掃六合的王,我想大家都不難猜測,這個橫空出世的人物是誰了吧?
他就是秦王嬴政,後來一統天下,被稱為「萬世開基」的秦始皇。
可能有朋友會覺得有問題,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在公元前221年,距離秦滅周的公元前256年有35年差距,這和預言說的17年對不上啊?
大家要注意啊,預言的原話說的是「霸王出焉」,也就是說,稱謂還是「王」而不是「皇」,「出焉」,當然就是出現的意思。
大家想想,秦始皇嬴政真正登上歷史舞台是在什麼時候?他雖然13歲的時候就被立為秦王,但由於年幼不能親政,秦國實際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他的母親趙太后以及丞相呂不韋的手中。
公元前238年,與趙太后有私情的假太監嫪毐發動叛亂,被嬴政果斷平息,嬴政也同時正式行冠禮親政,標誌著他成年了,正式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這才是真正「霸王出焉」的時刻。
好的,下面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東周最後一位天子是周赧王,他病死的時間大約在秦滅周的公元前256年的下半年。而嬴政平亂親政是在公元前238年四月,時間跨度不長不短,剛好是十七年零七、八個月左右,不足十八年。
這個預言的年份數字,可以說精準到了可怕的地步!
太史儋無疑是一位高人
要知道,太史儋面見秦獻公講出這個預言是在周烈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75年,距離秦滅周兌現他說的秦周「複合」足足領先了119年,而距離秦王嬴政這個霸王出現也足足領先了137年。
秦獻公時期的秦國,剛剛從多年的內亂中喘過氣來,國力虛弱不堪,各方面都非常落後,甚至被中原各諸侯國視為夷狄。到了秦獻公去世,他的兒子秦孝公繼位後,都公然在「招賢令」中喊出「諸侯卑秦,丑莫大焉」這樣憤激的話語,意思就是諸侯都看不起我秦國,這是我們莫大的恥辱。可見獻公當時的秦國,可以說一丁點都看不出有任何未來可以取代周朝統領天下的樣子。
所以,太史儋這個預言,我們從現代人那種觀望風色,看到秦國強大了趕快去說說奉承話的角度去推斷,是完全說不通的。尤其對秦王嬴政的預言,其年份時間精準到了個位數,不能不讓人歎服太史儋這類神祕莫測人物的眼光,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多都是現代科學難以解釋,也難以企及的。
太史儋無疑是一位高人,有人說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老子,而且是在西漢司馬遷寫這本《史記》的時候就有這種說法了,還被他記錄下來,但司馬遷也沒敢下結論,因為難以查證。
這個其實不重要,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文化,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因為人世間的大事往往都和天象變化有密切聯繫,所以過去做史官這個職位的人,往往都是精通觀察天象的人,甚至有的直接就是修道人。
正因如此,他們才有這樣超卓的能力洞察先機,給君王提供及時的信息,然後幫助君王去順天行事。
其實類似這樣的例子,光是在《史記》這一本書中,就有多處記載,都非常真實可信,比如西周末年褒姒的出現,就是「烽火戲諸侯」典故中的女主人公,同樣也是很早就被太史官所預言並被官方記錄在案。後來預言兌現的時候太史還大發感慨,徒喚奈何,當然,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好的,今天我們就暫時聊到這裡,如果朋友們對這一類的話題感興趣,請多多給我留言反饋,我會在以後適當的時候再和大家來分享其他一些傳奇而又有趣的故事。
謝謝大家的觀看,我們下次再見。
《遠見快評》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