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軟性新聞

美科學家:五項策略為今年打造希望

「希望」建立在為成功做計劃的基礎上,並通過注意力、群體連接和找尋經驗而得以鞏固
「如果我們有機會談論關於希望的話題,那就是現在。」(Buda Mendes/Getty Images)

【大紀元2021年02月04日訊】(Jacqueline S. Mattis撰寫/程航編譯)肆虐的中共病毒(武漢肺炎)大流行,加上政治動盪和不確定性,使我們許多人不知所措。從2020年初開始,人們面對的黯淡前景,疾病、死亡、與世隔絕和失業,成為我們不想看到的現實。

當我們經歷這一切時,也看到了人性中的黑暗(惡)與光明(善)——許多人呈現出巨大的同情和勇氣,也有許多人表現出貪婪和暴力。

作為一名研究型科學家,我的研究重點是人們在面對挑戰時所持的積極心態。我深知,如果我們有機會談論關於「希望」的話題,那就是現在。

希望與樂觀——兩個概念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希望,許多人把它混淆為「樂觀」。

《希望心理學》作者施耐德(Charles R. Snyder)將希望定義為一種趨勢,相信自己或他人有能力達到目標、取得成果。他還將希望定義為「路徑式思維」(pathways thinking),把思想聚焦在如何達到目標的路徑和計劃上。

「樂觀」的含義則不同。心理學家卡威(Charles Carver)將樂觀定義為期待好事情在未來發生。樂觀主義者傾向於尋找正面信息,有時否認或避免接收負面信息。樂觀是期待好事情的發生;希望是關於我們如何計劃和採取行動以實現目標。

下面談一下我們在目前的艱難時期,打造希望的五項關鍵策略。

1. 做點什麼——從確定目標開始

對生活懷有希望的人,不僅僅停留在「想」的階段,他們會採取行動。他們首先制定清晰、可行的目標,相信自己具有取得成果的能力,並意識到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可能會遇到壓力、阻礙和失敗。包括施耐德在內的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懷有希望的人有能力「提前考慮到這些障礙」,並選擇「正確的路徑」。

再有,充滿希望的人具有適應力。當他們的希望受挫時,他們會更多地將注意力聚焦在繼續努力和達到目標上。

心理學家唐埃迪(Eddie Tong)曾說,「懷有希望的人傾向於相信、可望達到的目標是可以獲得的,儘管個人資源已經用盡。」換言之,這樣的人具有持久力,即便前景看起來不那麼樂觀。

重要的是,對於保持「希望」而言,相信自己能夠實現目標比知道如何取得成果更重要。

2. 善用「不確定性」

幾位研究人員認為,為點燃希望,人們需要具備「預見成功」的能力。

研究發現,許多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可以幫助人們在困難時期,學習讓希望升起的能力。

2017年的一份研究顯示,對於孩子被診斷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的父母,由於目前醫學界無法對兒童期的病情提供更多信息,這些父母索性燃起對孩子病情有可能好轉的希望。他們說,因為很難準確診斷兒童期的多發性硬化症,他們的孩子有可能被誤診和在未來恢復正常生活。

也就是說,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同時包含了許多可能性。因此,「不確定」不該成為讓人手足無措的原因,而應成為喚起希望的理由。

3. 管理你的注意力

充滿希望和保持樂觀的人對不同情緒帶來的刺激,表現出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

比如,心理學家凱爾布瑞(Lucas Kelberer)和同事們通過「眼動追蹤」技術,發現樂觀的人傾向於獲得積極的畫面,避免看到令人沮喪的人或形象。

充滿希望的人不一定非要獲得積極和愉悅的信息,但他們很少花時間在那些令其傷痛或感到威脅的信息。

4. 尋求群體幫助

在孤立的狀態下,希望很難維持。研究顯示,致力於為社會帶來改變的人,特別是消除貧困活動家,他們與社區人群的關係為他們帶來希望和繼續為消除貧困而努力的決心。

與他人的連接使社會活動家獲得責任感、了解他們工作的價值、讓他們看到所從事的工作比個人的意義更大。

關係是個重要因素,醫學研究者建議保持希望部分地取決於我們與誰在一起。例如,有慢性病患兒的父母避免接觸給他們帶來負面想法和懷疑他們應繼續堅持的人,才能保持希望和努力。當我們與那些提醒我們堅持的人在一起時,我們便能保持希望。

5. 查找經驗

保持希望還需要我們有信念。充滿希望的人會從歷史和數據中,尋找堅守希望的理由。例如,消除貧困的活動者從歷史中看到,當人們團結起來共同面對和解決貧困時,他們就可以創造變革。

打造和保持希望需要我們從生活、歷史和更廣闊的世界中收集經驗,並利用它們指導我們的計劃和行動。

保持希望還需要我們學習如何利用這些數據,校準我們的進度。

原文「」發表在英文大紀元。

作者介紹:

傑奎琳·馬蒂斯(Jacqueline S. Mattis)是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紐瓦克分校的系主任。本文最初發表在《對話》()上。

責任編輯:韓玉#◇